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是律師的第一生產力,iCourt法學院研發的系統性法律實務課程,通過對核心業務能力、市場開拓能力和法律新技術能力的全面提升,用技術驅動法律,幫助法律人實現職業突破。
了解詳情請長按二維碼聯系諾諾多
作者:王忠、賈旭
民事訴訟是法院在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參加下,按照一定的職權和程序,解決平等主體之間民事糾紛的機制。法官與律師是民事訴訟的重要主體,二者立場不同,但目標一致,都是為發現真實和實現正義。從法官的角度來看,律師在訴訟中應當從以下方面著手,達到說服法官、實現正義的目的。
一、律師庭前準備的注意事項
接受委托后,律師需要做大量的庭前準備工作。其中,與庭審密切相關的,大體有這么幾項:
1.訴訟請求的選擇
相對來講,法官是被動的,訴什么審什么,不訴則不理。對于律師來講,維護當事人合法權益的工作是從選擇訴訟請求開始的。訴訟請求是案件審理的核心,訴訟請求選擇是否正確,直接關系到案件的成敗。
在一起以房抵債糾紛中,甲公司欠乙公司債務到期不能償還,提出用其自有房屋抵給乙公司,雙方簽訂了轉讓協議。但在辦理過戶登記前,甲公司又將上述房屋轉讓給自己的總經理助理丙且辦理了過戶登記手續。于是,乙公司起訴甲公司履行房屋轉讓協議。法院經審理認定房屋轉讓協議合法有效,但該房屋已過戶登記給丙,轉讓協議客觀上已無法履行,乙公司的訴訟請求無法支持,據此駁回了乙公司的起訴。
本案中,乙公司如想得到房屋,應該以惡意串通損害第三人利益為由起訴確認甲公司與丙之間的房屋買賣合同無效,然后再要求甲公司履行房屋轉讓協議。如乙公司不想再要房屋,可以依據房屋轉讓協議提出違約賠償之訴。由此可見,訴訟請求的錯誤選擇導致了案件的被動局面。
2.法律事實的調查
對于當事人提供的案件事實,要從法律觀點分析、判斷,將日常生活事實排除,歸納保留法律事實。有些律師不善于或不愿做該項工作,將當事人所提供的證據不加甄別的全部轉交法院,對當事人的陳述不加分析整理,導致庭審冗長、無效率,不利于法院查明事實。
3.法律的正確適用
律師提出的法律觀點要精確到章、節、條、款、項。不但要找到法律依據論證自己觀點的合理性,也要預見到各種可能反對的觀點并作好反駁的準備。
有些律師喜歡說,根據相關法律規定,應當支持我方的主張。但被問到哪條法律規定時,卻支吾不語,只能說明要么無依據、要么無準備。還有的律師不能準確適用法律,對于有爭議的法律問題僅憑自己的個人理解任意發揮,而忽視該問題已有通說或定論。
二、律師應加強對主審法官的了解
由于立法的滯后性、語言的多義性、法律的彈性等多重制約,必然存在無法可依或法律規定模糊、有爭議的問題。從審判的角度表現為同案不同判。但對法官個人來講,對某一爭議問題一般有著同一的觀點。因此,對于法律爭議較大的案件,律師還應加強對主審法官的了解,即了解該法官對于此類問題是何觀點,這將直接影響案件的結果。
如何獲取法官的觀點,方式有許多。例如查閱該法官發表的文章、公開的判決以及庭審及調解過程中法官的意見等,可以根據不同法官的風格,對庭審做出針對性的準備。
三、律師應具有良好的品格
1.不能觸碰法律底線
律師作為法律服務的提供者,使命在于解決委托人提出的各種問題,以委托人利益最大化為目標。但是,以委托人利益最大化為目標絕不意味著可以為達目的不擇手段。這其中的界線便是法律底線。
在一起借款合同糾紛中,債權人甲擔心超過訴訟時效,就申請了證人出庭用以證明其向債務人乙主張過權利。雖然欠債還錢天經地義,但作偽證實不可取。該證人到庭陳述其于2014年底和債權人甲一起到北京的某茶館向債務人乙討債。在法官詢問具體時間時,證人自以為是的回答稱在2014年陰歷年年底,也就是春節之前要賬。對此,債務人乙辯稱其于2014年11月至2015年3月在外國生育,并提供了出入境記錄。也就是說,證人主張的時間段內債務人乙不可能在北京,證人明顯在作偽證。除證人要承擔相應法律責任外,債權人甲也招致了敗訴的后果,合法的債權未能收回。
打官司,就是打證據。該觀點已深入人心。因此,當事人對于客觀存在的事實難以取證時,總覺得為達到正義的目的而做一些偽證無可厚非。但作為律師,要勸阻當事人的此類行為,更不能參與其中。
2.不能違背公序良俗原則和誠實信用原則
律師負有真實義務,既不能虛構事實,也不能在明知對方提出的主張屬實時仍然不予認可。真實義務是誠實信用原則在訴訟中的具體體現。
2008年6月1日起施行的《律師法》第三條第二款規定:“律師執業必須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準繩。”第三十五條第五項規定:“律師在執業活動中,不得提供虛假證據,隱瞞事實或者威脅、利誘他人提供虛假證據,隱瞞事實以及妨礙對方當事人合法取得的證據。”
《律師職業道德與執業紀律規范》第二十條規定:“律師不得偽造證據,不得威脅、利誘他人提供虛假證據。”第四十條規定:“律師應當恪守獨立履行職責的原則,不因迎合委托人或滿足委托人的不當要求,喪失客觀、公正的立場,不得協助委托人實施非法的或具有欺詐性的行為。”
中華全國律師協會制定的《律師執業行為規范(試行)》第二章規定:“律師必須誠實守信,勤勉盡責,依照事實和法律,維護委托人利益,維護法律尊嚴,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由此可知,律師在倫理規范中關于其訴訟行為的角色及責任和訴訟當事人在訴訟法下所承擔的義務是一致的。
有些律師對于對方提供的證據不分青紅皂白一律不認可,但不認可的理由讓人難以接受。如一個案件中一方提交國家機關出具的公文書證,另一方律師直接不認可。法官追問不認可的理由,卻僅強調不認可,說不出理由。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實事求是,該認可的就認可,真實性無法核實的就請法院核實或庭后到有關部門核實,認可真實性可以在關聯性上做文章。一味的不認可只會給法庭留下不誠信的印象。
3.最大限度維護當事人合法權益原則
律師作為法律服務的提供者,使命在于解決委托人提出的問題。因此,委托人的利益便成為律師從事執業活動的目標。律師在處理一項法律問題時,首先應明確委托人的立場,進而從委托人的利益出發,有效運用法律規則,得出使委托人利益最大化的解決方式。
我們不贊成所謂的訴訟技巧,但在法律制度內也有一些可以做文章的地方:比如,客觀真實與法律真實的關系問題,判決所依據的事實是法律真實,由于時間的經過,事后的判決不可能準確無誤的查明案發事實,法院僅能依據雙方舉證證明的事實予以判斷。因此,律師應在法律真實范圍內維護當事人合法權益。
又如,時效與期間的問題。為督促權利人及時行使權利以及保護交易穩定,法律規定了各種訴訟時效與除斥期間,律師可善加利用。比如,常見的對一般債務的訴訟時效為兩年,作為債務人律師要敏銳地審視是否走過訴訟時效并就此提出答辯意見,因為訴訟時效法院不會主動援用。
再比如,保證期間未約定的,為六個月,該六個月為除斥期間,不因任何事由發生中止、中斷、延長的法律后果。那么,作為保證人的律師可以就此進行答辯,以達到免除保證責任的效果。
最大限度維護當事人合法權益原則并不代表律師可以做死磕派。首先,律師要堅持維持當事人合法權益,包括實體與程序權益,這是前提。其次,要分清主次,不要吹毛求疵,抓住細小的程序瑕疵大做文章,反而因小失大。
大家知道,現在法院案件非常多,法官也很忙,而訴訟程序又非常繁雜,百密一疏在所難免。比如之前網絡傳的沸沸揚揚的傳票事件,法院傳票傳喚當事人于某某年2月29日開庭,但該年確無2月29日,又如傳票某日0點開庭之類的。這是很明顯的筆誤,或叫工作失誤。作為律師,你電話向法院提出該錯誤,改正時間即可,沒必要大肆炒作。
四、關于律師庭審能力
1.表達說服能力
傳統觀點認為,律師就應該高談闊論、口若懸河,但事情并非總是如此。在北京各級法院,案件的數量非常大,庭審中留給雙方律師的時間非常少,沒時間也沒耐心聽你長篇大論。針對這種現實,善于表達絕非夸夸其談,而是要簡明扼要、一擊中的。
很多律師總有一個擔心,就是怕法官聽不明白,總想說的又多又全,而且反復重復。其實大可不必。在一個具體案件上,律師對案件所投入的時間和精力可能要遠遠大于法官,但是,法官在該類案件的處理經驗上以及雙方意見的掌握上要比律師更全面。
在雙方各有所長的情況下,好的律師要成為的法官的幫手而不是對手,即將其花費時間、精力掌握的案件事實總結、歸納給法官,將其查詢的法律、法規、相關案例提供給法官參閱。爭取在有限的時間內幫助法官查清案情并查明法律適用。
2.法律思維能力
對于法律人來說,解決法律問題的方法便是運用法律思維。對于法律適用,有些律師不從實體法上找依據,也不從法理角度辯論,卻喜歡用公平、誠信等大詞試圖說服法官支持自己的主張。這些大詞對當事人很受用,但很難打動法官。須知,法官判案是必須以法律為依據的,必須引用實體法到哪一項具體規定。
律師要有法律的頭腦,即從法律的角度觀察、理解和解決問題。作為理性的裁判者,法官不可能任性地僅憑個人好惡判案,但律師的種種不專業行為,必然會給案件帶來不利的影響。
所以,一個好的律師,是配合法官工作,有理有據說服法官的人,而不是挑法官毛病,給法官制造障礙的人。也許,一時的小技巧可以在某件案件中取得優勢,但長此以往,較差的信譽與口碑只會招致市場的淘汰。
3.臨場應變能力
律師需要廣博的知識與全面的能力。當然,人的知識是有限度的。對于突發事件,法官可以休庭,可以庭后合議。但對于律師來講,必須隨機應變。為提高臨場應變能力,一要做好庭前準備,二要合理利用法律規定的各種程序與期限,三要注意平時工作的經驗與總結。
4.駕馭當事人能力
當事人的庭審表現對法官作出判決前形成內心確信非常關鍵。因此,好的律師要能夠管理自己當事人的庭審情緒。
以上,是從法官角度對律師的期望。相信隨著法律共同體的建立與交流的增多,法官和律師一定能在庭上完成良好的合作,真正實現庭審發現真實、解決糾紛的功能。
iCourt 與眾不同的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