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短皆宜——大變焦鏡頭的使用技巧
其實定焦鏡頭和變焦鏡在光線條件比較好的環境中,差距并不是那么大。如果我們現在換種方法,把變焦鏡頭當定焦鏡頭用,把變焦鏡頭的焦段固定在50mm-85 mm這個范圍,設置一個較大的光圈,逼迫你在這個焦段范圍內用腳步調整與拍攝對象的距離,你會發現這樣的距離拍攝出來的人像照片,成功率非常高,效果也很不錯。那么問題就出在拍攝者與被拍攝者的距離上,所以說,這就是變焦鏡頭給我們養成的一個壞毛病——不太注意拍攝的距離。
18mm,靠邊的人像產生了畸變
以上只是一個舉例,并不是說拍攝人像就非要在50mm-85 mm這個焦段范圍。有時廣角和長焦也可以拍出很棒的作品,下面就談談不同焦段的使用。
注:本文所說的焦段,均指在應用在全幅相機上。在非全畫幅的相機上則要乘以系數之后判斷屬于哪個焦段。例如35mm在佳能的50D上乘以系數1.6為56mm,從一個人文風景的鏡頭變成了一個標準焦段的鏡頭。(需要注意的是這個焦段的變化只是視角的改變,而不是鏡頭焦段本身物理上的改變,所以雖然等同于56mm焦段,但是景深卻依然是35mm的成像。)
廣角,表現大場景
廣角鏡頭對攝影愛好者來說是非常有吸引力的,在今年第39期,老狼就做過一期《魅力超廣角》。以135相機為例;通常把焦距24mm至35mm的鏡頭稱為廣角鏡頭,24mm以下焦距的鏡頭稱為超廣角鏡頭。下面就看幾張照片效果,就能感受到廣角的魅力。
16mm廣角,拍到的榕樹根,產生一種放射狀的透視效果,很具有立體感
35mm廣角,此時只能拍到局部,不僅透視效果沒有了,色彩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總結:廣角在風景攝影中應用比較廣泛,它可以表現出更宏大的氣勢,給人已視覺上的震撼,在人像攝影中,一般用于趣味攝影,可以拍攝出類似哈哈鏡頭透視畸變。一般越靠近鏡頭的邊緣,畸變效果越明顯。在常規攝影中,廣角在人像中使用較少。
中焦,嚴格控制畸變
在50mm-135mm之間屬于中焦,其中50mm為標準焦段,這是特別需要提到的一個特殊焦段,因為這是最接近人眼看物體的一個焦段(它的視角在43度左右,這是照片的透視是最接近人類眼睛)。在50mm-135mm這個焦段內,最大的特點是,能真實再現拍攝對象,產生畸變小,因此這個焦段有很多經典鏡頭,如50mm 標準鏡頭、85mm人像鏡頭、100mm微距鏡頭等。
50mm標準焦段拍攝人像給人以平實和親切感,即使靠近鏡頭邊緣也看不出明顯的畸變效果
總結:中焦,特別適合拍人像特寫,特點是容易制造大光圈。不僅適合人像,同樣適宜拍攝風光,許多優秀風光照片均出自這個焦距內,因為它可以忠實的記錄你看到的東西,所以紀實攝影大師們大多喜歡使用標頭,比如法國攝影泰斗布勒松。
長焦,遠攝出奇效
對135mm以上的稱為長焦,超過300mm以上的鏡頭稱為超長焦。長焦鏡頭的成像特點是產生空間透視壓縮感,常用來表現緊湊擁擠的畫面效果,它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特點:
一、視角小。拍攝的景物空間范圍也小;
二、景深短。能使處于雜亂環境中的被攝主體得到突出;
三、透視效果差。這種鏡頭具有明顯地壓縮空間縱深距離和夸大后景的特點;
200mm長焦適用于拍攝遠處景物的細部和拍攝不易接近的被攝體
長焦淺景深很容易讓拍攝主題突出
總結:在使用長焦距鏡頭時,一般都是用來拍攝較遠的物體,如鳥類和野生動物等。由于長焦的景深較短,也常用于拍攝人像的背景虛化效果,如體育、新聞、舞臺攝影等。對一般普通用戶來說,長焦的使用非常少。
在使用長焦時要注意到,由于距離遠,拍攝的影像反差較小,要達到十分精確的調焦是不容易的。所以,有時所拍攝的作品的成像質量不高。加上長焦鏡頭的視角小、景深淺,拍攝時對相機的抖動極敏感,所以在拍攝時,最好將相機固定在堅固的三角腳架上。另外使用長焦時,一般應使用高感光度及快速快門,如使用200mm的長焦距鏡頭拍攝,其快門速度應在1/250秒以上,以防止手持相機拍攝時照相機震動而造成影像虛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