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刺能干什么?答:針刺能補、瀉、調。再問,針刺為啥能治病?答:因為針刺的所有功能總結起來就是補、瀉、調。這里的補是補虛,瀉是瀉實,調是調和;而人體疾病機理概括起來無非就是虛、實、瘀了,所以,與之對應的治療法則就必是補、瀉、調。
經曰:“凡用針者,虛則實之,滿則泄之,宛陳則除之,邪勝則虛之。”其中“宛陳”中的“宛”同“郁”講;即“宛陳”就是血郁積日久的意思。這段說的就是針刺的治療法則:虛者補之;實滿者除之瀉之;不和者調之。在此我們需重點理解的是“調”!因為“調”法所包含的內容最多也最為復雜;至少有條理虛實夾雜、調理氣血順逆不和,調理及調通氣滯血瘀凝阻。
先說補瀉。補虛瀉實的原則很好理解,難的是實際持針操作時,怎樣的手法是補,怎樣的手法又為瀉?
古經《大要》曰:“徐而疾則實,疾而徐則虛。言實與虛,若有若無,察后與先,若存若亡,為虛與實,若得若失。”說的是,操作時徐緩進針而疾速出針,這就是補法;因為此種操作方法能使正氣充實而不致于外泄。與之相反,疾速進針而徐緩出針,此能使邪氣隨針外泄,并使邪氣由盛而虛,故而這種操作即屬于瀉法。
另外還要正確理解“得氣”的概念。所謂實證與虛證,完全是由針下是否得氣決定的!一般針下有氣,是指在針下得氣之后所感覺到的;針下有氣為實,針下無氣為虛。不過得氣的時候,氣的來去迅速飆疾,必須細心體察才能感覺到。還有一點很特別,就是根據針刺后得氣的先后,完全可以體會出正氣的虛實以及邪氣的存在與消亡,然后予以進一步相應的治療。所以,運用補瀉手法進行針刺治療的時候,一般而言,對于正氣虛的患者,要補之令其實,這就好像使他若有所得一樣;而對于邪氣盛的患者,則要瀉之令其虛,就如使他若有所失一樣。
補瀉之法除了進針、出針的疾緩之外,尚還有其他的操作要領,比如“開合”。經曰:“虛實之要,九針最妙,補瀉之時,以針為之。瀉曰必持內之,放而出之,排陽得針,邪氣得泄。按而引針,是謂內盈,血不得散,氣不得出也。補曰隨之,隨之意若妄之,若行若按,如蚊虻止,如留如還,去如弦絕,令左屬右,其氣故止,外門已閉,中氣乃實,必無留血,急取誅之。”
上文說的是,針刺補瀉手法治療虛實之證,其主要是以運用九種不同的針具和手法最為理想。這里提到了“九針”的概念,以后會專篇論述。雖然針刺補瀉各有其合適的時機要求,但卻都可以利用針刺與其“時氣的開合來去”相配合。所謂瀉的手法,必須很快地持針刺人,而得氣后要徐徐地出針,并搖大針孔;這樣做主要是為了在屬陽的體表部位,通過針刺打開一條出路,使邪氣得以隨針外泄。如果病證當用瀉法,而反用按住針孔后出針的手法,就會使血氣怫郁在內,這就是一般所說的“內盈”;而“內盈”又會造成郁血不得泄散,邪氣不得外出的后果。所謂補的手法,主要是隨著經氣將去的方向而進針,以補其氣。
針刺補瀉之時應該特別注意如下幾項,第一,在氣去之后隨之行針,醫者的意念、手法可輕松隨意些;而在行針導氣和按穴下針時,又要非常輕巧,如同蚊子用尖銳的嘴叮在皮膚上一樣,似有似無。第二,在留針與出針時,更要像蚊子叮完皮膚后,悄然飛去,而感覺上好像它仍舊停留在那里一般;出針時,又要同箭離開了弓弦那樣地干脆與迅疾:當右手施行出針手法時,左手應當隨即按閉針孔,借以阻止中氣外出,這就好像從外面把門戶關閉起來一樣,如此,則中氣自然就充實了。第三,需要特別注意的是,這種補正祛邪的療法,應當防止留滯惡血之弊;假如絡脈上一旦留有惡血,應當盡快采取刺絡放血法將它除掉。第四,“刺之微,在速遲,粗守關,上守機。機之動,不離其空;空中之機,清靜而微”意思是,針刺的關鍵在于正確使用疾徐的不同手法。這方面,粗率的醫生,僅僅會依據癥狀而取用關節附近若干與癥狀相對應的穴位來進行治療;惟有技藝高明的醫生才會根據病人經絡中氣機的變化,選取相應的穴位來進行治療。這里特別說明的是,人體經絡氣機的變化是離不開穴位空竅的;當然這些空竅穴位也是反映人體氣血虛實盛衰變化的,并且這種反映還是相當地至清至靜與微妙呢。第五,“其來不可逢,其往不可追。”這段提示,當邪勢正盛的時候,切不可迎其勢而用補法;而當邪氣已去時,則不宜再用瀉法去追瀉邪氣。第六,“知機之道者,不可掛以發;不知機道,叩之不發。知其往來,要與之期,粗之暗乎,妙哉工獨有之。”這條翻譯過來意思是說,那么知道氣機變化之理的醫生,必能謹守著氣的往來之際,及時地運用補瀉之法而不會差之毫發;但那些不懂得氣機運行之理的醫生們,到了本應該補瀉的時候,他們卻不能及時地運用補瀉手法!這就如同箭扣在弦上,應當發射而不發射一樣。所以,行針的人必須要知道氣機的往來運行變化,并嚴格遵循氣機運行來把握針刺的時間,只有這樣才能取得良好的療效。
以上針刺補瀉說得很多,其實行針時,“調”也特別重要。經曰:“往者為逆,來者為順,明知逆順,正行無問。逆而奪之,惡得無虛,追而濟之,惡得無實,迎之隨之,以意和之,針道畢矣。”這段就是敘述診察機體氣機運行變化的重要性及行針“調”理所相應的運用。所謂“調”,是調什么呢?調氣機的順逆!而所謂氣機的逆順,氣已去的,脈氣虛而小,為逆;氣已來的,脈氣平而和,為順。如果清楚地了解了氣機的這種往來逆順變化,那么就可以毫無疑問地及時施行針法治病了。首先,根據經氣的循行方向,施針時朝著經氣來的方向進針,與其來勢相逆;此種用瀉法奪其有余,邪氣又怎么會不由實而虛呢?相應的,隨著經氣的去路進針,與其去勢相順;此用補法濟其不足,正氣又怎么會不由虛轉實呢?然而,迎而奪之的瀉法,或是隨而濟之的補法,都應當在醫者在用心體察了氣機的變化之后,才作出的調和虛實的施針手法。掌握了這個關鍵,針法的主要道理也就盡在其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