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心》教案
新疆庫爾勒市第十二中學 劉 麗
教學目標:
1、概括文章大意的能力。
2、體會父母對兒女濃濃的愛。
教學重點:
揣摩父母三次調換孩子時的表情,從中分析總結父母濃濃的愛子之心。
教學難點:
理解父母矛盾的愛子之心。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在父母心中,你覺得什么是最重要的?從你們呱呱墜地起到長大成人,已經走過了十幾個年頭,父母為你們付出了很多心血,你們所經歷的一切都牽動著父母的每一根神經。今天川端康成將為我們展示這樣一對父母赤誠愛子的故事,相信它會觸動你的心弦,激起你內心的一片漣漪。(情感導入,奠定情感基調)
二、自讀課文,初步感知
1、自由朗讀課文,聽清要求:
①找出不認識的字詞,提出來,我們課上解決。(教師也可設疑,幫助學生牢記重要生字詞)
②用一句簡練的話概括本文的主要內容。(提示:交代原由、發展過程及結果)
三、精讀課文,深入賞析
1、請同學們再一次瀏覽課文,思考問題:文章共寫了這對夫婦幾次送還孩子?他們當時各是什么表情?
2、父母送出長子時,請大家有感情地讀讀父母送出長子時的場面,試分析“眼含熱淚”體現了父母怎樣的心情?(教師結合自己親歷帶動學生理解)
教師過渡語:熱淚中流露出不舍,因此他們決定……(生一起說:換回次子)
3、讀用女兒換回次子時的段落 ,說說父母的“魂”哪里去了?(被女兒帶走了無論走到哪里,父母的心都追隨著我們),你能換個詞語說一說嗎?結合實際談談父母那種黯然神傷失魂落魄的神態,如,我們雖沒有被給出去的經歷,但當我們好晚回家時,父母的那種揪心的焦慮,你或許捕捉過,能說說嗎?(敞開學生心扉,喚醒學生內心深處的感動)
教師過渡語:是呀,魂都追隨孩子離開了體魄,可想而知,這是一種深入骨髓的心碎的煎熬,為此他們決定要回女兒。
4、讀要回女兒的段落,體會“痛哭失聲”在何種情緒下才能發生?我現在讓你痛哭失聲能做到嗎?請揣摩一下當時這對夫婦的心情。
教師過渡語:從父母的表情來看,是逐步加深的。的確,每個人的忍受性都是有限的,每個孩子都是父母的心頭肉,他們不能忍受失去孩子的煎熬。這是一種對孩子的難以割舍的愛,那老師有疑惑了:
5、既然難以割舍為何還要送孩子呢?送了又要,不麻煩嗎?(主要是引領學生理解送出孩子是因為家里窮,為了孩子的幸福和前途,是這對父母的理智抉擇。但是理智在時間和情感的煎熬下,卻顯得蒼白無力。送與要都是愛孩子。)
教師過渡語:在父母的摯誠之下,這位有錢婦人也被感動了:
6、我們看一下婦人的表情變化,從變化中你能體會到什么?
(學生找出并分析)
教師過渡語:通過這一系列的表情變化,婦人的心被觸動了,
雖然她沒有孩子,但她能夠理解天下父母的心都是一樣的:愛孩子。因此,才有了故事的結尾:一家六口團聚了(師生齊說)。原本一場錢與孩子的交易變成了互表愛心的交流。
四、拓展延伸,發掘生活中的真愛
我相信我們大家已被這對父母和貴婦人的真情演繹所感動,愛是人類最偉大的一種情感,“可憐天下父母心”,父母對孩子充滿著無私、真誠、深沉的愛,這種愛需要我們用時間去閱讀,用慧眼去發現,用心去體會。在老師的心里認為父母的愛是長長的電話線,傳遞著牽掛與思念。(引導學生仿照教師的例子展開想象說說身邊的愛)請把你享受到的父母的愛訴諸筆端好嗎?(提示:至情至愛,是我們擁有的無上的財富,父母的愛就是一桌準備好的飯菜,一件放在床頭的衣服,一個鼓勵的笑容,一句體貼的話語。讓我們對他們敬重地說一聲:辛苦了,我愛你們,我理解你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