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感受美國的圣誕節,行走40國選擇在寒冬來到了北美,在加拿大的寒風里看到冬天的尼亞加拉大瀑布依然氣勢恢宏,震人心魄。再冷再凍也值得了!
說實話,這次對能否進入加拿大看瀑布一直挺忐忑的,因為我只拿了美國的簽證。通常有美國簽證進入加拿大并不麻煩。但是,我在美國旅行的途中,聽說有一批中國游客在加拿大跑掉了,加拿大可能要限制中國游客入境。為保險,我和網上招來的驢友在紐約加拿大領館辦入加手續時,還專門找了一個熟路子的臺灣人幫忙。
盡管有人幫忙,辦的還是不太順利,浪費了一下午的時間在周旋。領事館先是說這些天不再給中國人發證了,在我已經沒有信心的時候,那個能說會道的臺灣小伙子居然找了領事館上面的人,人家答應見我們幾個中國人,經過仔仔細細的盤問,確認我們不會像前幾天的中國人逃跑后,最后終于給了我們簽證。
租來的一部美國紐約州的面包車把我們送到邊境時,天已經黑的伸手不見五指了。在邊防的小房子里,又盤問,檢查,等待了很久,才過關。匆匆趕到多倫多市區找到旅店住下。只覺得那個晚上很冷。
第二天上街,寒冬里的多倫多干冷干冷的,街上看不到行人。
不過,來到唐人街,我卻覺得溫暖了很多,滿街都是中國字,仿佛回到了國內。尤其是在這里喝的早茶,香港廚師做的點心很正宗,跟廣州吃的沒什么兩樣。
也許是在美國旅行的時間比較長,在多倫多看到中國的電視劇海報,很親切。
這里是多倫多的市中心,冬天的街道冷冷清清。
記得這里好像是多倫多大學,雖然空場上沒有落雪,但是寒風像刀子一樣刺骨。我出來時買不到棉衣,在香港買的這個連體衣是很薄的夾層衫,根本不擋風。
加拿大國家電視塔是加拿大的象征,是多倫多城市風景線的重要標志,它建于 1976 年,塔上有四層的觀景臺。
得獎設計的 360 度旋轉餐廳 (360 Restaurant) 位于離地面 351 米高的一層,餐廳的地板旋轉一周需時 72 分鐘,用餐的顧客無須移步便可將多倫多 360 度全景盡收眼底。
中午,我們驅車出城,沿安大略湖行走,冷了,餓了,就在湖附近的一個溫暖的餐廳里吃自助餐。
終于來到了尼亞加拉瀑布城,在山坡上,有一個觀光塔,可以空中看兩國邊境和大瀑布。
電梯升到空中,我走出玻璃門外看風景,沒想到,空中的寒風一把吹翻了我的帽子,好在它掛在了鐵絲網上,沒有飄出去,我一把抓了回來。
在空中可以把尼亞加拉大瀑布的地形看得一清二楚。左邊的尖島是美國的土地,鏡頭前的陸地是加拿大。
1678年,一位叫路易斯•亨尼平的法國傳教士來到這里傳教,發現了這一大瀑布。為了爭奪這塊寶地,美、加(當時屬英國)兩國曾于1812年至1814年間進行過激烈的戰爭,戰爭結束后,兩國簽定了“根特協定”,規定尼亞加拉河為兩國共有,主航道中心線為兩國邊界。
從那時起,兩國在瀑布兩側各建一個叫做尼亞加拉瀑布城的姐妹城,一個隸屬于加拿大的安大略省,一個隸屬于美國的紐約州。兩城隔河相望,由彩虹橋連接,人民自由往來,和平共處。
“尼亞加拉”在印第安語中意為“雷神之水”,他們認為瀑布的轟鳴是雷神說話的聲音。此瀑布是世界7大奇景之一,其宏偉的氣勢震撼了所有前來觀賞的游人。尼亞加拉河是連接伊利湖和安大略湖的一條水道,僅長56公里,卻從海拔174米直降至海拔75米,水勢澎湃,聲震如雷。
尼亞加拉瀑布由3個瀑布組成,“馬蹄瀑布”(Horseshoe Falls,就是“加拿大瀑布”,它狀如馬蹄)、“美國瀑布”(American Falls)和“新娘面紗瀑布”(Bridal Veil Falls)。“新娘面紗”在寬闊的“美國瀑布”旁邊,盡管只細細一縷,卻自成一支。 尼亞加拉的三條瀑布流面寬達1160米。
現在,尼亞加拉瀑布周圍建了很多游樂設施,美國一側可乘電梯深入地下隧道,鉆到大瀑布下,傾聽瀑布雷鳴般的響聲。要看大瀑布,美國居民或游客只能到加拿大境內,才能完整觀賞瀑布。
來到岸邊,行走40國可以近距離地感受大瀑布的威力。
湖水經過河床絕壁上寬350米的山羊島(Coat Island),分成兩部分,6%的水從美國瀑布流下,其他94%的水是從馬蹄瀑布流下。尼亞加拉瀑布總的最大流量可達每秒6000立方米。但是只有30%的水量流向尼亞加拉河河谷斷層處,形成瀑布,其余70%的水量被用于發電。1950年加拿大和美國簽訂了協議,雙方商定在旅游旺季必須保證瀑布有足夠的水量,目前每年前來這里參觀的游客高達1400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