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臺回復“寶典”送你營銷寶典《50本營銷必讀書 營銷工具包》
作者 | 李東陽
來源 | 首席營銷官:(id:cmo1967)原創互聯網營銷第一媒體。
根據屈臣氏的最新財報,在中國內陸地區,屈臣氏上半年營收106.3億港幣,同比去年同期上升0.4%。店鋪數量達到2622家,比去年同期的2239家增加了17%。
連鎖系統整體利潤方面,高達22%的毛利率更是位居全球第一!
在這份耀眼的業績單面前,相映的卻是眾多線下門店的黯然神傷。
而作為屈臣氏的掌舵人華人首富李嘉誠,今年剛好90歲。這一兩年,“實體寒冬”反復被提及。但即使面對電商沖擊,屈巨氏門店業績卻依然在堅挺中穩步上升,深受女孩子青睞。
何故?
今天,我們不闊談什么戰略,于細微處找差距,來看看它在具體營運中,那些讓你出乎意料的用心之處,那些讓不少年輕女性流連忘返的“小心思”。
一、選址、選址、還是選址!
零售業有句至理名言:門店成功因素,第一是選址、第二是選址、第三還是選址!
因此,在內陸零售業,有個有趣的現象――很多連鎖店都會追著屈臣氏開店!
的確,在店鋪選址這個話題上,屈臣氏無疑很有發言權。
屈臣氏在選址時,與一些技術領先型的零售企業一樣,采用地理信息管理系統,將一些參數放進去,包括附近的人流、辦公室數量、居民數量等,再結合地圖信息,計算出選定店址的輻射效應,從而做出決策。
屈臣氏的店多在最繁華的一類商圈開店,包括繁華的街道、大商場、機場、車站或白領集中的寫字樓?;究梢苑譃閹最悾?/span>
1、都市商圈店
2、商務寫字樓店
3、交通樞紐店
4、大型居民社區店
5、摩爾中心店
所謂“客流”就是“錢流”,屈臣氏將這一點貫徹得淋漓盡致。
當然,繁華的地段寸土寸金,屈臣氏再財大氣粗,也要考慮租金成本。一般來說,這個成本就控制在營業額的10%之內。
受此限制,屈臣氏在商場內的店鋪常位于地下一層或地上二層以上。一般屈臣氏單店需求的使用面積是在2000-5000平方米間,以2500-3500平方米居多。
由于實際盈利還得扣除租金、能源、人力、貨運成本、宣傳費用等,單店租金水平一般占其總營業額的9-10%,超出這個比例就可能虧本。
除了帶來巨大的客流量,這些核心區域旺盛的人氣還可以幫助屈臣氏更好地樹立品牌形象,每一個店面都相當于終端活動廣告。
二、塑造細節,專家形象深入人心
走進屈臣氏,你會發現給人的感覺不是走進了一家超市,而是一家專業的個人護理店。
自然,這是屈臣氏刻意營造出來的購物體驗氛圍。
屈臣氏很早之前就提出了“個人護理”的專業化服務和營銷概念。從商品的陳列到營業職員的素質,無不是在強化屈臣氏個人護理專家的品牌形象。
在商品的陳列方面,屈臣氏都是按化妝品─護膚品─美容用品─護發用品─時尚用品─藥品的順序分類擺放,不僅為顧客個人護理提供完備的產品線,而且方便挑選。
同時,屈臣氏還成立了一支強大的健康顧問隊伍,包括全職藥劑師和供給商駐店促銷代表,免費提供各種皮膚護理等專業咨詢。
在店內,還設有資料展架,主要是陳列個人護理、保健營養分配和疾病預防治療方法等各類手冊。
屈臣氏并不刻意宣傳其在個人護理的專業性,但種種細節,無不是在塑造“專家”形象,并讓這種品牌形象在潛移默化中深入人心。
三、獨特的產品組合策略,避免紅海廝殺
名義上看,屈臣氏是以保健及美容為主的一個品牌。但去過的人都知道,屈臣氏并不屬于傳統的化妝品店,與化妝品店有著不同的風格。
屈臣氏銷售涉及的品種、品類非常廣,化妝品當然是主要的,但除此之外,還有日用、食品、飲品,甚至是電子產品、洋酒及機場零售業務……
看起來產品種類有點雜亂,但這就是屈臣氏獨特的產品組合策略。
如果只是單純的定位為化妝品集合店,那么藥品、食品、美容這系列產品就會被剔除出店面,而事實上,購買化妝品的用戶同樣擁有很大的需求在其他個人護理方面,尤其是對于女性消費者來說,一站式購物的需求頗為明顯。
這種差異定位策略,也讓屈臣氏能夠脫離出單純的化妝品終端商的紅海廝殺。作為品類的創新者,屈臣氏的做法就成為行業標準。
四、不是實體店不行,是你的實體店不行
自從屈臣氏這家老牌企業被李嘉誠旗下的和記黃埔收購后,它的發展有目共睹。
到今天,屈臣氏在全球門店數已超五千家,銷售額逾百億港元,業務遍及亞、歐等四十多個國家。在中國市場,這家全球首屈一指的美容護理產品零售巨頭已經是難遇對手!
在被大肆鼓吹的“實體寒冬”中,屈巨氏門店業績卻依然堅挺,這或許也正應了馬云的那句話:中國不是實體經濟不行了,而是你的實體經濟不行了。
當下時代,電商帶來的沖擊無可否認,但“寒冬”的背后,實體店的不作為也要負很大一部分責任。
老生常談的一句話:實體店鋪最大的優勢就是電商帶給不了的體驗感。能給顧客帶來更加沉浸式購物體驗的店鋪,魅力可比網購大的去了!
比如:
美國著名的青少年服飾連鎖 Urban Outfitters ,開在紐約曼哈頓的一家旗艦店:
店的設計簡直是顛覆性的!賣衣服已經不再是唯一的焦點,這里已經變身為徹頭徹尾的“生活方式中心”, 顧客在里面有無窮無盡的事可以做,呆上幾個小時不成問題。這里面有:
咖啡屋:
攝影作品區,還設有Instagram 照片打印站:
設置音樂區,銷售耳機、音箱、唱機以及其他音響設備,還有充滿懷舊氣息的黑膠唱片:
來自洛杉磯的Hairroin Salon 為顧客提供全套美發服務:
像是個書店,還配備了幾把閱讀椅:
試衣間大得漫無邊際:
這哪是賣衣服的店,簡直就是多啦A夢的口袋有木有!你在網店可以一逛就是2、3個小時,相信你在這家店能逛一下午吧?
當然,這也僅僅只是實體店體驗感的其中一種!
隨著科技的進步和發展,在國外,現在很多商家都已經注重利用各種黑科技來打造自家的體驗感。比如:
阿迪達斯就和英特爾攜手,推出了數子貨架——虛擬鞋墻:
虛擬鞋墻上,所有產品顧客都能觸手可及。
全球最大的美妝實體零售商絲芙蘭也是不甘落后。
通過絲芙蘭獨家傳感技術InstaScent,店內允許顧客自行體驗 18個氣味族,神奇的是,一旦符合條件的香味評估完成,設備上的噴嘴就會噴出相應品類中的香氛氣體。
當然,實體店的玩法還有許多,就不一一列舉。但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體驗感非常棒,給了顧客無與倫比的到店體驗感!
價格優勢一直是電商逆襲實體店的核心,但如今中產的家庭越來越多,曾經刷黃金的中國大媽都開始組團出國游了,消費者早已潛移默化巨變。
還在說電商沖擊實體店的,是真的實體經濟不行,還是你的實體店給顧客的體驗不行?
歡迎小伙伴在底部發表神評,與我們交流!
本文為李東陽先生原創,
轉載請回復“轉載”了解轉載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