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第十六章 袪痰劑

第十六章 祛痰劑

 

 

 

 

第一節  燥濕化痰

 

二陳湯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組成]半夏湯洗七次   橘紅各五兩(15g)   白茯苓三兩(9g)   甘草炙,一兩半(4.5g)

    [用法]上藥口父咀,每服四錢(12g),用水一盞,生姜七片,烏梅一個,同煎六分,去滓,熱服,不拘時候(現代用法:加生姜7片,烏梅1個,水煎溫服)。

    [功用]燥濕化痰,理氣和中。

    [主治]濕痰證。咳嗽痰多,色白易咯,惡心嘔吐,胸膈痞悶,肢體困重,或頭眩心悸,舌苔白滑或膩,脈滑。

    [方解]本方證多由脾失健運,濕無以化,濕聚成痰,郁積而成。濕痰為病,犯肺致肺失宣降,則咳嗽痰多;停胃令胃失和降,則惡心嘔吐;阻于胸膈,氣機不暢,則感痞悶不舒;留注肌肉,則肢體困重;阻遏清陽,則頭目眩暈;痰濁凌心,則為心悸。治宜燥濕化痰,理氣和中。方中半夏辛溫性燥,善能燥濕化痰,且又和胃降逆,為君藥。橘紅為臣,既可理氣行滯,又能燥濕化痰。君臣相配,寓意有二:一為等量合用,不僅相輔相成,增強燥濕化痰之力,而且體現治痰先理氣,氣順則痰消之意;二為半夏、橘紅皆以陳久者良,而無過燥之弊,故方名二陳。此為本方燥濕化痰的基本結構。佐以茯苓健脾滲濕,滲濕以助化痰之力,健脾以杜生痰之源。鑒于橘紅、茯苓是針對痰因氣滯和生痰之源而設,故二藥為祛痰劑中理氣化痰、健脾滲濕的常用組合。煎加生姜,既能制半夏之毒,又能協助半夏化痰降逆、和胃止嘔;復用少許烏梅,收斂肺氣,與半夏、橘紅相伍,散中兼收,防其燥散傷正之虞,均為佐藥。以甘草為佐使,健脾和中,調和諸藥。綜合本方,結構嚴謹,散收相合,標本兼顧,燥濕理氣祛已生之痰,健脾滲濕杜生痰之源,共奏燥濕化痰,理氣和中之功。

    [運用]

    1.辨證要點  本方為燥濕化痰的基礎方。臨床應用以咳嗽,嘔惡,痰多色白易咯,舌苔白膩,脈滑為辨證要點。

    2.加減變化  本方加減化裁,可用于多種痰證。治濕痰,可加蒼術、厚樸以增燥濕化痰之力;治熱痰,可加膽星、瓜蔞以清熱化痰;治寒痰,可加干姜、細辛以溫化寒痰;治風痰眩暈,可加天麻、僵蠶以化痰熄風;治食痰,可加萊菔子、麥芽以消食化痰;治郁痰,可加香附、青皮、郁金以解郁化痰;治痰流經絡之瘰疬、痰核,可加海藻、昆布、牡蠣以軟堅化痰。

    3.現代運用  本方常用于慢性支氣管炎、慢性胃炎、梅尼埃病、神經性嘔吐等屬濕痰者。

    4.使用注意  因本方性燥,故燥痰者慎用;吐血、消渴、陰虛、血虛者忌用本方。

 

溫膽湯

《三因極一病證方論》

 

    [組成]半夏湯洗七次   竹茹   枳實麩炒,去瓤,各二兩(60g)   陳皮三兩(90g)   甘草一兩 (30g),炙  茯苓一兩半(45g)

    [用法]上銼為散。每服四大錢(12g),水一盞半,加生姜五片,大棗一枚,煎七分,去滓,食前服(現代用法:加生姜5片,大棗1枚,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減)

    [功用]理氣化痰,和胃利膽。

    [主治]膽郁痰擾證。膽怯易驚,頭眩心悸,心煩不眠,夜多異夢;或嘔惡呃逆,眩暈,癲癇。苔白膩,脈弦滑。

    [方解]本方證多因素體膽氣不足,復由情志不遂,膽失疏泄,氣郁生痰,痰濁內擾,膽胃不和所致。膽為清凈之府,性喜寧謐而惡煩擾。若膽為邪擾,失其寧謐,則膽怯易驚、心煩不眠、夜多異夢、驚悸不安;膽胃不和,胃失和降,則嘔吐痰涎或呃逆、心悸;痰蒙清竅,則可發為眩暈,甚至癲癇。治宜理氣化痰,和胃利膽。方中半夏辛溫,燥濕化痰,和胃止嘔,為君藥。臣以竹茹,取其甘而微寒,清熱化痰,除煩止嘔。半夏與竹茹相伍,一溫一涼,化痰和胃,止嘔除煩之功備;陳皮辛苦溫,理氣行滯,燥濕化痰;枳實辛苦微寒,降氣導滯,消痰除痞。陳皮與枳實相合,亦為一溫一涼,而理氣化痰之力增。佐以茯苓,健脾滲濕,以杜生痰之源;煎加生姜、大棗調和脾胃,且生姜兼制半夏毒性。以甘草為使,調和諸藥。綜合全方,半夏、陳皮、生姜偏溫,竹茹、枳實偏涼,溫涼兼進,令全方不寒不燥,理氣化痰以和胃,胃氣和降則膽郁得舒,痰濁得去則膽無邪擾,如是則復其寧謐,諸癥自愈。

    溫膽湯最早見于《外臺秘要》卷17引《集驗方》,方中生姜四兩,半夏二兩(),橘皮三兩,竹茹二兩,枳實二枚(),甘草一兩(),治大病后,虛煩不得眠,此膽寒故也,全方藥性以溫為主。至《三因極一病證方論》中所載3首同名溫膽湯中有兩方組成完全相同,均在《集驗方》原方基礎上加茯苓一兩半、大棗一個,生姜減為五片,全方藥性即由偏溫而歸于平和,其主治在虛煩證治仍沿襲《外臺秘要》之治,在驚悸證治項下則為心膽虛怯,觸事易驚,氣郁生涎變生的諸證,但仍沿襲溫膽湯。后世醫家又在此基礎上進行化裁,如加黃連名黃連溫膽湯(《六因條辨》卷上);去姜、棗,易枳實、茯苓為枳殼、赤茯苓,更加青蒿、青子芩、碧玉散,方名蒿芩清膽湯(《重訂通俗傷寒論》),功用方向亦隨之轉為以清膽和胃為主。

    [運用]

    1.辨證要點  本方為治療膽郁痰擾所致不眠、驚悸、嘔吐以及眩暈、癲癇證的常用方。臨床應用以心煩不寐,眩悸嘔惡,苔白,膩,脈弦滑為辨證要點。

    2.加減變化  若心熱煩甚者,加黃連、山梔、豆豉以清熱除煩;失眠者,加琥珀粉、遠志以寧心安神;驚悸者,加珍珠母、生牡蠣、生龍齒以重鎮定驚;嘔吐呃逆者,酌加蘇葉或梗、枇杷葉、旋覆花以降逆止嘔;眩暈,可加天麻、鉤藤以平肝熄風;癲癇抽搐,可加膽星、鉤藤、全蝎以熄風止痙。

    3.現代運用  本方常用于神經官能癥、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慢性支氣管炎、梅尼埃病、更年期綜合征、癲癇等屬膽郁痰擾者。

 

第二節  清熱化痰

 

清氣化痰丸

《醫方考》

 

    [組成]陳皮去白  杏仁去皮尖  枳實麩炒  黃芩酒炒  瓜蔞仁去油  茯苓各一兩(30g)  膽南星  制半夏各一兩半(45g)

    [用法]姜汁為丸。每服6g,溫開水送下(現代用法:以上8味,除瓜蔞仁霜外,其余黃芩等7味藥粉碎成細粉,與瓜蔞仁霜混勻,過篩。另取生姜l00g,搗碎加水適量,壓榨取汁,與上述粉末泛丸,干燥即得。每服6-9g12次,小兒酌減;亦可作湯劑,加生姜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減)

    [功用]清熱化痰,理氣止咳。

    [主治]痰熱咳嗽。咳嗽氣喘,咯痰黃稠,胸膈痞悶,甚則氣急嘔惡,煩躁不寧,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

    [方解]本方證因痰阻氣滯,氣郁化火,痰熱互結所致。痰熱為患,壅肺則肺失清肅,故見咳嗽氣喘、咯痰黃稠;阻礙氣機,則胸膈痞悶,甚則氣逆于上,發為氣急嘔惡;痰熱擾亂心神,可見煩躁不寧。治宜清熱化痰,理氣止咳。方中膽南星苦涼、瓜蔞仁甘寒,均長于清熱化痰,瓜蔞仁尚能導痰熱從大便而下,二者共為君藥。制半夏雖屬辛溫之品,但與苦寒之黃芩相配,一化痰散結,一清熱降火,既相輔相成,又相制相成,共為臣藥。治痰者當須降其火,治火者必須順其氣,故佐以杏仁降利肺氣以宣上,陳皮理氣化痰以暢中,枳實破氣化痰以寬胸,并佐茯苓健脾滲濕以杜生痰之源。使以姜汁為丸,用為開痰之先導。諸藥合用,化痰與清熱、理氣并進,俾氣順則火降,火清則痰消,痰消則火無所附,諸癥悉除。

    [運用]

    1.辨證要點  本方為治療痰熱咳嗽的常用方。臨床應用以咯痰黃稠,胸膈痞悶,舌紅苔黃膩,脈滑數為辨證要點。

    2.加減變化  若痰多氣急者,可加魚腥草、桑白皮;痰稠膠粘難咯者,可減半夏用量,加青黛、蛤粉;惡心嘔吐明顯者,加竹茹;煩躁不眠者,可去黃芩,加清熱除煩之黃連、山梔,并酌加琥珀粉、遠志等寧心安神之品。

    3.現代運用  本方常用于肺炎、急性支氣管炎、慢性支氣管炎急性發作等屬痰熱內結者。

 

小陷胸湯

《傷寒論》

 

    [組成]黃連一兩(6g半夏半升(12g),洗  瓜蔞實大者一枚(20g)

    [用法]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瓜蔞,取三升,去滓,內諸藥,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現代用法:先煮瓜蔞,后納他藥,水煎溫服)

    [功用]清熱化痰,寬胸散結。

    [主治]痰熱互結證。胸脘痞悶,按之則痛,或心胸悶痛,或咳痰黃稠,舌紅苔黃膩,脈滑數。

    [方解]本方原治傷寒表證誤下,邪熱內陷,與痰濁結于心下的小結胸病。痰熱互結心下或胸膈,氣郁不通,故胃脘或心胸痞悶,按之則痛。治宜清熱滌痰,寬胸散結。方中全瓜蔞甘寒,清熱滌痰,寬胸散結,用時先煮,意在以緩治上;而通胸膈之痹。臣以黃連苦寒泄熱除痞,半夏辛溫化痰散結。兩者合用,一苦一辛,體現辛開苦降之法;與瓜蔞相伍,潤燥相得,是為清熱化痰,散結開痞的常用組合。

    本方與大陷胸湯雖皆主治熱實結胸,但病因、病位、病情、病勢不盡相同,故方有大、小陷胸之分。大陷胸湯證為水熱互結心下,涉及胸腹,病情較重,病勢較急,可見心下痛、按之石硬,甚則從心下至少腹硬滿而痛不可近、脈象沉緊,故用大黃、芒硝與甘遂配伍,瀉熱逐水破結;本方證為痰熱互結心下,病位局限,病情相對較輕,病勢較緩,僅見胸脘痞悶、按之始痛、脈象浮滑,故用瓜蔞與黃連、半夏相伍,清熱滌痰散結。

    [運用]

    1.辨證要點  本方為治療痰熱結胸的常用方。臨床應用以胸脘痞悶,按之則痛,舌紅苔黃膩,脈滑數為辨證要點。

    2.加減變化  方中加入破氣除痞之枳實,可提高療效。若心胸悶痛者,加柴胡、桔梗、郁金、赤芍等以行氣活血止痛;咳痰黃稠難咯者,可減半夏用量,加膽南星、杏仁、貝母等以清潤化痰。

    3.現代運用  本方常用于急性胃炎、膽囊炎、肝炎、冠心病、肺心病、急性支氣管炎、胸膜炎、胸膜粘連等屬痰熱互結心下或胸膈者。

 

第三節  潤燥化痰

 

貝母瓜蔞散

《醫學心悟》

 

    [組成]貝母一錢五分(4.5g)  瓜蔞一錢(3g)  花粉   茯苓  橘紅   桔梗各八分(2.5g)

    [用法]水煎服。

    [主治]燥痰咳嗽。咳嗽嗆急,咯痰不爽,澀而難出,咽喉干燥哽痛,苔白而干。

    [方解]本方證多由燥熱傷肺,灼津成痰所致。燥痰不化,清肅無權,以致肺氣上逆,咳嗽嗆急;燥勝則干(《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燥傷津液,故咯痰不爽、澀而難出、咽喉干燥哽痛;苔白而干為燥痰之佐證。治宜潤肺清熱,理氣化痰。方中貝母苦甘微寒,潤肺清熱,化痰止咳;瓜蔞甘寒微苦,清肺潤燥,開結滌痰,與貝母相須為用,是為潤肺清熱化痰的常用組合,共為君藥。臣以天花粉,既清降肺熱,又生津潤燥,可助君藥之力。痰因濕聚,濕自脾來,痰又易阻滯氣機,無論濕痰抑或燥痰,皆須配伍橘紅理氣化痰、茯苓健脾滲濕,此乃祛痰劑配伍通則,但橘紅溫燥、茯苓滲利,故用量頗輕,少佐貝母、瓜蔞、花粉于寒性藥中,則可去性存用,并能加強脾運,輸津以潤肺燥。桔梗宣肺化痰,且引諸藥入肺經,為佐使藥。全方清潤宣化并用,肺脾同調,而以潤肺化痰為主,且潤肺而不留痰,化痰又不傷津,如此則肺得清潤而燥痰白化,宣降有權而咳逆自平。

    本方與清燥救肺湯、麥門冬湯同治燥咳,但主治病機不盡相同,因而立法、用藥亦隨之而異。本方證為燥熱傷肺,灼津為痰所致,故方中以貝母、瓜蔞為主,旨在潤燥化痰,主治燥痰咳嗽、痰稠難咯;清燥救肺湯證為新感溫燥,耗氣傷陰,故方中以桑葉宣肺,配伍石膏清熱、麥冬潤燥、人參益氣,旨在清宣燥熱,主治溫燥傷肺、身熱頭痛、干咳少痰、口渴等;麥門冬湯證為肺胃陰虛,氣火上逆,故方中以大量麥冬配伍半夏、人參,旨在滋陰潤肺,降逆下氣,主治虛熱肺痿、咳唾涎沫等。

    《醫學心悟》卷3類中風篇另有一貝母瓜蔞散,較本方少花粉、茯苓、桔梗,多膽南星、黃芩、黃連、黑山梔、甘草,主治痰火壅肺的類中風證,其證雖亦卒然昏倒、喉中痰鳴,但無斜偏廢之候。

    [運用]

    1.辨證要點  本方為治療燥痰證的常用方。臨床應用以咳嗽嗆急,咯痰難出,咽喉干燥,苔白而干為辨證要點。

    2.加減變化  如兼感風邪,咽癢而咳,微惡風者,可加桑葉、杏仁、蟬蛻、牛蒡子等宣肺散邪;燥熱較甚,咽喉干澀哽痛明顯者,可加麥冬、玄參、生石膏等清燥潤肺;聲音嘶啞、痰中帶血者,可去橘紅,加南沙參、阿膠、白及等養陰清肺,化痰止血。

    3.現代運用  本方可用于肺結核、肺炎等屬燥痰證者。

    4.使用注意  對于肺腎陰虛,虛火上炎之咳嗽,則非所宜。

    [文獻摘要]

    1.原書主治  《醫學心悟》卷3燥痰澀而難出,多生于肺,肺燥則潤之,貝母瓜蔞散。

    2.方論選錄  冉先德《歷代名醫良方注釋》:  “燥痰之證,多由肺陰不足、虛火灼津而成。方以貝母清熱潤肺,止咳化痰為君;瓜蔞、花粉清熱滌痰而潤燥為臣;茯苓、橘紅健脾理氣以祛痰為佐;桔梗載諸藥入肺,宣肺利氣為使。共奏清熱潤燥,理氣化痰之功,使肺陰得潤而燥痰可除,清肅有權則咳逆可止。

 

第四節  溫化寒痰

 

苓甘五味姜辛湯

《金匱要略》

 

    [組成]茯苓四兩(12g)    甘草三兩(9g)    干姜三兩(9g)    細辛三兩(5g)    五味子半升(5g)

    [用法]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半升,日三服(現代用法:水煎溫服)

    [功用]溫肺化飲。

    [主治]寒飲咳嗽。咳痰量多,清稀色白,或喜唾涎沫,胸滿不舒,舌苔白滑,脈弦滑。

    [方解]本方證多因脾陽不足,寒從中生,聚濕成飲,寒飲犯肺所致,此即形寒寒飲則傷肺”(《靈樞·邪氣臟腑病形》)之義。寒飲停肺,宣降違和,故咳嗽痰多、清稀色白;飲阻氣機,故胸滿不舒;飲邪犯胃,則喜唾涎沫。治當溫陽化飲。方以干姜為君,既溫肺散寒以化飲,又溫運脾陽以化濕。臣以細辛,取其辛散之性,溫肺散寒,助干姜溫肺散寒化飲之力;復以茯苓健脾滲濕,化飲利水,一以導水飲之邪從小便而去,一以杜絕生飲之源,合干姜溫化滲利,健脾助運。為防干姜、細辛耗傷肺氣,又佐以五味子斂肺止咳,與干姜、細辛相伍,一溫一散一斂,使散不傷正,斂不留邪,且能調節肺司開合之職,為仲景用以溫肺化飲的常用組合。使以甘草和中調藥。綜觀全方,具有溫散并行、開合相濟、肺脾同治、標本兼顧的配伍特點,堪稱溫化寒飲之良劑。

    本方原治支飲服小青龍湯后,咳雖減,但其人沖氣上逆,出現氣從小腹上沖胸咽之狀,繼投桂苓五味甘草湯,服已,沖氣雖平,而反更咳,胸滿者,屬小青龍湯之變法。因證無表寒,沖氣已平,故不用麻黃、桂枝解表散寒;寒飲尚存,故仍用干姜、細辛溫肺散寒化飲;因飲邪較重,故配茯苓健脾滲濕,以杜生痰之源。

    [運用]

    1.辨證要點  本方為治寒飲咳嗽的常用方。臨床應用以咳嗽痰多稀白,舌苔白滑,脈象弦滑為辨證要點。

    2.加減變化  若痰多欲嘔者,加半夏以溫化寒痰,降逆止嘔;咳甚喘急者,加杏仁、厚樸以降氣止咳;脾虛食少者,可加人參、白術、陳皮等以益氣健脾。

    3.現代運用  本方常用于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等屬寒飲內停者。

    4.使用注意  凡肺燥有熱、陰虛咳嗽、痰中帶血者,忌用本方。

 

第五節  化痰熄風

 

半夏白術天麻湯

《醫學心悟》

 

    [組成]半夏一錢五分(4.5g天麻  茯苓  橘紅各一錢(3g)  白術三錢(9g甘草五分(1.5g)

    [用法]生姜一片,大棗二枚,水煎服(現代用法:加生姜1片,大棗2枚,水煎服)。

    [功用]化痰熄風,健脾祛濕。

    [主治]風痰上擾證。眩暈,頭痛,胸膈痞悶,惡心嘔吐,舌苔白膩,脈弦滑。

    [方解]本方證緣于脾濕生痰,濕痰壅遏,引動肝風,風痰上擾清空所致。風痰上擾,蒙蔽清陽,故眩暈、頭痛;痰阻氣滯,升降失司,故胸膈痞悶、惡心嘔吐;內有痰濁,則舌苔白膩;脈來弦滑,主風主痰。治當化痰熄風,健脾祛濕。方中半夏燥濕化痰,降逆止嘔;天麻平肝熄風,而止頭眩,兩者合用,為治風痰眩暈頭痛之要藥。李東垣在《脾胃論》中說:足太陰痰厥頭痛,非半夏不能療;眼黑頭眩,風虛內作,非天麻不能除。故以兩味為君藥。以白術、茯苓為臣,健脾祛濕,能治生痰之源。佐以橘紅理氣化痰,俾氣順則痰消。使以甘草和中調藥;煎加姜、棗調和脾胃,生姜兼制半夏之毒。綜觀全方,風痰并治,標本兼顧,但以化痰熄風治標為主,健脾祛濕治本為輔。

    本方亦系二陳湯加味而成,在原燥濕化痰的基礎上,加入健脾燥濕之白術、平肝熄風之天麻,而組成化痰熄風之劑。

    《醫學心悟·頭痛》中另有一半夏白術天麻湯,較本方多蔓荊子三錢,白術減為一錢,治痰厥頭痛、胸膈多痰,動則眩暈之證。

    [運用]

    1.辨證要點  本方為治風痰眩暈、頭痛的常用方。臨床應用以眩暈頭痛,舌苔白膩,脈弦滑為辨證要點。

    2.加減變化  若眩暈較甚者,可加僵蠶、膽南星等以加強化痰熄風之力;頭痛甚者,加蔓荊子、白蒺藜等以祛風止痛;嘔吐甚者,可加代赭石、旋覆花以鎮逆止嘔;兼氣虛者,可加黨參、生黃芪以益氣;濕痰偏盛,舌苔白滑者,可加澤瀉、桂枝以滲濕化飲。

    3.現代運用  本方常用于耳源性眩暈、高血壓病、神經性眩暈、癲癇、面神經癱瘓等屬風痰上擾者。

    4.使用注意  陰虛陽亢,氣血不足所致之眩暈,不宜使用。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中醫治痰
清氣化痰丸
17 祛痰劑
方劑學歌訣<?祛痰劑>
中醫基礎理論.第十七單元 祛痰劑
中醫執業醫師資格考試真題81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平| 元氏县| 崇左市| 迭部县| 建宁县| 金阳县| 丰城市| 蒙自县| 连南| 松原市| 定远县| 监利县| 威远县| 叶城县| 麦盖提县| 涞源县| 密云县| 西乌| 巴马| 隆昌县| 江西省| 溧水县| 南开区| 大关县| 沅陵县| 明光市| 镇原县| 蓬安县| 延吉市| 鄂尔多斯市| 饶平县| 齐河县| 土默特右旗| 金华市| 沙河市| 得荣县| 霍林郭勒市| 元谋县| 宿州市| 凤庆县| 大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