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九齡
校對出身的宰相
張九齡主要從政于開元年間,這是唐朝的全盛時期;開元后期也是由盛轉衰的起端,在這個由治世向亂世的轉變中,張九齡是個關鍵性的政治人物。
張九齡,字子壽,自稱出生于嶺南蠻荒之地,是中國歷史上首位擔任宰相的南方人。他早慧,才德過人,二十多歲經由科舉進入仕途,但是只做了小小的九品文官,基本上是按部就班,逐漸升遷到宰相。
張九齡賢明剛正,敢于直言進諫。在相位期間,他整頓吏治,重視基層鍛煉,主張沒有擔任過地方官的,不應擔任中央重要官職,并提出恢復府兵制,加強中央對軍隊的控制權,在政治、經濟、軍事各方面都卓有建樹。不但如此,他還是唐代著名詩人,一度被認為是文壇領袖,留下了"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等被世人廣為傳頌的著名篇章。
從校對員到宰相
張九齡祖籍韶州(今廣東省韶關市),祖父和父親做過縣令、縣丞一類的地方官。他天資聰敏,很小的時候就擅長寫文章。十三歲那年,他做了一件異于常人的事情,上書給廣州刺史王方慶,地方大員讀完后大為贊賞說:"這孩子前途不可限量。"可見張九齡十分早熟,少年時期就頗有抱負。張九齡并非出身于世族大家,頂多算是中級官僚家庭,不過自武則天執政以來,一般庶族也可以通過科舉進入仕途,張九齡就是通過這樣一條路,才艱難取得功名。
張九齡二十多歲時考中進士,考官、著名詩人沈佺期特別欣賞他,所以他的名次很高。不久后,張九齡在嶺南遇到了被流放經過此地的宰相張說,張說看了張九齡的文章,大加贊許,把他看成自己家族里的子侄輩,這對后來張九齡進人仕途奠下了良好的機緣。
幾年后,張九齡被授予校書郎的官職,算是正式進入了官場,不過這只是個負責校對圖書的九品文官,等于從公務員的最基層做起,這時張九齡已經三十歲了。張九齡做了好幾年的校對工作,一直無法升遷,心里郁悶,寫了不少詩來抒發自己懷才不遇的心情。好在時來運轉,太子李隆基選拔天下文士,親自策問,三十五歲的張九齡脫穎而出,被提拔為右拾遺(八品)。雖然品級僅小升一級,但這個職位可直接諷諫朝廷政事,所以還是大有可為的。
張九齡的才華逐漸嶄露,尤其擅長品評和選拔人才,當時吏部舉行考試,常常讓他主持考定等級,每次都非常公允。因此開元八年(公元720年),張九齡被提拔為司勛員外郎,專門掌管官員的勛級、賞賜級別之類的事務。
這時李隆基已登基為唐玄宗,張說也從流放地回來當了中書令(宰相),張說仍然非常器重張九齡,還跟他認了同宗,常常稱贊他的文學才華,說:"張九齡是后輩詞人之首。"張說在唐玄宗面前推薦過張九齡,說他可以勝任集賢院學士(朝廷顧問)。張說去世后,唐玄宗想起張說的話,召張九齡當了秘書少監(管理圖籍的副館長)、集賢院學士。到了開元二十一年(公元723年),張九齡被任命為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做到了宰相職位,不久升為最高官職的中書令。
張九齡出身低微,且來自嶺南(唐代的廣州還屬于蠻荒之地),以"進士"身分逐漸晉升到中書令,這是前所未有的事,他不但是中國歷史上由"進士"到宰相的第一人,也是南方籍的第一任宰相,因此被后人贊譽為"自古南天第一人"。
賢相斗不過奸臣
張九齡雖然才德過人,他這個宰相卻當得異常艱難,原因是當時承平已久,唐玄宗幾乎成了個沉湎酒色、怠于政事的昏君,張九齡又是個極為正直的宰相,事無巨細都據理力爭,這就與被小人包圍的唐玄宗形成了沖突。同樣是忠言直諫,張九齡遠遠沒有魏征那般幸運,而最大的矛盾緣自李林甫。
李林甫是唐室宗親,長著一副柔和可親的面孔,實際上則奸詐狡猾,善于迎合主子們的心意。他被人稱為"口蜜腹劍",當面說好話,背后出拐子,專門暗箭傷人。當時玄宗寵愛的武惠妃陰謀廢掉太子李瑛,好讓自己兒子繼承皇位,李林甫最善于迎合,兩人一拍即合,結成一黨。
張九齡堅決不同意廢太子,武惠妃秘密派近身宦官牛貴兒前去游說張九齡:"有廢就有興,您幫了我們,以后這宰相位置就坐得長長遠遠的了!"張九齡怒斥,立即上奏,玄宗聽了也很震驚,因此一直到張九齡罷相,太子始終安然無恙。這招致了武惠妃和李林甫的嫉恨,不時在玄宗面前講張九齡的壞話。
李林甫本來就不學無術,對張九齡的學問非常忌憚,這下更是變本加厲地針對張九齡。張九齡以直道事君,經常有逆耳忠言,漸漸導致了唐玄宗的厭煩。而李林甫在宮里到處布下情報網,時時刻刻刺探皇帝的心意,總能迎合玄宗的旨意,玄宗越來越喜歡聽他的甜言蜜語。由于天下太平,玄宗心生懈怠,只想好好享受晚年清福,故打算拜李林甫為相。張九齡極力勸阻,上奏說:"宰相關系到國家安危,李林甫不是社稷之臣。陛下要是任命他為宰相,恐怕以后要為社稷擔憂了!"唐玄宗不悅,張九齡只好謝罪退下。
開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玄宗罷張九齡而拜李林甫為相,后世有人認為這就是唐朝由盛轉衰的分水嶺。李林甫在相位十九年,由"開元盛世"進入了"安史之亂",正應了張九齡的政治預言。
雖殺身而何忌
開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唐玄宗打算任命牛仙客為尚書。牛仙客沒啥學問,本來是管內務的,相當于后勤部長,李林甫自己也不學無術,就在玄宗面前極力推薦牛仙客。
張九齡反對說:"此事萬萬不可。尚書是重要官職,大唐以往都用曾任宰相的人做尚書,要不然,也是做過要職、富有德行和聲望的人才能擔任。牛仙客原本不過是個小官,沒什么從政經驗,忽然任命他擔任這么重要的職位,天下人會如何議論呢?"
玄宗想想有道理,就說:"那就封他個爵位吧!"
張九齡說:"太宗以來,本朝制度便只封賞有功之臣,陛下一定要賞賜牛仙客的話,金帛也就可以了,封他土地、官爵是不合適的。"
唐玄宗終于大怒,說:"你嫌牛仙客出身微寒?你自己門第就很高貴嗎?"
九齡一聽,連連頓首請罪,但仍堅持己見,說:"臣是來自嶺南蠻荒之地的孤賤之人,的確不如牛仙客來自中原。但臣出入臺閣,掌管誥命多年。牛仙客不過是個邊陲小吏,目不識書。韓信不過是淮陰一介武夫,尚且羞與小人同列。陛下要是堅持任用牛仙客,臣實在以此為恥。"
玄宗聽了很不高興。第二天,李林甫趁機趕來挑撥離間說:"牛仙客可是個宰相之材呢,怎么當不了尚書?張九齡是文員出身,拘泥于古書,因此有失大體。只要有才識,何必一定要有文才學問呢?天子用人,有何不可!"
玄宗于是堅特任用了牛仙客。張九齡自己也意識到屢次惹玄宗不悅,早晚會被李林甫加害,趁著玄宗有一次賜自己白羽扇,作了一篇賦,最后兩句是:"只要能在適當的地方發揮作用,即便有殺身之禍也不在乎。"可見張九齡對自身處境也很清楚,但他始終堅持氣節,的確十分符合史書上贊美他的評語:"直氣鯁詞,有死無二,彰善癉惡,見義不回。"
后來唐玄宗居然還是讓牛仙客當了宰相,但他實質上不過是李林甫的走狗,只會唯唯諾諾,下屬請示意見時,他只會說:"照老樣子辦。"沒有半點處理的辦法,完全不是當宰相的料。如此,朝政等同被李林甫一手操縱,變得越來越昏暗了。
唐玄宗最后悔的事
安祿山還在邊境上當小軍官的時候,有次入宮奏事,一副桀驁不馴的德行,張九齡就對一個大臣說:"這個小蠻子,一定會搞得北部邊境大亂。"可以說是目光奇準。開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安祿山率軍討伐契丹,犯了冒進的錯誤,落得大敗,被范陽節度使張守珪綁起來押送到京城問罪。張九齡說:"張守珪必須要嚴格執行軍法,安祿山不能免去一死。"但唐玄宗赦免了安祿山的死罪。張九齡堅持說:"安祿山狼子野心,面有逆相,應馬上殺死,以絕后患。"唐玄宗很不高興地回道:"不要誤害忠良。"居然放虎歸山,把安祿山放回邊境,當白衣將領,并在四五年后得到重用。到天寶十年(公元751年),安祿山已控制了三個重要軍鎮,擁兵幾十萬,占全國軍馬三分之一以上。
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安祿山聯合心腹史思明等公然叛國,強大的唐朝自此進入長達八年的"安史之亂",逐漸走向衰落。唐玄宗倉惶逃往四川,終于想起了賢相張九齡是何等忠直,不禁老淚縱橫,寫下一聯追憶并懺悔:"蜀道鈴聲,此際念公真晚矣;曲江風度,他年卜相孰如之!"這會兒后悔已經來不及了,以后再任命宰相,沒有人一個人及得上曲江公張九齡!張九齡生前,風度蘊藉,唐玄宗十分欣賞,每次要任官時總要問一句:"此人風度比張九齡如何呢?"
唐玄宗派使者去張九齡的故鄉韶州祭奠他,并厚賞了他家人。此時距離張九齡去世已滿十五年了,可見張九齡英明有決斷,做出了正確的政治預測,可以說是先知先覺,后世甚至有人神化了張九齡,說他很懂面相學。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