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63年八月,曹魏盡起全國之兵,以鎮南將軍鐘會最為主帥,兵分三路,南下進攻蜀漢,魏滅蜀之戰由此揭開了序幕。
在263年初,姜維偵查到魏軍在關中集結兵力的動向后,便向成都后主劉禪報告軍情,并請求派兵增援陰平橋頭和陽安關口,但劉禪由于聽信宦官黃皓讒言,并未及時派出援兵。
263年9月,陽安關守將蔣舒開關投降,魏國主力十余萬軍隊得以順利進入益州。
與此同時,姜維在鄧艾西路軍抵達沓中之前便主動向益州方向撤退,并用聲東擊西的疑兵之計,將諸葛緒的中路軍主力調離陰平橋頭后,順利通過橋頭。
這時,姜維得知陽安關口失守,魏軍主力進入益州的情況后,便退至劍閣,與成都援兵廖化、張翼合兵一處,依靠劍閣天險,共同守衛成都平原北方最后的北大門。
11月,鄧艾軍隊兵臨成都城下,后主劉禪開城投降,并命令姜維的北伐軍團和蜀漢所有軍隊向魏軍投降,蜀漢于是滅亡。
鄧艾進入成都后,便私自分封劉禪和蜀漢百官,被鐘會抓住把柄。
鐘會于是陷害鄧艾,將鄧艾父子免職拘捕,押送回洛陽。
此后,鐘會又與姜維合謀,意圖據益州割據自立,但受到魏國將士反彈,姜維與鐘會都死于亂軍之中,史稱“鐘會之亂”。
據《三國志·姜維傳》記載:
“(鐘)會厚待(姜)維等,皆權還其印號節蓋?!ㄧ姡葮嬥嚢?,(鄧)艾檻車徵,因將(姜)維等詣成都,自稱益州牧以叛。欲授(姜)維兵五萬人,使為前驅。魏將士憤怒,殺(鐘)會及(姜)維,(姜)維妻子皆伏誅。”
后世人對于姜維在鐘會造反一事中所扮演何種角色有兩種不同的觀點:
由于,陳壽所寫《三國志》并未澄清姜維此時的立場,這兩種論點相互爭論,并沒有結果,于是成為三國一大謎案。
然而,83年后,當東晉大司馬桓溫收復蜀地,攻占成都時,其手下僚佐孫盛在蜀漢故宮中發現了一份姜維寫給劉禪的密檔,從而揭示了謎案的真相。
“愿陛下(劉禪)忍數日之辱,臣(姜維)欲使社稷危而復安,日月幽而復明?!?/strong>
于是,孫盛在他所記載的史書《晉陽秋》中記載此事:
“欲偽服事鐘會,因殺之以復蜀土。”
蜀漢滅亡后,姜維看出鐘會與鄧艾的矛盾,于是假意向鐘會投降,并鼓動他反叛魏國,并在益州自立。
有人說,十多萬魏軍,怎會跟隨鐘會姜維反叛魏國呢?其實,這事確有可操作的空間。
據《三國志·鐘會傳》記載:
“或謂會:‘可盡殺牙門騎督以上?!瘯q豫未決?!?/strong>
鐘會意圖謀反后,曾有心腹之人向鐘會建議,殺盡魏軍將領,但鐘會因為猶豫,之后便被魏軍將領反彈,導致反叛失敗,死于亂軍之中。
南朝宋史學家裴松之在注解《三國志·姜維傳》時,曾寫下:
“(鐘)會欲盡坑魏將以舉大事,授(姜)維重兵,使為前驅。若令魏將皆死,兵事在(姜)維手,殺(鐘)會復蜀,不為難矣?!?/strong>
如果鐘會能夠殺盡魏將,此時姜維手中仍然有5萬多北伐蜀軍,而十余萬魏軍卻有兵無將,群龍無首,已不構成威脅。
只要姜維能夠順利斬殺鐘會的話,接著便可以讓劉禪發聲明恢復蜀漢政權,然后蜀漢各地駐軍將領也會跟隨反正,蜀漢便可復國。
反觀曹魏,十余萬魏軍限于蜀地,還失去了鄧艾、鐘會等一干優秀將領,
如果依照這形勢發展的話,天下大勢或許有新的變化。
當然,歷史不能假設。
姜維以魏人而出仕蜀漢,
雖然姜維在對北伐的執念和漢中的防守戰略上多為人詬病,但他忠勇之義仍然得到了后世人的贊許。
清代史學家王鳴盛對姜維以及蜀漢的北伐事業作出了中肯的評價:
“姜維志在復蜀,不成被殺,其赤心則千載如生。(姜)維之于蜀,猶張世杰、陸秀夫之于(南)宋耳?!I其玩眾黷旅,以致隕斃,(陳)壽豈不知不伐賊王業亦亡,惟坐而待亡,孰與伐之?”
《世說新語》曾記載姜維死后被魏軍剖開身體,發現其“膽大如斗”,可見姜維為復興漢室殫精竭慮,可謂漢之最后大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