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安土湯
【處方】白芍1兩,白術1兩,柴胡1錢,茯苓3錢,甘草1錢,蒼術2錢,神曲2錢,炮姜1錢。
【功能主治】肝氣旺盛,肝木克脾土,土氣不能伸,而腸中自鳴,終日不已,噯氣吞酸,無有休歇。
【用法用量】水煎服。
【各家論述】此方脾肝同治之法。肝平而脾氣得養矣,脾安而腸氣得通矣。不必止鳴而鳴自止者,妙在行肝氣之郁居多,所以奏功特神耳。
【摘錄】《辨證錄》卷十
二、保和丸
【處方】山楂(焦)300g 六神曲(炒)100g 半夏(制)100g 茯苓100g 陳皮50g 連翹50g 萊菔子(炒)50g 麥芽(炒)50g
【性狀】本品為灰棕色至褐色的水丸,氣微香,味微酸、澀;或為棕色至褐色的大蜜丸,氣微香,味微酸、澀、甜。
【炮制】以上八味,粉碎成細粉,過篩,混勻,用水泛丸,干燥,制成水丸;或每100g粉末加煉蜜125~155g制成大蜜丸,即得。
【功能主治】消食,導滯,和胃。用于食積停滯,脘腹脹滿,噯腐吞酸,不欲飲食
【用法用量】口服,水丸一次6~9g,大蜜丸一次1~2丸,一日2次;小兒酌減。
【規格】大蜜丸每丸重9g
【貯藏】密封。
【摘錄】《中國藥典》
三、越鞠丸
【處方】香附(醋制)200g 川芎200g 梔子(炒)200g 蒼術(炒)200g 六神曲(炒)200g
【性狀】為深棕色至棕褐色的水丸;氣香,味微澀、苦。
【炮制】上五味,粉碎成細粉,過篩,混勻,用水泛丸,干燥,即得。
【功能主治】理氣解郁,寬中除滿。用于胸脘痞悶,腹中脹滿,飲食停滯,噯氣吞酸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6~9g,一日2次。
【貯藏】密閉,防潮。
【摘錄】《中國藥典》
四、越鞠丸
【別名】芎術丸(《丹溪心法》卷三)。
【處方】蒼術 香附 撫芎 神曲 梔子各等分
【制法】上藥為末,水泛為丸,如綠豆大。
【功能主治】行氣解郁。治氣、血、痰、火、濕、食等郁,胸膈痞悶,脘腹脹痛,吞酸嘔吐,飲食不化。
【用法用量】每服6~9克,溫水送下。亦常用作湯劑,水煎服。
【備注】方中香附行氣解郁,以治氣郁;川芎活血行氣,以治血郁;蒼術燥濕健脾,以治濕郁;梔子清熱除煩,以治火郁;神曲消食和中,以治食郁。此方雖無治痰郁之品,然痰郁多由脾濕引起,并與氣、火、食郁有關,所以方中不另設治痰藥,亦治病求本之意。
【摘錄】《丹溪心法》卷三
五、一貫煎
【處方】北沙參10克 麥冬10克 當歸10克 生地黃30克 杞子12克 川楝子5克
【功能主治】滋養肝腎,疏肝理氣。治肝腎陰虛,肝氣不舒。胸脘脅痛,噯氣吞酸,咽干口燥,舌紅少津,脈弦細弱。現用于胃潰瘍、胃炎、慢性肝炎、肋間神經痛、高血壓、神經官能癥等屬肝腎陰虛者
【用法用量】水煎,去渣溫服。
口苦干燥者,加黃連。
【注意】有停痰積飲的息者忌服。
【備注】方中重用生地滋陰養血以補肝腎為君;沙參、麥冬、當歸、枸杞子配合君藥滋陰養血生津以柔肝為臣;更用少量川楝子疏泄肝氣為佐、使。共奏滋陰疏肝之功。
【摘錄】《柳州醫話》
六、平胃散
【處方】蒼術(去粗皮.米泔浸二日)五斤,厚樸(去粗皮.姜汁制.炒香)、陳皮(去白),各三斤二兩。甘草(炒)三十兩。
【炮制】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治脾胃不和,不思飲食,心腹脅肋脹滿刺痛,口苦無味,胸滿短氣,嘔噦惡心,噫氣吞酸,面色萎黃,肌體瘦弱,怠惰嗜臥,體重節痛,常多自利,或發霍亂,及五噎八痞,膈氣反胃,并宜服。
常服調氣暖胃,化宿食,消痰飲,辟風、寒、冷、濕四時非節之氣
【用法用量】每服二錢,以水一盞,入生姜二片,干棗二枚,同煎至七分,去姜、棗,帶熱服,空心,食前。
入鹽一捻,沸湯點服亦得。
【摘錄】《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七、平胃散
【別名】受拜平胃散(《雜類名方》)、節金飲子(《普濟方》卷一九七)、神效平胃散(《保命歌括》)。
【處方】蒼術120克(去黑皮,搗為粗末,炒黃色)厚樸90克(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陳橘皮60克(洗令凈,焙干)甘草30克(炙黃)
【制法】上藥四味,搗羅為散。
【功能主治】燥濕運脾,行氣和胃。治濕困脾胃,脘腹脹滿,不思飲食,口淡無味,嘔吐惡心,噯氣吞酸,常多泄瀉,肢體沉重、怠惰嗜臥,舌苔白膩而厚,脈緩
【用法用量】每服6克,用水300毫升,入生姜2片,大棗2枚,同煎至180毫升,去滓,空腹時溫服。
【備注】方中重用蒼術燥濕運脾為君;厚樸行氣化濕,消脹除滿為臣;陳皮行氣化滯為佐;炙甘草健脾和中,調和諸藥為使。諸藥合用,共成燥濕運脾,行氣和胃之功。
【摘錄】《醫方類聚》卷十引《簡要濟眾方》
八、木香分氣丸
【處方】木香192g 砂仁48g 丁香48g 檀香48g 香附(醋炙)384g 廣藿香48g 陳皮192g 厚樸(姜炙)384g 枳實192g 豆蔻48g 莪術(醋炙)384g 山楂(炒)192g 白術(麩炒)192g 甘松192g 檳榔96g 甘草192g
【性狀】為黃褐色的水丸;氣香,味微辛。
【炮制】以上十六味,粉碎成細粉,過篩,混勻。用水泛丸,干燥,即得。
【功能主治】寬胸消脹,止嘔。用于肝郁氣滯,脾胃不和,胸膈痞悶,兩脅脹滿,胃脘疼痛,倒飽嘈雜,嘔吐惡心,噯氣吞酸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6g,一日2次。
【注意】孕婦慎用。
【規格】每100丸重6g
【貯藏】密封。
【摘錄】《中國藥典》
九、木香分氣丸
【處方】木香 甘松(洗去泥)各30克 炙甘草180克 香附500克 煨莪術240克
【制法】上為細末,水糊為丸,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一切氣逆,心胸滿悶,腹脅虛脹,飲食不消,干嘔吐逆,胸膈痞滿,上氣咳嗽冷痰,氣不升降。
【用法用量】每服20丸,生姜、陳皮煎湯送下,不計時服。
【摘錄】《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三
十、沉香至寶丸
【處方】沉香3兩,蒙桂2兩,三七3兩,香附3兩,厚樸3兩,蔻仁3兩,檳榔3兩,山楂3兩,枳殼2兩,牙皂2兩,小茴1兩,蒼術3兩,廣木香3兩,吳茱萸3兩,萊菔子3兩,藿香3兩,梔子3兩,砂仁2兩,大茴1兩,檀香木2兩,大黃2兩,蓬莪術2兩,玄胡索2兩,蘇木2兩,牽牛子2兩,廣橘皮2兩,公丁香2兩,茵陳2兩,郁金2兩,降香2兩,三棱2兩,云苓2兩,良姜2兩,乳香2兩,沒藥2兩,巴豆霜2兩,雄黃3兩,冰片5錢,薄荷冰8錢,麝香6錢。
【制法】除雄黃為衣,冰片、薄荷冰、麝香另乳外,余藥為細末,水為丸。
【功能主治】消食化積,開胸利膈。主胸腹腰脅脹痛,反胃噎膈,噯氣吞酸,食積氣積,醉飽
【用法用量】每服10丸,以白開水送下。
【注意】孕婦及體虛者忌服。
【摘錄】《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重慶方)
十一、分心氣飲
【處方】木香(不見火)、桑白皮(炒),各半兩。丁香皮一兩,大腹子(炮)、桔梗(去蘆.炒)、麥門冬(去心)、草果仁、大腹皮(炙)、厚樸(去粗皮.姜汁制)、白術、人參,各半兩。香附子(炒.去毛)、紫蘇(去梗)、陳皮(去白)、藿香,各一兩半。甘草(炙)一兩。
【炮制】上俰咀。
【功能主治】治男子、婦人一切氣不和,多因憂愁思慮,怒氣傷神,或憐食憂戚,或事不隨意,使郁抑之氣留滯不散,停于胸膈之間,不能流暢,致心胸痞悶,脅肋虛脹,噎塞不通,噫氣吞酸,嘔噦惡心,頭目昏眩,四肢倦怠,面色萎黃,口苦舌干,飲食減少,日漸羸瘦,或大腸虛秘,或因病之后,胸膈虛痞,不思飲食,并皆治之
【用法用量】每服二錢,水一盞,入生姜三片,棗子一個,擘破去核,及燈心十莖,煎至七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十二、分心氣飲
【處方】木通(去節)、赤芍藥、赤茯苓、肉桂(去粗皮)、半夏(湯洗七次)、桑白皮(微炒)、大腹皮、陳皮(去瓤)、青皮(去白)、甘草(炙)、羌活,各一兩;紫蘇(去粗梗)四兩。
【炮制】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治男子、婦人一切氣不和,多因憂愁思慮,怒氣傷神,或臨食憂戚,或事不隨意,使郁抑之氣留滯不散,停于胸膈之間,不能流暢,致心胸痞悶,脅肋虛脹,噎塞不通,噫氣吞酸,嘔噦惡心,頭目昏眩,四肢倦怠,面色萎黃,口苦舌干,飲食減少,日漸羸瘦,或大腸虛秘,或因病之后,胸膈虛痞,不思飲食,并皆治之。
常服消化滯氣,升降陰陽,調順三焦,和脾進食
【用法用量】每服三錢,水一盞,生姜三片,棗二個,燈心五莖,同煎至七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十三、分心氣飲
【處方】紫蘇莖葉120克 羌活 半夏(湯浸七次)肉桂(去皮)青皮(去白)陳皮(去白)大腹皮 桑白皮 木通(去節)芍藥 甘草 赤茯苓各30克
【制法】上哎咀。
【功能主治】調順三焦,消化滯氣。主治憂愁思慮,或因酒食過傷,氣不流暢,心胸痞悶,脅肋脹滿,噎塞不通,噯氣吞酸,嘔噦惡心,頭目昏眩,飲食減少,四肢倦怠,面色萎黃,日漸瘦羸
【用法用量】每服9克,用水150毫升,生姜3片,棗2枚,燈心10莖,煎取100毫升。去滓溫服。
【摘錄】《普濟方》卷一八一引《如宜方》
十四、六郁丸
【處方】橘皮50兩,神曲(炒)50兩,莪術(炙)90兩,牙皂角30兩,木香15兩,黃連7兩5錢,檳榔60兩,甘草7兩5錢,黑郁金60兩,三棱(炒)15兩,青皮(炒)30兩,麥芽(炒)60兩,藿香30兩,大黃60兩,砂仁30兩,香附(炙)60兩,黑丑(炒)60兩。
【制法】上為細末,過羅,用冷開水泛為小丸。
【功能主治】舒郁寬胸,順氣消痰。主胸膈痞滿,肝郁不舒,膨悶脹飽,噯氣吞酸
【用法用量】每服2錢,溫開水送下。
【注意】孕婦忌服。
【摘錄】《北京市中藥成方選集》
十五、潰瘍湯
【處方】烏賊骨12g,刀豆子9g,高良姜6g,砂仁6g,白蔻仁6g,香附9g,烏藥9g,神曲9g,丹參15g,茯苓12g,白芍15g,甘草9g。
【功能主治】溫中制酸,理氣止痛。主胃及十二指腸潰瘍。胃脘疼痛,噯氣吞酸,舌苔白,脈弦或緊
【摘錄】《臨證醫案醫方》
十六、和胃平肝丸
【處方】川楝子15兩,枳殼(炒)10兩,木香8兩,厚樸(炙)6兩,橘皮8兩,砂仁8兩,茯苓10兩,豆蔻仁6兩,沉香10兩3錢,片姜黃10兩,玄胡(炙)10兩,白芍12兩,佛手5兩,檀香1兩。
【制法】上為細末,煉蜜為丸,重1錢5分,朱砂為衣,蠟管封固。
【功能主治】平肝舒氣,和胃止痛。主兩脅脹滿,胃脘刺痛,嘔逆嘈雜,噯氣吞酸
【用法用量】每服2丸,溫開水送下。
【摘錄】《北京市中藥成方選集》
十七、加味保和丸
【處方】白術150克 陳皮(洗)90克 半夏(泡)90克 茯苓90克 神曲90克(炒)山楂肉90克 連翹60克 香附(醋炒)60克 厚樸(姜炒)60克 蘿卜子60克 枳實(炒)30克 麥芽(炒)30克 黃連(姜炒)30克 黃芩(酒炒)60克
【制法】上藥為末,米糊為丸,麻子大。
【功能主治】治實熱反胃
【用法用量】每服60丸,煎人參、竹瀝湯送下。
【摘錄】《古今醫鑒》卷五
十八、加味保和丸
【處方】白術1兩5錢(土炒),神曲1兩5錢,蘿卜子1兩5錢(炒),廣皮1兩5錢,連翹1兩5錢,半夏1兩5錢(炙),香附1兩5錢(炙),茯苓1兩5錢,黃芩1兩5錢,黃連5錢,山楂1兩(炒),厚樸1兩(炙),枳實1兩(炒),麥芽1兩(炒)。
【制法】上為細末,水法為丸,如綠豆大。
【功能主治】和血補血,消補兼施,消多于補。主食積、酒積。痰飲。除胸膈痞滿,噯氣吞酸,腹痛便溏
【用法用量】每服3錢,白開水送下。
【各家論述】本方為朱丹溪保和丸加枳實、香附、厚樸、黃芩而成。或謂保和丸原方麥芽傷腎,蘿卜子傷肺胃之氣,故主張以枳實、香附易之,不傷先后天之真氣。
【摘錄】《慈禧光緒醫方選議》
十九、加味二陳湯
【處方】陳皮、半夏、茯苓、甘草、黃連(姜汁炒)、梔子(炒)、蒼術、川芎、香附、砂仁、神曲(炒)、山楂、木香少許。
【制法】上銼。
【功能主治】胃中有火,膈上有痰,令人時常惡心,嘔吐清水,作噯氣吞酸等證
【用法用量】加生姜,水煎服。
久病虛者,加人參、白術;胃寒者,加益智、草豆蔻、干姜、桂心之類,去黃連、梔子,又甚者加丁香、附子;如脅痛,或脾痛,右關脈弦,嘔吐不已,此木來侮土,加人參、白術、升麻、柴胡、青皮、芍藥、川芎、砂仁、神曲之類;如時常吐清水,或口干,不喜食,冷涎自下而涌上者,此脾熱所致,加白術、芍藥、升麻、土炒芩連、梔子、神曲、麥芽、干生姜;如時常惡心,吐清水,心胃作痛,得食則暫止,饑則甚者,此胃中有蚘也,加苦楝根、使君子煎服即愈,或用黑錫灰、檳榔各等分,米飲調下。
【摘錄】《濟陽綱目》卷十八引丹溪方
二十、加味三仙飲
【處方】焦三仙各1錢5分,枳殼1錢5分(炒焦),廣陳皮1錢,酒連8分(研),細生地3錢,甘菊3錢,鮮蘆根2枝(切碎),竹葉8分。
【功能主治】消食健胃,清熱生津。主飲食停滯,噯氣吞酸,或病后余熱,津傷煩渴
【用法用量】水煎,溫服。
【摘錄】《慈禧光緒醫方選義》
二一、快脾溫胃丸
【處方】川黃連4錢,吳茱萸3錢,焦三仙1兩,廣木香2錢,川芎1兩,炒香附1兩5錢,陳皮2兩,白術2兩,枳實1兩,焦梔子5錢,萊菔子8錢,半夏5錢,砂仁5錢,干姜1兩,青皮4錢,竹茹5錢,蒼術5錢,草蔻5錢,草果仁5錢,炙草8錢,茯苓5錢。
【制法】上為細末,煉蜜為丸。
【功能主治】胃脘疼痛,胸隔膨悶,食不知味,倒飽嘈雜,兩脅脹滿,噯氣吞酸
【用法用量】每服3錢,姜湯送下。
【注意】忌食生冷,忌發怒氣。
【摘錄】《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大同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