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問-調經論》曰:“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陰,或生于陽。其生于陽者,得之風雨寒暑;其生于陰者,得之飲食居處、陰陽喜怒”。
《內經》根據致病因素的內外來源不同將其分為陰陽兩類:
“風雨寒暑”概指六淫而言,邪從外入,故屬陽邪;
“陰陽”指勞傷,“喜怒”指七情:由于七情變動、飲食起居失常,則病由內生所以屬陰邪。
正因為病邪有從內、從外的不同,故而才將疾病歸納為外感病與內傷病兩大類。
《內經》此種對病因的陰陽分類,是我國最早的病因分類法;也是后世“三因論”分類法的基礎。
其中“六淫”是四時氣候反常所形成的致病因素。
根據四時陰陽消長規律,六淫之邪又各有其不同的陰陽屬性。風、暑、火為春夏主氣,陽長陰消,故屬陽;濕、燥、寒為長夏及秋冬主氣,陰長陽消,故屬陰。
由于六淫的陰陽屬性不同,四時主氣的性質各異,因而其致病特點及臨床表現也各不相同,故臨床上則根據其致病特點和癥狀表現來辨別病因,這就形成了“審癥求因”的理論原則。
內因,主要包括“七情太過”與“飲食勞傷”兩大類。
《內經》的病因學特別重視情志和房勞致病。因而調攝精神情志和慎房事就成為養生防病、延年益壽的重要方法。
情志活動,原本就是感官接受外界事物刺激后于五臟產生的不同反映,一般來講屬于正常的生理活動范圍;只有突然、強烈或長期的情志刺激才能成為致病因素,并且根據不同情志傷害不同臟腑,提出了“七情太過,反傷五臟”的理論。
《內經》理論在唯物生命觀思想的指導下,否定了鬼神致病的迷信觀念;在“人與自然協調”及“形神統一”觀念的基礎上,認識到“外在自然氣候變化”與“內在情志活動的刺激”、“飲食不節”、“勞倦過度”等是導致疾病發生的兩大重要因素。
前者乃風寒暑濕燥火主時之六氣淫勝所致,故而稱為“六淫”;后者則概括為七種情志活動,稱之為“七情”及飲食勞傷。
以上兩部分內容共同構成了《內經》的病因學說,也成為了臨床辨證論治的主要依據。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