一直以來,對于程序員,業界似乎存在著一個不爭的事實:程序員吃的是青春飯,自畢業起從事十年,止步于 35 歲。
靜觀國內 IT 界的現狀,在到達 35 歲之前,很多一線的開發者要么躍身為管理層,或是轉行進入其他領域,不幸的甚至還會處于“被辭退”的尷尬處境,例如曾經的華為辭退 34 歲以上老員工事件。在此,并非意味著 35 歲以上還身處一線編碼的開發者不存在,但是按比例而言還剩多少呢?
那么作為總是加班、背鍋、乃至被祭天的程序員,在耗費完自己的青春,就會被無情替代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來自 CSDN 論壇的網友表示:
Hank:
如果畢業 10 年了還不能快速切換語言,你這 10 年基本上是白混了;
如果你所在的公司沒有實現老中青梯隊布局,這樣的公司不干也罷;
現代計算機語言尤其是近 30 年,本質沒有任何變化,還是原來那個套路,只是開發工具越來越智能,開發越來越簡單。而且開發工具語言越來越統一,基本的開發思路沒有一丁點變化。
而長盛不衰的 Java 的那些套路,10 年前 VS 里面玩得已經很溜,20 年前 DELPHI 已經玩爛了,30 年前 VFP、BC、VB 里面已經玩過了。
系統級的東西,自從 1985 年 Windows 推出以來,到現在沒啥變化,系統越來越臃腫、花哨,核心的幾個文件無變化。
數據庫的東西,SQL Server 從 6.5 到現在有 20 多年了,Oracle 從 7.0 到現在也有 30 年了,除了增加幾個系統內嵌過程、類型外,沒啥變化。
代碼級的就別提了,循序、循環、分支這3種,所有語言還在遵循這個套路。
系統 Framework,功能越來越強大,內嵌函數越來越多,但還是你原來那些東西,只是自己寫變成了系統集成,而且不同開發工具之間,函數名字都越來越相同了。
事實上,在日新月異的技術變革、弱肉強食的競爭時代下,中國的開發氛圍及環境起到了決定性的因素。如今的企業需要能力強、上手快、有熱情和精力的開發者。而對于經過十年磨練過的老兵,在無限的開發和維護工作中,丟失了原有的興趣和熱情,那么企業還會有什么理由來留你?因此,不要止步于無底洞的代碼,更要學會去了解自己及公司真正所需,年齡不是阻礙職業生涯的理由。
相較于國外,30、40、50 歲開始從事程序員猶未為晚:
Google 的網站可靠性工程師 Aimee Morgan 在 35 歲開始自學 Python 語言的;
房地產社交網絡 Bigger Pockets 的資深開發者 Clayton Boyle 是在 36 歲開始學編程;
Ruby on Rails 開發者 Bill Barnett 是在 40 歲開始學習計算機科學;
iOS 開發者 Derek Langton 是在 42 歲時開始學編程;
Full Stack Ruby on Rails 開發者 Laurie Alaoui 在 50 歲開始當程序員;
更有 82 歲的日本老太太若宮雅子自學編程開發蘋果 App……
歸根究底,不管多少年的編程經驗,始終也是人引領著技術的發展,同時技術促使著人共同進步。而年齡只是諸多從業者心中的“一堵高墻”,越過則堅持,否則僅能留在墻的這邊另尋出路。如果技術能力真的足夠高,又有何懼?
以最漲姿勢的角度,九淺一深地感知企業信息化的喜怒哀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