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
第五十三章
【1】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2】大道甚夷,而人好徑。【3】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服文采,帶利劍,厭飲食,財貨有余,是為盜夸。非道也哉!
【1】使:讓,令,假若。
介:這樣,這么。
介然有知:介有知然。這么有知識的樣子。意思:自信,胸有成竹的樣子。
唯施是畏:施,行道,有所為。只有在行道的時候是很謹慎的。
【3】朝:chao,臣見君,帝王接見官吏,發號施令的地方。
除:任命官職,除授,除召,除官。
朝甚除:朝行夕改,政令無常,局勢混亂。
盜夸:取之于民,用之于己。君的財貨有余是導致民的田蕪,倉虛的罪魁禍首。
譯文:對于所做的事情謹而慎之,才能使我自信的行走在大道之上。大道很平坦(故平凡),而人卻喜歡尋找捷徑(喜好表現自己的聰明)。政令無常導致田地荒蕪,民不聊生。而人君衣著華麗,使用著精美的物器,挑剔著喜好的食物,財貨富余,這叫做“盜夸”。是極其無道的!
第五十四章
【1】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以祭祀不輟。【2】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鄉,其德乃長;修之于幫,其德乃豐;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3】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1】有作為的人不會去做無用的事更不會妄為,行道天下的人也不會背離道德。后來者尊道貴德應當日夜不輟。
【2】此段說明的是修道德的層次,真→余→長→豐→普,只有“祭祀不輟”才能有此精進。真:簡單理解就是認識,認可道德的存在,脫離“下士”的范疇。
【3】此段主要是“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的道理,以身外之人事反求諸己,觀己之德行。由己及人,由人致己,“貴其師,愛其資”是謂要妙。
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德為準。君民有德,天下有道。君民無德,天下不道。
第五十五章
【1】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蟲不螫,猛獸不據,攫鳥不搏。【2】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嗄,和之至也。【3】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4】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
【1】德行深厚的人,就像是赤子(嬰兒的狀態)。危險都會遠離他。
【2】牝牡之合:陰陽交合。
朘作:(朘,兒童的丁丁。)憤怒的小丁丁。
終日號而不嗄:一天哭到晚,聲音也不嘶啞。
此段是對第【1】段的補充說明。用嬰兒的狀態來說明修德于身的益處。同時提醒大家,修德于身切記要本于自然,像嬰兒那般自然無我。
【3】知和曰常,知常曰明:本于自然,才能德與身“和”。知道“和”的道理才是大智慧。
益生曰祥:這一句常見的譯文又被貶義的解釋了。也許是受到下一句的影響。至于這種貶義的解釋是否正確,實在給不出建設性的意見。(我的理解僅供參考吧:對養生有好處的稱作吉祥。)
心使氣曰強:心正則無知,無知則無欲,氣則自行。這一句的意思是,道德修身需法以無為,本于自然。否則即是強為。
【4】此段應為警示之意,需緩,需柔,需弱。如呼吸要像嬰兒般自然舒緩。
壯則老,是不道的跡象。要引以為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