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是中國思想史上,這五百年可謂是最璀璨的思想家之一,應該說是對近代世界影響深遠。
現在,通過這個提問,圍繞著王陽明的一生,王陽明思想的主旨,以及心學對我們當下的人生和社會的意義和價值等,我們展開來討論。
王陽明是1472年出生的,1529年去世的,他的年齡實際上是56歲。我給大家先把他的人生給說一說,然后把當時的時代背景說一說,我們就能夠把陽明先生想說什么給大家表達清楚,到底什么叫“致良知”,什么叫“心外無物”,什么叫“心就是理”,什么是“知行合一”,這些都是王陽明心學里邊最基本的觀點。
比如說什么叫心外無物?有的人就說心外無物好像不對吧?一個東西,我看得到它和我看不到它,它都存在。但是為什么王陽明說心外無物呢?難道是我認識到了它就有,認識不到它就沒有?這個人根本沒有了解王陽明的心外無物是什么意思,所以我們就通過幾個方面給大家做分享。
上中學我們學哲學、政治課的時候,容易被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框架所拘束,有人把王陽明的思想定義為主觀唯心主義。很多人可能因為陽明先生扣了這么一頂帽子,也就對他的學習和關注不夠。這是一種巨大的遺憾。
建國以后,用的是前蘇聯的教材,它的哲學教材在分析哲學史的時候,就簡單的把復雜的西方哲學歸結為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斗爭的歷史。于是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就成了分析哲學史的基本框架。而且馬克思主義是唯物主義,于是對唯心主義總體的看法,認為是不對的或者是不好的。
中國的哲學不是簡單地套用其他的框架,而是如實地去反映中國思想史的面貌。要用中國思想史的邏輯來研究中國思想史,用中國哲學史的特點來分析中國哲學。但是中國哲學的關系,確實圍繞著一對關系,就是“心和物”的關系。在中國哲學看來,過于強調心和物,都是偏頗的。那么中國哲學最贊賞的一種態度,就是心和物是一元的。而不是說簡單的唯物和唯心,這是我們中國哲學一個自己的特點。
第二點,我們在談陽明先生的時候,他的任何一個思想都是時代的產物。智慧都是因緣生的,就好比說土壤的性質、氣候這些條件決定了長什么樹,有什么樣的種子才能萌發。所以我們了解王陽明心學的時候,就要深入地看看陽明思想產生的時代是什么,根據那個時代的背景和社會凸顯的問題,就能夠知道當時思想家最需要解決的問題是什么。
思想家其實也是個醫生,給社會做診斷的,也會開藥方。一個思想家在歷史上的位置,是由他看問題深刻不深刻,和給出的藥方精準不精準所決定的。
中國工商業包括航海的發達,包括資本主義萌芽,或者說商品經濟的那種生產方式的發展,到了明朝的時候,達到了一定的程度。就在這個過程中,老百姓的商品活躍了,或者說經濟生活有了一定程度提高以后,人心就開始有些浮動,叫“飽暖思淫欲”。那么在這個時候一個真正關心社會的人就得去思考,社會的人心出了什么問題?我們應該怎么樣去校正它?
陽明的心學,它的指向非常清楚。陽明有一句話叫“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就好比說一個賊占山為王,你把他抓起來,這個還容易,但是把賊心去掉,這是非常不容易的,陽明先生下手的地方,就是心學。這是陽明思想產生背景之一。
從南宋以后,朱熹的學說逐漸的成為整個官府認可的學說,以至于在整個明朝以后,科舉考試就是以朱熹的《四書集注》作為指定教材。應該說壟斷和控制了整個思想界。朱熹的學說有一個特點,強調格物,另外一個特點,朱熹有的時候他容易導致什么呢?學,理論的學習是一回事兒;行,怎么樣去做又是一回事兒。
就容易導致知和行是兩件事,這種情況下就容易在思想界和社會上產生一種不良的風氣,嘴上夸夸其談,而在現實中又不去落實它,這就會造成表和里是兩張皮,內和外是兩張皮,知和行是兩張皮。實際上對我們整個的思想界和社會風氣的改良,都有極大的一個影響。這些東西都是陽明先生所生活的時代問題,這都是需要去回應的。
大家想想,陽明先生其實他的經歷是很不公平的,他是仗義執言,結果是替別人說話主持公道的時候被宦官打壓。他滿心的愁苦,在這個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的龍場驛,陽明先生所有的委屈、不公平和受打壓,對王陽明是極大的考驗。可是大家聽說過一首詩吧,“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這個時候他早年學的老莊孔孟佛經所有的東西,就在這樣一個極大的考驗的時候,就要爆破出來了。
有一天他忽然明白,圣賢所有講的東西其實不是外求,不是向別人求、向萬物求,而是內求,叫做“吾性自足”,就是我內心里本來就有。中華文化幾千年的真理之門即將被王陽明打開。陽明先生為什么能悟,孟子說“仁義禮智信我固有之,求則得之,舍則失之。”這個話王陽明讀了就讀了,而真正深刻的明白到真正的智慧都在自己的自性里邊,不加外求。這種深刻的體驗,體悟出來、證悟出來,是1508年的龍場悟道。所以這就成了王陽明一生之中的生涯的轉折點。
陽明早年所有讀的儒家的書,“君子求諸己”“事有不 成反求諸己”,讀佛經講的“一切福田,不離方寸”,孟子講的“仁義禮智信,我固有之”,如果不是在貴州龍場驛這樣的環境里邊,不是在孤苦偏遠里經過身心的折磨,他恐怕很難實現爆破。所以大家就體會體會孟子的話,“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孟子實際上是把所有大成就者成功的過程做了一個概括,“不經一番寒徹骨,焉得梅花撲鼻香。”這一輩子當遇到苦難挫折不理解的時候千萬不要老抱怨,沒有苦水的浸泡,沒有挫折和坎坷的磨礪,沒有一個人可以開出心中的小蓮花,沒有一個人能打開心靈的智慧。
所以朋友們,這個世間有的時候是公平的,是平衡的,吃多少的苦,經歷多少的磨難,你才能從中間領會到什么。由此我們想到夫子,50多歲周游列國14年,“知其不可而為之”,中間多少的艱難困苦。孔子經歷那么多磨練之后,你讀他的書,就知道“君子固窮”,就知道“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就知道“志士仁人皆以殺身以成仁,無以求生以害人”。所以說陽明先生在龍場悟道,應該說是他讀了那么多書、吃了那么多苦之后,他的能量在貴州龍場驛一個小爆破。
有人問內求和學習哪個重要?都重要。學習是什么,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把別人證悟的境界,別人體會的東西,或者某些形成的經驗和知識邏輯拿來。但是拿來之后,我們能不能受用,這還得靠內求。
也就是說,所有外求的東西最終還要回到內求上。假如說我是一個很淺薄的人,你們聽我課的各位老師,各位朋友,都特別特別深刻,特別特別有人生的閱歷。我虛心的向大家請教,我說各位老師我請你們來教我,表明我郭繼承還是愿意聽大家說,有一顆謙卑的心。還不夠,你們講的都是你們的證悟,你們講的都是你們的閱歷,你們講的這些東西能不能真正轉化成我的領會,能不能滲透著我身心的一部分,能不能成為我人生的自覺,還得靠我的內求。所以內求和外求應該說都很重要。但是歸根結底,一個人只有內心的認識到了,它才起作用。
希望以上內容對大家有所幫助,肯定有不恰當之處,大家可以留言評論,共同交流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