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已進入果樹秋季施肥的黃金時期,近年來,果農朋友在果樹管理中存在不少誤區,致使根腐病、頸腐病、腐爛病等各種果樹病害越來越多,且呈逐年偏重發生趨勢。這些病主要表現在果樹的地上部分,但病根卻在地下。其發生的主要原因,歸納起來不外乎以下幾點:
一、重地上管理,輕地下投入,導致樹體衰弱,病蟲害增多,經濟效益差
果樹管理分為地上和地下管理兩大部分,其中地上管理占30%,地下管理占70%。縱觀全國果區,凡是高產高效的果園,其成功的“秘訣”無一不是地下管理比較到位。為此,果農朋友必須轉變觀念,提高認識,不但要重視地上管理,更要重視地下投資,這就是有舍才能有得的道理。
二、重無機肥(大化肥),輕有機肥,肥料浪費大,土壤污染重,土壤鹽化、酸化加重,果品產量低、質量差
有機肥在果樹生產中的作用是無機肥不可替代的。有機肥中一是所含營養成分豐富全面,是任何一種無機肥都無可比擬的;二是能夠改良土壤,增加土壤的團粒結構,減少根部病害發生;三是有利于促進土壤中的微生物活動;四是在其分解過程中能夠產生大量有機酸,可以使一些難溶性養分變為可溶性養分,從而提高土壤養分的利用率。因此,衡量果園肥力的高低,主要看土壤有機質的含量多少。發達國家果園有機質普遍達4%~6%,而國內大多數果園土壤有機質含量低于1%。由此可見,土壤有機質缺乏是目前國內果農化肥利用率低,果樹產量低、品質差、抗逆性差的主要原因。
三、重大量元素(氮磷鉀),輕中微量元素,導致果樹缺素癥嚴重發生
果樹生長發育不僅需要大量元素,還需要一定的中微量元素。如果中微量元素缺乏,果樹易患缺素癥。同時,各種元素之間還存在著相助或拮抗作用。然而在生產實踐中,許多果農不注意或不了解肥料的平衡作用,在施肥時往往以氮、磷、鉀為主,其他元素使用較少,導致缺素癥發生,果品產量不高,品質下降。要改變這種狀況,最好在是施肥前先對果園土壤進行一次測試,然后根據土壤狀況配方施肥,以免果樹缺素癥的發生。
四、施用未經腐熟的農家肥,造成肥害
未經腐熟的農家肥在土壤中分解速度慢,而且在分解過程中會產生有機酸和較多熱量,容易造成燒根現象。另外,未腐熟的農家肥中還含有一些有毒物質、病菌和草籽等。因此,不宜直接施用。
五、施
肥方式不當
如撒施尿素等肥料,不能被作物根系直接吸收,而且大量揮發,利用率低,或氮多鉀少,導致枝條徒長,花多果少,果實不耐貯藏。
六、施肥時期的盲目性和隨意性強,因而達不到施肥之目的
蘋果樹的需肥時期與生長規律密切相關,但許多果農往往在施肥時不是以果樹對營養的需求為前提,而是以資金、勞力等人為因素來確定施肥時期,因而達不到施肥的預期目的,有時還會適得其反造成損害。近年來,不少果農將秋施基肥推至冬施,此時根系已停止生長,你所施的肥料只不過是換了個地方存放;更有許多“聰明”的果農將基肥放在花前施(看花施),豈不知果樹每年萌芽、開花、坐果、抽梢(10厘米~20厘米長的春梢)所需要的營養,主要靠的是上年秋施基肥中的養分和葉片的光合產物。由于施基肥的時間推后,打破了蘋果樹的生長規律,在春季需肥高峰期養分青黃不接,而冬季和春季施的肥料要延遲到夏末秋初肥效才得以充分發揮,使春梢不能及時停長,只好采用環剝的辦法,促其停長成花。
七、施肥區域不正確
果樹在生長發育中,隨著地上根部的增長和擴展,其地下根系也隨之向下生長和向四周擴展,尤其是具有吸收功能的毛細根,大多著生于主、側根的末端部位。就果樹根系而言,表層根(8厘米~30厘米)主要提供養分,決定花芽的形成和果品的質量;中層根(30厘米~60厘米)主要提供水分;保持根(深層根,60厘米~80厘米)主要起固定樹體、決定長勢的作用。一些果農不了解果樹根系的這些特點,誤以為近樹干處的根系是吸收肥料的主要部位,因此施肥時常常將肥料集中施于近樹干處,結果造成了肥害。正確的施肥范圍應該是,把肥施在果樹樹冠垂直投影內外各1/2處,以免傷及大根,給樹體造成不應有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