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為陽數”,是指我國古代把九叫做“陽數”是也。假如古人懂得搶注知識產權,在重陽節冠名權上一定會競爭非常激烈,花落誰家還就難以敲定。
儒家陰陽觀有六陰九陽說;
《易經》中“以陽爻為九”;
道教更神奇,力證重陽節和其有很深的淵源,編撰演繹了一段美麗的神話:住在東南山中的大仙費長房,收汝南縣小伙子桓景為徒,于九月九,讓他勸家鄉父老登高避禍,賜給他一把降妖青龍劍,一包茱萸葉子,一瓶菊花酒,刺殺汝河瘟魔,為鄉民除了害。眾所周知,八仙中有位呂洞賓叫呂純陽,武俠小說大師金庸力作《射雕英雄傳》中,有一位全真教祖師爺中神通叫王重陽,扯上的關系如何?
皇家豈甘落后,傳出漢高祖劉邦的愛妃戚夫人遭呂后謀害,侍女賈氏被逐出宮,嫁作貧民婦。賈氏把本來“一般人不告訴他”的重陽活動,帶到了民間,讓“地球人都知道”了。
文人雅士詩詞篇章為重陽節給力喝彩的,可謂不勝枚舉。唐代詩人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和李白《九月十日即事》:“昨日登高罷,今朝再舉觴。菊花何太苦,遭此兩重陽”,最是耳熟能詳。唐代王勃于重陽節時寫的《滕王閣序》,更聞名天下。先秦之前《呂氏春秋》,西漢《長安志》,宋代《東京夢華錄》,明代《陶庵夢憶》,清代《燕京歲時記》、《清嘉錄》,乃至《金瓶梅》、《浮生六記》等,均有記載。
重陽節,名稱很多,除了“重九節”,又叫“登高節”,“茱萸節”、“菊花節”、“踏秋節”,“辭青節”,“毛豆節”,“風槎節(放風箏)”,也是我國的“敬老節”。
有關重陽節的諺語也不少,諸如:“九月九,牛羊各自守”;“重陽蒸酒,香甜可口”;“喝了蘿卜湯,全家不遭殃。”有些地域出嫁不到三年的女兒,忌回娘家過重陽節的,有“回家過重陽,死她婆婆浪”的說法。
重陽節,祭饗天帝、祭祖;祭拜方社田祖之神;染坊及酒坊祭缸神;敬財神生日;迎山神;有姻親關系的家庭互相送禮——“追節”;紀念詩人岑參,稱為“岑公會”;也有紀念范仲淹的活動。
重陽節吃喝玩樂內容豐富多彩,別開生面。
吃:重陽糕,重陽粽,因了“九為老陽,陽極必變”,登高,登高山、登高塔,驅邪免禍,野餐、烤肉,食蓮耳,享用叫“駱駝蹄”的面食;
喝:重陽酒,長長久久,多為菊花酒,菊花又名“延壽客”,酒稱“吉祥酒”,求延年益壽;
玩:佩茱萸,茱萸雅號“辟邪翁”,龍燭會,削竹馬為戲,賽神酬愿,皆用大炮,放紙鳶,“趕山貓”;
樂:建王母會,想求子嗣的青年婦女紛紛前來參加,童男童女皆至城外相聚答歌;今天又添加了敬老等內涵,更具有意義了。
重陽佳話,美麗躍動,其實,過節過的是氣氛,過的是熱鬧,過的是心情,過的是期盼,過的是愿景,過的是和諧,文化傳承,民俗彰顯,豐儉由人,快樂第一。
金秋送爽,丹桂飄香,喜慶佳節,笑迎重陽。中國人特別喜歡過節,那就過一個文化的、和諧的、快樂的重陽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