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
第三十二章
【1】道常無名,樸雖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2】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3】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猶川谷之于江海。
重點:常、樸雖小、臣、守之、甘露降,民自均、始制有名、知止不殆、譬
①常:長久,經久不變;時時,不止一次;普通的,一般的。
名:說出,形容描述。
無名:無法描述,沒有具體的形象。
②樸雖小:小,細微。樸,最初的原始的,未經修飾的材料。樸素。(“樸”字還有更深的含義,為了便于理解就以此意為定義。)這里可以理解成對“道常無名”的解釋。正因為大道不以任何的形象來凸顯自己,始終未為人所知。因此才有“樸”的特點。而“小”字,細小微弱也是大道的特點。
臣:役使。
③守之:守,保持,遵照。之:代指大道。意為:一心向道,法道之無,行之以無為。
賓:服從,歸順。
④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均,平,勻。引申為調和。
莫之令:莫,沒有。之,代詞,代替人或事物。令,上級對下級的指示。
⑤始制有名:(制始于有名)遵道而行是從萬物初生的時候就開始的。
制:造,作。按照規定的標準去做,遵道而行。
有:道之有。(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
名:說出,形容描述。(有名:道的作用生成了具體的可以被描述的事物;意即:萬物初生。)
⑥知止不殆:道因其知止于一物故能勤做不休而生萬物。
殆:同“怠”,懈怠。
⑦譬:打比方。
譯文:大道一直是沒有具體的形象的,雖然它很樸素,細微,可是天下間沒有誰能夠役使大道。君王如果能一心向道施之以無為,萬物都會主動的歸順。
天地間的陰陽之氣相交融所以下雨,百姓沒有得到誰的指示而自行配合協作。萬物在初生時就開始遵道而行了,萬物既生,大道也就會適可而止。懂得適可而止就不會懈怠。知止不殆的道理就譬如:大道充盈天地就像河流匯于江海。(知止就不會執著于一物,就會有更多發揮的余地。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
在作此章譯文之前,我56KG.結束之后我的體重變成了55KG.整整掉了一公斤的頭發!!不過也沒關系了,自從開始解讀道德經之后,頭也大了很多,斤把的發量并不會影響到我憔悴的面容!
此章同“希言自然”那一章出現了同樣的情況,一是把現象當作道理來解讀:“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二是對“始制有名”似乎有誤。
(我手上有三本道德經,譯文有兩種,其中兩本的譯文是差不多的。這兩版譯文應該同市面上大部分道德經的譯文差不太多。)現有關于此章的譯文都不太合理,我就不貼上來了。
說明一下我自己的理解:【1】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其實很好理解,就是說明道之無的妙用。強調以無為治國。既然是無為治國,那么【2】“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就不是在說明君王的治理,而是讓人們通過對天地的自然現象以及人的自發的行為的觀察中去體悟道之無的玄妙。所以【3】始制有名其實就是觀察的結果。也是對【1】的解釋。實際上一直到后文第34章都是對【1】“萬物自賓”的闡述。按照這個思路理解下去,就能發現32章、33章、34章其中的關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