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藝術音樂
公元4世紀至20世紀
按照時期先后順序一般分成
古代(古希臘、古羅馬)
中世紀、新藝術與文藝復興
巴羅克、古典、浪漫
20世紀等音樂風格時期
也就是常說的“1+6”時期
網絡上瘋傳一段視頻
用繪畫7分鐘輕松圖解整個西方音樂史
▽
視頻圖解了西方音樂發展的歷史脈絡
音樂學習和聽賞雖很個人化
但應循著這樣一幅音樂地圖
那么,怎樣才能
畫一幅屬于自己的音樂地圖呢
?
下面以古典主義時期為例
首先梳理一下這一時期的主要地標
古典主義時期
(1750-1820)
主要大概可以從以下幾個大地標出發
兩個時期
前古典主義時期、維也納古典主義時期
兩種形式
聲樂(歌劇)、器樂(交響曲、奏鳴曲)
三個樂派
曼海姆、柏林、維也納樂派
三位大神
海頓、莫扎特、貝多芬
一
兩種形式
一)器樂
1
奏鳴曲
代表作曲家
斯卡拉蒂、阿爾貝蒂、CPE巴赫
海頓、莫扎特、貝多芬
2
協奏曲
代表作曲家
CPE巴赫、JC巴赫
海頓、莫扎特、貝多芬
3
交響曲
代表作曲家
三大樂派
海頓、莫扎特、貝多芬
4
弦樂四重
代表作曲家
里赫特
海頓、莫扎特、貝多芬
5
室內樂
分支主題
二)聲樂(歌劇)
1
喜歌劇的發展
a、意大利喜歌劇
形式...
代表作:佩爾戈菜西《女仆作夫人》
b、法國喜歌劇
形式...
代表作:格雷特利《獅心王理查》
c、英國民謠劇
形式
代表作:佩普什《乞丐歌劇》
d、德國歌唱劇
形式...
代表作:希勒《魔鬼出籠》
2
正歌劇的改革
1、形式與發展;
2、格魯克歌劇改革
a、改革原因;b、改革主旨
c、改革后形式;d、意義
二
古典主義時期的整體特點
一)巴洛克Vs. 古典
教會、宮廷——社會、民眾
宗教音樂——世俗音樂
復調為主——主調為主
結構綿延不斷——結構劃分清晰
樂句不方整——樂句方整
單一主題模進發展——主題間對比明顯
通奏低音——明確記譜
聲樂為主——器樂為主
巴洛克:巴赫《馬太受難曲》片段 △
古典:貝多芬第三交響曲第四樂章 △
二)背景
1、音樂重心從教堂宮廷走向社會大眾
2、作曲家從仆人轉向自由音樂家
3、主調音樂占絕對優勢
4、音樂的表現力不斷增加
三)風格
1、旋律優美,結構均衡、樂句方整,和聲簡潔
2、主題間對比強烈,奏鳴曲式日漸膨脹
3、明確記譜代替通奏低音
4、主要體裁:奏鳴曲、協奏曲、交響曲、四重奏、鋼琴小品;喜歌劇等
5、常用曲式:二部曲式、三部曲式、變奏曲式、奏鳴曲式等。
三
兩個時期
一)前古典主義時期(Pre-Classical)
又稱后巴洛克時期,
是巴洛克和古典主義之間的過渡時期
1)18世紀20-30年代喜歌劇的興起;
2)18世紀中葉格魯克對意大利正歌劇的改革;
3)18世紀中下葉器樂領域的多種形式的成熟與發展。
1、喜歌劇的發展
意大利正歌劇衰退
喜歌劇受到大眾喜愛。
在啟蒙主義思潮的影響下
一反意大利正歌劇的“矯揉造作”
而追求“自然”藝術表現
它以清新自然和輕松愉悅的手法豐富了歌劇的表現形式
形式
多取材于市民的生活,使用地方方言
音樂生動富有活力,強調舞臺真實的表演
劇中上場的演員不多,穿時裝不穿古裝
劇詞幽默詼諧
代表人物
[意] 佩爾戈萊西《女仆作夫人》
[法] 盧梭《鄉村卜者》
格魯克 △
2、正歌劇的改革
格魯克 / 德國歌劇作曲家
代表作
《奧菲歐與尤麗狄茜》(1762)、《阿爾切斯特》(1767)。
改革原因
內因
正歌劇自身發展的局限
歌唱演員過分炫技破壞了戲劇的連貫性
外因
喜歌劇發展帶來的沖擊
改革主旨
質樸和真實是一切藝術作品美的原則
歌劇中音樂的真正使命是和詩詞配合
以加強情感的表現。
改革思想
音樂應服從于戲劇的表情要求
約束打斷音樂和詩意發展的插段及破壞戲劇連續性的返始詠嘆調
減弱宣敘調與詠嘆調之間的對比
重視合唱的作用
序曲暗示劇情,并與歌劇的情緒相一致
任何時候都要求簡單明晰
——《阿爾切斯特》序言
二)古典主義器樂
三大樂派
1、曼海姆樂派
創立者:斯塔米茨
貢獻
(1)在結構上
首次使用對比性副部主題
以小步舞曲作為第三樂章
在意大利序曲的基礎上加入快速的第四樂章
奠定了古典交響樂曲的基本結構布局。
(2)在演奏風格上
擅長演奏較大的漸強和漸弱(曼海姆火箭)
增強了管弦樂隊表達情感能力的幅度。
(3)在創作上
主調風格鮮明,結構明晰、和聲簡明。
(4)在樂隊編制上
建立了當時歐洲最好的管弦樂隊。
2、柏林樂派
代表人物
C.P.E.巴赫,主要創作交響曲和鍵盤作品。
貢獻
奠定了近代鋼琴奏鳴曲的基礎。
特征
1、很少用四樂章形式
少用尖銳對比的主題
但主題發展富于動力
2、常用對位手法豐富樂隊織體。
3、強調交響樂中的情感表達
在奏鳴曲式樂章中引入對比主題
擴大展開部
三)古典三杰
1、海頓(1732-1809)
確立古典交響曲和弦樂四重奏的典范形式
從“奴仆”到“主人”
海頓的退休生活
贊助與委約,全能仆役……
免去責任,允許兼職
社會身份的變化(拒侍他主,回歸自主)
兩次倫敦之旅(1790,1794)
12首倫敦交響曲,音樂博士
皇室接待,亨德爾音樂節,24000古爾登
交響曲之父
海頓把尚未成熟的前古典交響曲發展到了更完美的高度
在集大成的12首“倫敦”交響曲中
他把交響套曲定型為經典樣式
第一樂章多為快板奏鳴曲式,富于動力和熱情
第二樂章用慢速(慢板)
常用奏鳴曲式或“主題與變奏”曲式
旋律優美如歌
第三樂章是小步舞曲,性格活潑
幽默風趣
第四樂章為快板或急板
常用奏鳴曲式或回旋奏鳴曲式,熱烈歡快。
108部交響曲,主題簡明扼要,曲調通俗易懂。
弦樂四重奏
標準編制
兩把小提琴、一把中提琴、一把大提琴
海頓的84首弦樂四重奏
注重樂器的角色關系
織體豐富多變,樂思奇妙高
,第一小提琴通常最為突出
其余三個聲部時常參與營造織體關系
采用奏鳴套曲結構
2、莫扎特(1756-1791)
莫扎特的歌劇創作
意大利正歌劇
《伊多梅紐》
《狄托的仁慈》等4部;
意大利喜歌
《費加羅的婚禮》、
《唐璜》
《女人心》等7部
德語歌唱劇
《后宮誘逃》
《魔笛》等4部。
復仇的火焰在我心中燃燒 夜后詠嘆調 / 莫扎特《魔笛》選段
莫扎特的協奏曲的貢獻
完善了獨奏協奏曲的古典范式
快-慢-快的三樂章結構
第一樂章采用雙呈示部的奏鳴曲式
即由樂隊首先演奏第一呈示部(結束于主調)
然后獨奏出現
與樂隊共同演奏第二呈示部(轉入屬調或關系調)
當再現部進入終止式時
引入主奏樂器的華彩段(cadenza)
華彩段具有即興性質,并回憶主題
最后以樂隊與主奏樂器的合奏結束整個樂章。
第二樂章通常慢速抒情
在氣質上與第一樂章形成對比
第三樂章采用回旋曲或回旋奏鳴曲
速度比第一樂章更快,情緒熱烈,充滿活力
主部多用民歌主題、舞蹈節奏、節日氣氛
3、貝多芬:讓交響曲更強大!
(1)拓展了交響曲的表現力
使之成為更具思想性和社會性的體裁;
(2)擴大了快板奏鳴曲式樂章在形式與內涵兩方面的的容量;
(3)加強了主題動機的貫穿發展的邏輯力量
擅于利用轉調及節奏和力度的強烈對比
來彰顯內在的矛盾與戲劇性沖突
(4)擴展了發展部的調性范圍
建立了在功能基礎上的離調變音體系;
(5)把過去的小步舞曲樂章置換為諧謔曲樂章(No.2起)
并把葬禮進行曲這一體裁引入交響曲(No.3)
(6)增強了尾聲的分量
將其寫成“第二發展部”
(7)開創了“標題”交響曲的做法(No.6)
(8)末樂章更具思想性和總結性
還創造性地加入了人聲(第九交響曲)
.......
根據上述的地標梳理
我們可以給古典主義音樂畫一幅清晰的簡地圖
(輕點圖片可以放大)
▽
西方音樂發展經歷了“1+6”時期
是指
古希臘
(約B.C.12s - 476)
(基本無音樂作品留下)
中世紀
(約476-15世紀)
過渡時期的開拓者
[法]馬肖
新藝術
文藝復興
(約1450-1600)
過渡時期的開拓者
[意]蒙特威爾第
牧歌和歌劇
巴洛克
(1600-1750)
過渡時期的開拓者
[德]巴赫和他的兒子們
復調和主調
古典主義
(約1750-1810)
過渡時期的開拓者
[德]貝多芬
集古典之大成、開浪漫之先河
浪漫主義
(19世紀)
過渡時期的開拓者
[法]德彪西(印象主義)
[奧] 勛伯格(表現主義)
現代主義
(20世紀)
過渡時期的開拓者
我們
……
現在,我們來測試一下自己的理解
根據上面的知識
判斷下列樂譜
哪一首是古典主義時期
哪一首是巴洛克時期
?
第一個譜例
▼
第二個譜例
▼
如果你不識譜
根據本期的古典主義音樂地圖
聆聽下面兩個作品
判斷
哪一首是古典主義時期
哪一首是巴洛克時期
?
答案請留言
▼
如果你能畫出古典主義時期的地圖
這種作品判斷是很簡單的
尚音愛樂堂
為音樂學習、考詩和愛樂者開設的
西方音樂史訓練營
就是要
讓你學會畫一幅西方音樂學習和聆聽地圖
當然
音樂地圖只能標注出一個個地標
要讓它豐富有意義
就需要對每一個地標有深入細致的了解
歡迎跟著尚音導師團隊
一起走進西方音樂地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