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克服障礙因素,實踐高效學習
那么,如何能夠克服個人學習的障礙因素,實現高效學習呢?
對于這個問題,不同的人從不同的角度給出了很多答案。走進一家大的書店,你會發現各種各樣所謂“高效學習方法”的書籍占據了一大排書架,從幼兒教育啟蒙到中小學學習指南,從高效閱讀、速記、記憶到成人研究性學習,不一而足。鑒于學習的個性化以及已有大量介紹具體學習方法的書籍或參考資料,本文不對學習方法面面俱到,也不深入討論閱讀、記憶等過程,而是結合第一部分提煉出來個體學習過程的關鍵因素,重點論述如何突破限制高效學習的心智模式障礙,強化學習動機,端正學習態度,提升學習能力。
(一)學習內容的甄選
在當今知識大爆炸的時代,誰也無法學完所有的知識。因此,在某種程度上,明確要“學習什么”可能比知道“如何高效學習”更為重要。學習內容的甄選重點在于如何找到自己的短板,并且需要結合自己的興趣、對工作的重要性、緊迫性、資源的可獲得性等多種因素進行綜合考慮。
(二)樹立正確的學習態度
通常如果學習動機夠,學習態度大概不是問題。一般常見的學習態度偏差有:被動、專注力不夠、只顧眼前缺乏前瞻性、偏食──選擇性的學習等。針對這些問題,建議大家重新檢視自我:我是誰?我為什么干這件事?我現在該做什么?一年后我該獲得到什么樣的成就?三年(或五年、十年)后我希望自己成為怎樣的一個人?
當你改善了自我認同,不只學習態度改善,生命的態度亦定有正面的轉變。
(三)樹立自信心,克服心理缺陷
IBM總裁老沃森曾經說過:像我們這樣的超級計算機,全世界只需要25臺;而現在,各種性能與當年不可同日而語的超級計算機部署的臺數恐怕無人數得清楚。因此曾經有人感慨地說:只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
限制,制約了你的發展。如果我們能夠擺脫植根于我們頭腦中的各種限制,我們就可以獲得更大的發展。否則,我們就只能束手束腳,不敢去嘗試和創新。
中國人教育孩子的時候,經常愛說“這樣不行”、“不能這樣”、“不能那樣”,誠然,這樣可以避免孩子重復很多錯誤,或者陷入危險之中,但當孩子慢慢長大,這些“限制”、“禁止”已經進入他們的潛意識之中,當環境發生變化時,他們可能也不敢去嘗試那些曾經被父母、老師、朋友告知“不行”的東西。我們有很多時候,都沒有意識到自己能做更多的事,而周邊的環境有設置了很多限制,父母、家人、朋友經常掛在嘴上的“這也不能做”、“那也不能做”、“不要太冒險”等等看似關心我們的“關照”,也使我們失去了奮進、挑戰自己極限的勇氣和沖動。事實上,如果勇敢地試一試,我們可能取得更大的成績。而在很多西方國家,尤其是美國,父母給孩子更多的機會去嘗試,他們不是簡單重復一些禁止的指令,而是通過一些方法和技巧讓孩子自己去領悟。所以,相比之下,西方的孩子似乎比中國孩子更具有創造性。
以下兩則小故事希望對大家有所啟發。
======================================================================
你能行!
這是筆者從《讀者文摘》上看到的發生在美國的一個真實故事(主人翁的名字已經記不清楚了,但故事的輪廓卻給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說的是一個小男孩很小的時候患了一種病,醫生告訴他的父母,他可能永遠不能象正常人一樣站立行走了。但父母沒有把這個消息告訴孩子。當這個小孩子一瘸一拐開始學習走路的時候,他們沒有阻攔----這個孩子學會了走路;當孩子在學校里報名參加長跑隊、參加競賽時,他們沒有阻攔----這個孩子非常刻苦地訓練,最后,他獲得了州長跑比賽的冠軍。
你是一只雄鷹,不是雞
從前有一只鷹,很小的時候因為意外變故落到了雞窩里。雞媽媽把小鷹當作自己的寶寶,同其它小雞們一起撫養著。慢慢地,這只鷹長出了雄偉的身材和強壯的翅膀,但它沒有意識到自己是一只鷹,它認為自己是一只雞。它也羨慕過藍天上展翅高飛的雄鷹,但每每振翅欲飛,雞媽媽總是非常愛護地勸阻它,兄弟姐妹們要么冷嘲熱諷,要么勸它不要好高騖遠。它就沒了自信,和其它雞一樣,撲騰兩下,就落下來了。
直到有一天,鷹爸爸、鷹媽媽找到了它們失散的孩子。它們對這只小鷹說:你是一只雄鷹,不是雞。但小鷹固執地認為,自己已經試了,不能搏擊長空,它是雞,不是鷹。
見勸說無效,鷹媽媽想出一招:它猛地一口叼起小鷹飛上高空,然后松開了口——頃刻之間,這只小鷹就象一個斷線的風箏,急劇下墜。它嚇壞了,認為自己這下子是死定了,求生的本能使它不知不覺中張開了雙翅——它飛起來了。
======================================================================
自我超越
“自我超越”是彼得·圣吉提倡的五項修煉中的重要一環。它是學習型組織的精神基礎,也是個體高效學習的重要前提。如果安于現狀,不求上進,何談學習?
(四)保持好奇心,強化學習動機
好奇是學習的第一要素。如果對任何事物都缺乏好奇心,沒有求知的欲望,也就沒有學習的動力。幼兒是最好的學習者,源自他們有著強烈的好奇心。他們什么都要問“為什么”,一大堆的問題源自于好奇心,而人類知識的增長亦來自好奇心。長大后的大孩子,懂事了,也就“世故”了,不好意思問問題,好奇心也逐漸喪失,學習能力也就逐漸下降。我們要將好奇心找回來,好奇心促使我們問:是什么?為什么?這也是學習動機的起點。
有學者研究指出,愛因斯坦就是在成年后仍然保持著強烈的好奇心,他能問一些大人不屑一顧,看起來只有小孩子才能問的問題。因而,愛因斯坦成為偉大的科學家,而一般人則沒有,區別就在這里。確實,我們讀到的很多關于愛因斯坦的故事都能說明這個問題。
此外,最上乘的學習動機是──好玩,至于怎么樣會變成「好玩的學習」,可能因為天賦、同伴、老師、成就感等因素造成,總之使學習的過程充滿趣味,大概所有的困境都化為烏有。
再者,因其它目的而引發的學習動機,也能幫助孩子努力學習,例如:為理想而學習、為提升自我而學習等,只要正面的都可以,但切不要是負面的動機,如:怕挨罵、怕受處罰、金錢誘惑等,不但不能持久,反而易視學習為畏途。
保持開放的心態對于保持好奇心非常重要。因為沒有開放的心態,就會充斥著恐懼、冷漠、不感興趣、規避或貪圖安逸等形形色色的抗拒心態,從而扼殺了好奇心。
(五)厘清個人愿景,不斷超越自我
“自我超越”的修煉是學習不斷厘清并加深個人的真正愿望,集中精力,培養耐心,并客觀地觀察現實的過程。它是學習型組織的精神基礎。精通“自我超越”的人,能夠不斷實現他們內心深處最想實現的愿望,他們對生命的態度就如同藝術家對于藝術一樣,全心投入、鍥而不舍,并不斷追求超越自我。有了這種精神動力,個人的學習就不是一個一蹴而就的項目,而是一個永無盡頭的持續不斷的過程。而組織學習根植于個人對于學習的意愿與能力,也會不斷學習。
彼得•圣吉在《第五項修煉》一書中就提到了“情緒張力”(emotional tension)與“創造性張力”(creativetension)的區別。他認為,當我們把“愿景”(vision,愿望的景象)與一個清楚的“現況景象”(相對于“愿景”的實況景象)同時在腦海中并列時,心中便會產生一種想把二者合而為一的力量--這就是“創造性張力”。但是,如果愿景與現狀之間存在較大差距,就可能使人產生焦慮、悲哀、氣餒、絕望或擔憂等負面情緒,這就是“情緒張力”。為緩解情緒張力,人們常常傾向于降低愿景,使之更接近現況,從而使得情緒張力成為腐蝕個人目標的“殺手”。因此,正確把握創造性張力,控制情緒張力或掌握舒解情緒張力的正確方法,對于學習是非常重要的。
(六)改善心智模式,用新眼睛看世界
個體心智模式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能夠促進人們的學習,它能使我們屏蔽掉大量的無用信息,提高信息的處理效率。例如,我們只需要記住一個人臉部的一個特征,就可以記住這個人,而不用將他整個臉部的所有信息都存儲起來。但與此同時,心智模式又可能禁錮我們的思維,制約我們的學習。例如,我們在很大程度上只能記住符合我們記憶模式的東西。很多不符合我們心智模式的重要信息,也許會被我們“視而不見”。
“改善心智模式”的修煉是把鏡子轉向自己,發掘自己內心世界深處的秘密,并客觀地審視,借以改善自身的心智模式,更利于自己深入地學習。殼牌石油公司之所以能成功地度過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石油危機”的巨大沖擊,并成長為全球首強,主要得益于學習如何顯現管理者的心智模式,并加以改善。
每個人的腦海中都有一些定勢,他們束縛了我們的思想和行為,從而產生很多錯誤或苦惱、迷惑。而當我們一旦認識了這些可笑的思維定勢,換一種思維,你將發現一個嶄新的世界。因此,解除心智模式障礙,可能是開始創造性學習的第一步。
======================================================================
眼睛與變色鏡、濾鏡、放大鏡、顯微鏡
人的眼睛真是一個復雜有趣的東西。
有時,它是一副“變色鏡”,它讓你對你喜歡的事或人總是覺得那么舒服,所謂“情人眼里出西施”和“愛屋及烏”就是“變色鏡”在起作用。
有時,它是一副“濾鏡”,讓你只看到自己愿意看到的,而對那些你不愿意看到或者超出你知識范圍的事物“視而不見”——西方學者曾做了一個有趣的實驗:他們讓非洲原始部落的一個酋長乘飛機到大都市里,酋長對身邊的花花世界覺得非常神奇,但當結束這場試驗,科學家們問酋長看到、聽到了什么時,酋長的回答令科學家們非常驚訝:他所看到的既不是高樓大廈、車水馬龍,也不是燦爛的霓虹和嘈雜的音樂,而是集市上一個小販竟能一個人運送那么多香蕉(當然是用車)!
有時,它是一副“放大鏡”,當某人在你眼中失去光環或者你發現某人的一個特別“刺眼”(也許并不是多大的問題)的缺點時,你就會發現它“更多”、“更大”的問題——其實,事物總是如此,既不是完美的,也不是一無是處。眼睛的這種“放大鏡”的功能經常使你無法準確把握事物。
有時,它是一副“顯微鏡”,可以讓你對事物的細微變化“明分秋毫”,也可以讓你“見樹不見林”、“一葉障目,不見泰山”或者陷入“盲人摸象”的尷尬境地。
眼睛的功能還有很多,你不妨認真想一想,自己的眼睛還有什么“神奇”的功能?這些功能限制你成為一個“耳聰目明”的智者,而置身于一個混沌、紛亂和苦惱的世界。只要你認識到這些功能、并下決心采取措施,你就會發現一個“全新”的世界!
1. 創造適宜學習的態度
======================================================================
上帝的鑰匙藏在哪里了?
西方人相信上帝花了七天創造了萬物。到了第七天晚上,上帝手里拿著掌控世界的鑰匙,想把它放在一個人類很難找到的地方。為此,他請教了他所有的顧問。有人建議把鑰匙放在世界最深的海洋之底,有人建議把鑰匙放在世界最高的山峰之巔,還有人建議把鑰匙放在月亮最陰暗的角落里。但上帝依然感到不放心,他覺得早晚有一天人們都會找到這些地方。
上帝想了許久,最后他終于想到了個最安全的地方。他說:“我決定把鑰匙放在一個離人類狠近又很遠的地方,人類肯定很少想到在這里尋找。”
于是他把鑰匙放在了人類的心靈里。
======================================================================
上帝確實很聰明,他把鑰匙放在人們最容易忽視的地方。確實,我們每天都用眼睛、耳朵、鼻子、肌膚等感覺器官“審視”、“體驗”著這個世界,但我們似乎很少審視、檢查自己的內心世界。因此,一旦出了問題,我們最直接的反應就是:一定是外界哪個地方出了問題,而不是先從自己身上找問題。有時候,是我們觀察世界的角度已經不再適合環境的要求,并不是環境錯了,而是我們看問題的角度錯了。
2. 拋棄成見,轉換觀念
每個人的腦海中都有一些定勢,他們束縛了我們的思想和行為,從而產生很多錯誤或苦惱、迷惑。就像《列子》中所講的一把斧頭的故事:一個人丟失了一把斧頭,他懷疑是鄰居家的孩子偷的,便暗中觀察他的行動,怎么看都覺得他的一舉一動就像是偷了他的斧頭,直到后來,那個人在自己家里找到了丟失的斧頭,再碰到鄰居家的孩子時,怎么看都覺得他的一舉一動根本不像是偷斧頭的人了。因此,當我們一旦認識了這些可笑的思維定勢,換一種思維,你將發現一個嶄新的世界。
======================================================================
智者與高僧
有一次,一位智者去拜會一位高僧。這位智者聽說高僧非常聰慧,有意給他一點難堪,考驗考驗他。就問高僧:“師傅,你看我像什么?”
“施主像一塊美玉。”高僧答道。
“可我看你像一堆牛糞。”智者挑釁道。
可高僧一點兒也沒生氣,他叫徒兒拿來了一面鏡子,意味深長地說:“我們每個人看到的事物,其實就是自己內心的寫照。”
======================================================================
是的,正如這位高僧所言,我們每個人都有一面鏡子,我們看到的事物,其實就是我們內心的寫照。所以,彼得•圣基曾經說過:要改善心智模式,必須將鏡子轉向自己。要改變現狀,就得改善自己;而要改善自己,首先就要轉變自己的觀念。哲學家庫恩(ThomasKuhn)在他極具影響力的經典之作《科學革命結構》一書中指出,每一項科學研究的重大突破,幾乎都是先打破傳統,打破舊觀念,而后才成功的。企業經營也是如此。
======================================================================
轉換觀念的趣味練習兩則
(1)9點連線
3行3列排列的9個點(如圖所示),要求你在筆不離開紙面而且不重劃的情況下,用4條直線把它們連起來。開動腦筋,想一想。
(2)您能在17分鐘以內過橋嗎?
某天深夜,四個逃犯越獄出來,到了一座橋前。橋很窄并且承重有限,一次最多只能通過兩個人。這四個人只有一個手電筒,而沒有手電筒是無法過橋的。逃犯甲年輕力壯,行動迅速,過橋需要1分鐘;逃犯乙需要2分鐘;逃犯丙需要5分鐘;而逃犯丁由于年老體衰,行動遲緩,則需要10分鐘。過橋必須借助手電筒,兩個人一起過橋,過橋時間以較慢的人為準。
由于搜捕的人只需要17分鐘就可以追到這里,他們必須在17分鐘以內通過這座橋,才有機會逃生。現在請你想一想,如何才能在17分鐘之內通過?
3. 學會傾聽與深度匯談
一個人要聽,才能獲得信息或學習,而其前提是必須專心、安靜地聆聽。
如果試著聆聽,你就會發現其實很難做到。我們總會投射出自己的看法、背景、偏好、沖動等。假如受到這些因素控制,就無法完全注意地聆聽。在這種情況下的聆聽,毫無價值可言。如果只能聽到自己的聲音,我們將無法學習;而如果只是聽,而不用心分析,我們也將無所適從。所以,善于學習的人,一定善于傾聽。
交談有兩種類型:深度匯談(對話)與討論。“深度匯談”(dialogue)起源于印第安獵人在晚上圍著營火分享他們的故事,并且唱歌、跳舞。它是一群人經過交談、意義自由流動,從而找到共同的心智模式與愿景的過程。
它同其他幾個相近的詞匯有著很大的差別:
匯談(dialogue) 源自leg的字根,意思是去收集或說。希臘文dialogos被翻譯為詞語、意義或關系的流動。
交談(conversation) 本意是“集中在一起”
討論(Discussion) 源自于dis guatere,意思是分散、檢查、搗碎。
辯論(debate) 源自battuere,意思是用文字推翻或戰斗。
“深度匯談”是深入地、高層次、高質量的溝通、傾聽與共享。深度匯談的目的不是探究真相,而是建立共同的意義。它要求自由地發掘微妙的話題,摒棄自己的成見,悉心傾聽,并通過深入的理性思考,對我們認為理所當然或順理成章的一些經驗、工作程序、方法或假設提出質疑,借以發現隱藏在事物背后的真正規律。
進行“深度匯談”的秘訣是學會如何識別團隊中個體之間相互作用的方式。它與討論(discussion)存在明顯的區別。討論經常導致爭論與對立,它無益于創造團結、民主、和諧的氣氛,不利于充分發揮團隊的功能。而對話則有助于建立相互信任,進行高質量的交流,達成深入的理解和共識,進而增進團隊的凝聚力,使團隊真正成為一個堅強的戰斗集體。當團隊真正在學習時,不僅團隊整體顯現出色的成果,個體成長的速度亦遠較其它的學習方式為快。
4. 學會“忘卻”
我們每個人其實都是帶著無形的“手銬腳鐐”等刑具在跳舞。隨著時間的流逝,一些思維模式,尤其是那些曾經取得成功的經驗,就會根深蒂固,想改變他們會變得非常困難。除非組織領導不斷尋找新的方法去處理原有的模式,否則,以往的成功就會滋生自滿和漠然,從而成為變革和創新的“包袱”。為了學習,有時候必須忘記習慣的解釋世界的方法,跳出舊有的行為模式。其實,學習過程的一個重要部分就是忘卻舊的思維模式以及舊的方法和行為。
(七)保持謙虛,學會傾聽
南隱是日本明治時代著名的禪師,他的一杯茶的故事常常為人所津津樂道并予人以啟發。
有一天,一位大學教授特地來向南隱問禪,南隱以茶水招待,他將茶水注入這個訪客的杯中,杯滿之后他還繼續注入,這位教授眼睜睜地看著茶水不停地溢出杯外,直到再也不能沉默下去了,終于說道:"已經滿出來了,不要倒了。"
"你的心就像這只杯子一樣,里面裝滿了你自己的看法和主張,你不先把你自己的杯子倒空,叫我如何對你說禪?"南隱意味深長地說。
南隱禪師教導的“把自己的杯子倒空”,不僅是佛學的禪義,更是人生的至理名言。心里裝得滿滿的固有的成見,如何學得下新東西?保持一個開放的謙遜的心態,“虛懷若谷”,才能有足夠裝填的空間。“滿招損,謙受益”是古賢留給后人一句可以千年護身的諍言。
(八)持之以恒,養成終身學習的習慣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要解三尺冰勢必也得多日之暖,孩子面臨的學習困境不一,但也都得花相對的努力與時日,才能扭轉劣勢轉虧為盈。然而,在當今一切講求效率的時代,其副作用是人人追求快速,甚至連教育也要求速成,期望立竿見影的特效藥。其實,學習是沒有速效方案的。如同龜兔賽跑那則古老的寓言所講的那樣,不要做聰明的兔子,要學烏龜,天天爬,慢慢爬,學問智能要靠點點滴滴的累積,絕無速成的。學習要有毅力,每天“勉強而行之”(切記,要勉強自己!)要有耐心,長期的耕耘才看得到收獲。
成功取決于習慣,而非智商。要養成隨時學習、不斷學習、終身學習的習慣。從古至今,每一個成功者都善于學習,有著隨時學習的好習慣。例如毛主席酷愛讀書、思考,即使在專列上也要閱讀大量的書籍;海爾總裁張瑞敏在飛機上也專心致志地讀書;而聯想集團總裁柳傳志也每天花大量時間讀書學習。
因此,有人說:學習沒有捷徑,只有養成隨時學習的好習慣,持之以恒,日積月累,才能成為學習有成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