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漫談中庸----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何謂中庸?子程子曰: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道。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是不偏不倚,中正,無過也無不及,合乎常情,合乎常理。惟精惟一。中者天下之正道;庸不易謂之庸,不偏離正常。宋代著名理學家朱熹又給四書中庸加注曰:中者,不偏不倚,無過不及之名,平常也。從中我們可以看出,中,就是不要偏激,不要走極端,不要不及,也不要過頭;庸,就是保持一顆平常心。有人說:中,就是貧窮也不要心浮氣躁,富貴也不能為富不仁;中,就是做平民不要低三下四,為官不要專橫跋扈;中,就是做人要不卑不亢,不左不右;中,就像孟子說得那樣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

喜怒哀樂之未發(fā),謂之中;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喜怒哀樂是每個人的天性使然,是每個人最本真的情感,當這種情感未發(fā)時,就處于心平氣靜、中庸平穩(wěn)的狀態(tài)。但是,人生活在這個紛雜的社會上,總會有異常的變故,從而情緒隨之變化波動就在所難免,這個時候就要注重一個字。度是事物合理存在的內部規(guī)定性,人的想法只有符合了它的要求,才是正確的。要達到度的要求并不是件難事,需要在掌握必要知識的基礎上反復實踐。做人不要做絕,說話不要說盡。廉頗做人太絕,不得不肉袒負荊,登門向藺相如謝罪;鄭伯說話太盡,無奈何掘地及泉,遂而見母。俗言常道:凡事留一線,日后好見面。凡事都能留有余地,方可避免走向極端,特別是在權衡進退得失的時候,務必注意適可而止,盡量做到見好便收,適當而有節(jié)制,不過度與刺激的發(fā)泄。

《中庸》開篇就說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意思是人最本真的情感是天生的,順應人的天性來發(fā)展就是社會規(guī)律。人總活著,希望能夠標新立異,運用創(chuàng)新思維,勇攀高峰,創(chuàng)設自己完美的生活氛圍;高爾基曾經(jīng)說過:人們永遠不能滿足于手到擒拿的東西,如果有盞燈照亮他穿過黑暗,他會因為它不是燦爛的星斗而立即將它拋棄;幸福像沼澤里的磷火,站在咫尺之間歡跳,但他卻棄之不顧,而要去攀摘天上的星星;美麗對他來說不值一文,因為更有甜言蜜語將他引誘;財富再多也嫌貧窮,因為別人會以更多的金錢將他壓倒;名望只是空中樓閣,因為還有比他更偉大的人。本來,獲取幸福,擁有美麗,爭得名利,是每一個人活著最基本的希翼、追求和動力,可是如果不能適可而止,就會抹殺天性,與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背道而馳,從而錯過許多美好的東西。生命不息,人們追求幸福和快樂的腳步一刻不曾停止,沒有人能夠滿足于現(xiàn)狀,但是要量力而行,盡自己本分之能事,這就達到了一種溫和平和的狀態(tài)。

人類實踐總體上是一個以自然和社會為中心同人的統(tǒng)一,以自然和社會為中心同人的分裂,以人為中心同社會和自然的分裂,以人為中心同社會和自然的統(tǒng)一的過程的對稱的過程,中庸是和諧的思維結構,建立和諧的思維結構是建立和諧的社會結構的前提。只有建立和諧的思維結構,才能建立和諧的理論結構、行為結構、實踐結構、社會結構,才能建構和諧社會、和諧經(jīng)濟、可再生經(jīng)濟,才有人類社會可持續(xù)發(fā)展。人與人相處,行中庸,遇事心平氣和,包容工濟,相互謙讓,文明處世,禮貌待人,相互之間就會減少摩擦與爭斗,化解社會矛盾,實現(xiàn)人們的和諧相處;人們能行中庸,不但人與人之間可以和諧相處,而且還能使天與地之間處于融洽的位置,陰陽能平和,天下萬物才能生長發(fā)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整個社會才能夠協(xié)調和可持續(xù)發(fā)展。

社會的和諧發(fā)展,離不開每一個人的努力,大家是在社會這個大家庭中共同生活,每一個人都為創(chuàng)造自己的美好生活而辛勤工作、努力奮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要以人為本,實現(xiàn)人的全面發(fā)展要,構建和諧社會,更要以人為本,實現(xiàn)人與人的和諧相處。中華民族有和的傳統(tǒng),歷來主張以和為貴,做生意和氣生財;居家過日子家和萬事興,友鄰之間和好相處;國家之間和平共處;君子處事也有原則,就是和而不同,對思想意見不同的人,不排擠對抗,而能求同存異地和睦相處;和而不流,對小人也能和氣相處,但不茍同,不與他們同流合污。誠然,這看似極簡單也似乎很容易做到的各個層面,要落到實處,卻并非易事。我們要遵從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順應人的天性來發(fā)展,但人的天性中有不符合道德的內容,這就需要修身養(yǎng)性培養(yǎng)自己高尚的情操以教化。我們每一個人并不是孤立地存在,每個人的所作所為都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他人,為人處世,要用一顆寬厚博愛的心,站到社會這個大的立場上,要求自己,省察自己,把自己融于社會當中去,自覺地進行自我修養(yǎng)、自我教育、自我約束、自我監(jiān)督、自我完善,以求達到至善、至誠、至仁、至道、至德、至圣,和內外之道。當然這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夠達到的境界,這就給我們的生存提出了更嚴正地考驗,給我們行為處事提出了更嚴格的要求。 

首先,我認為要端正態(tài)度,放正心態(tài),擺正做人姿態(tài)。

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祿,必得其名,必得其壽。中庸昭顯給我們?yōu)槿颂幨赖膽B(tài)度就是對任何人、任何事都要本著不走極端的方式,適可而止,保持適中的人生態(tài)度。

做人要光明磊落,胸懷博大,這就是做人的本質,做得正,行得直,就是一種高尚的品質,是一種偉岸的氣度,是一種不流俗的精神。但是也要切記相機而行,在生活中,與人相處應該寬容、大度,在一些非原則性的問題上,一定要有靈活性,不能固執(zhí)己見,死鉆牛角尖。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曾國藩也曾說過:做人的道理,堅持原則靈活互用,不可偏廢。太靈活就會萎靡,太堅持原則就容易折斷。堅持原則不是說要殘暴嚴厲,只不過強矯而已,趨事赴公,就需強矯;爭名逐利,就需謙退。堅持原則就容易方,靈活就容易圓,為人處世,方圓并用,堅持原則靈活并濟,才是全面的方法。在對待工作上,我們一定要謹慎,不要急噪、冒進,人有升沉進退,路有迂回曲折,不管做什么事,不管身居何職,身處何位,都應該持重、恒久、謙虛、謹慎。

索隱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勿為之矣;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廢,吾勿能已矣。

或許我們太在意自己在這個社會中的位置了,我們渴盼能夠擁有尊貴的身份,我們希求顯赫的聲望,我們羨慕腰纏萬貫、財大氣粗的闊佬爺們。俗話說:臨淵羨魚,不若歸而結網(wǎng)。機遇是給有準備的人的,我們一萬次的注視著別人高貴的頭顱,不如低下頭來反思自己,從現(xiàn)在做起,從一點一滴做起。有的人做著各種發(fā)財?shù)拿缐簦谕灰贡└唬南M诟鞣N投機主義活動,甚至甘愿冒險,舍棄生命,從而社會上種種非法傳銷,毒梟貪污受賄之徒,偷掠搶劫之輩屢見不鮮;有的人或能夠兢兢業(yè)業(yè),然而成功之路并不是一帆風順的,人人都希望自己芝麻大的成就就能夠被人認同,若非如此,便怨天尤人,慨嘆世事不公,怨憤命運不濟。如果人人都斤斤計較自己手中的東西,那么我們將會營造出怎樣一個生存環(huán)境呢?不要做鉆進別人的蚪蛤中作怪的一粒沙,哪怕這粒沙最終和著痛苦的汁液蛻變而為珍珠。”“我認識到,人生的旅途是漫長的,即要遭遇的傷痛是眾多的,不可避免的,這時就需要作出最大的努力,以保持心靈的力量。活著,就要以一顆平和的心態(tài)淡然處對名利,我們是人海中平凡的一份子,但也要相信自己是社會中堅實的一份子。因此,我們應該踏踏實實做人,認認真真做事。

大丈夫做人堂堂正正,內心世界方方正正。當然,我們做人也不能太清高后漢書班超傳語:今君性嚴急,水清無大魚。在這個繁復紛雜、瞬息萬變的社會里,黃河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換舊人,每一個人都不能因為一時的成績而沾沾自喜,甚至驕蠻自大,由此頤指氣使、我行我素,或許即刻你碌碌無為,或者眼下你處處碰壁,但也不能因此而灰心喪氣、停滯不前,以一顆積極向上、拼搏的心投入到社會中去,迎接社會的每依次挑戰(zhàn),把握社會的每一次機遇,摒除私心欲念,低調做人但也不乏自信。

其次,修身養(yǎng)性。

行中庸,個人要有好的修養(yǎng),人人都要有很強的自律意識,勤學善行,非禮不動,去讒遠色,賤貨而貴德。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智、仁、勇是修身養(yǎng)性的基礎,勤苦好學就接近了,學以致用,努力善行,就接近了,知道什么是羞恥,不做不道德的事,就接近了。下面重要從三方面來談:

忠恕寬容

忠恕寬容就是說人們之間要將心比心、互相諒解、相互關心、互不損害、忠恕寬容、體仁而行,并行而不相悖。或許我們會因別人的一句謊言而憤憤不已,或許我們會因別人呢答應你的事未辦妥而感到惱火,或許……走進社會,我們和形形色色的人在一起生活相處,難免會遇見這樣那樣的問題令人分心,難免會遭遇這樣那樣的困境讓你不解。是的,我們唯愿自己生活如意、一切順風;我們也希望別人能與自己和睦相處、同舟共濟,可是俗話說:林子大了什么鳥都有。我們無法決定自己身邊的人,我們也無法憑空讓他們具有怎么樣的品格和素養(yǎng),這樣只能以一己之力感化別人,使自己融于別人當中,讓別人走進你的生活圈子,時時處處,都要站在對方的角度,不能苛責,人非圣賢,孰能無過?有錯能改,善莫大焉。明代學者張岱說:人無癖,不可與交,以其無深情也;人無疵,不可與交,以其無真氣也。人是一種有感情的動物,而又各有各的獨特性情,即使是在志同道合的朋友之間,由于生活道路、思想水平、文化修養(yǎng)的不同,他們的愛好、習慣、興趣以至性格、氣質等等,也有差異,所以魯迅說,倘要完人,世界配活的人就怕有限。因此,在人際交往中,我們應該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如果抱著世人皆醉我獨醒,世人皆濁我獨清的態(tài)度,就無法找到中意的朋友,倘若不能寬容他人的弱點和錯誤,那么他人也將難以容忍你的不寬容。要以一顆寬厚的心去包容別人、感化別人、理解別人,特別是別人的過失與缺點,絕不能以自己的長處與別人的短處相攀比,進而諷刺、挖苦、嘲笑別人。唐太宗說以人為鏡在與人相處的過程中,吸收別人的優(yōu)點,幫助同化別人,揚長避短,使社會多一點寬容,多一些理解,不要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忠恕違道不遠,施諸己而不愿,亦勿施與人。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為仁,行仁,孔子說便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也已。所謂能近取譬,就是將心比心,將心比心,是我們老百姓常說的一句善解人意的俗語,如果我們在生活中多一些將心比心的感悟,就會對他人多一點尊重、寬容和理解,就會使人與人之間多一些諒解,少一些計較和猜疑。這就是忠恕之道的具體實施。忠恕之道在《大學》里被稱之為挈矩之道所惡于上,毋以使下。所惡于下,毋以先后。所惡于后,毋以從前。所惡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惡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謂挈矩之道。不論是忠恕之道還是挈矩之道,其實質都是仁慈博愛,都是要求我們做到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中庸》繼承并發(fā)揚孔子的忠恕之道和《大學》的挈矩之道,進一步提出了以人治人,要求人們用愛自己的心去愛別人,用責備他人的心來責備自己,用自己的真誠忠恕去感召人、感化人、塑造人。只要堅持忠恕之道,人們就會相安無事,和平共處,人們就會達到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無入而不自得焉。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則無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的理想境界。

慎獨自修

人們在自我修養(yǎng)的過程中,堅持自我教育、自我約束,自我監(jiān)督,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人們必須嚴格地進行自我修養(yǎng),尤其在一個人獨處的時候,更應該謹慎地進行自我反省、自我約束、自我教育和自我監(jiān)督,在別人聽不到自己講話的地方也十分謹慎,不說違背道德的話;在別人看不見自己行為的地方,也時刻恪守中庸之道,要做到至善、至誠、至仁、至道、至德、至圣,就必須堅持慎獨自修的原則。

掩耳盜鈴的故事我們早已耳熟能詳,現(xiàn)在回想起來,也往往忍俊不禁,可是在我們竊笑的時候,是否也意識到這其實是我們每一個人所通有的弊病?我們是否深刻的檢討自己、反省自己,從而嚴格地要求自己呢?我們工作或者學習,絕不能眼下沒有別人的監(jiān)督而怠惰;或者你是優(yōu)秀的,也斷不可因一時沒有別人的批評或怨言而松懈甚至驕傲。我們要做到靜能存養(yǎng)、動能省察,要時時記得自己是和大家在一起生活,因此無論是在黑暗狹僻的個人空間,還是包羅萬象的集體群落,都不應該自欺欺人,我們應該時刻站在社會的角度要求自己、省察自己。

至誠盡性

中庸提出了有德之人必須好三達德,實行五達道,才能達到中庸的境界,所謂五達道,即君臣也,父子也,夫婦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處理這五方面關系要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夫義婦順兄友弟恭朋友有信五達道的實行,離不開三達德:智、仁、勇,而要做到智仁勇,達到中庸的境界,就要靠誠。

 “唯天下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所謂至誠,在文中有多處表述。誠是溝通天、人、物,提升人至極高境界的工夫。誠為天之道,灌注而下,則為人之道,以誠為工夫,則能充分開拓天之性、人之性、物之性,如此,人的精神得無限提升,人與天、地便偕而為三了。達到這種境界,始能自我完成的人格,憑借智慧推己及物,便無內外之殊,所以說誠者非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內外之道也。故時措之宜也。所以只有堅持至誠,才能充分發(fā)揮自己善良的天性;就能感化他人,發(fā)揮他人的善良天性;能夠發(fā)揮一切人的善良天性,就能充分發(fā)揮萬物良性;能夠發(fā)揮萬物良性,就可以參與天地化育萬物,便達到了至仁至善。

無論何時何地,你總能聽見別人的牢騷和抱怨,你總能感受到別人的惶恐也渴盼,其實,很多時候,你自己也感到費解,痛惜,那就是社會上誠信的缺失。說一句話,做一件事,我們都要看重一個字,這是立足社會、融于社會、與人和睦相處的一道關卡。

宋明理學的開山鼻祖周敦頤,在他的太極圖論中把放在最重要的位置:萬物生生而變化無窮,惟人也得其秀而最靈。而何謂之呢?即人純粹至善的品質——誠。傅雷先生說:一個人只要有真誠,總能打動別人的。

程頤說:道來對待用誠來感動人,人也用誠回報你。

孟子曰: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至誠而不動者,未之有也;不誠,未有能動者也。

這都可以看出誠的重要和不可缺失。人只有得到,用以身作則的方法去詮釋它,把它當作一面鏡子,才能從中更加透徹的認識到自己的真性,從而推及他人以及整個天地萬物的真性

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是故君子誠之為貴。誠者非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

誠實可以成就人。誠實是人生中無可替代的財富,是人與人處好關系和人的尊嚴方面的財富。真誠是一個人最值得驕傲的資本;真誠是自我完善的根基,也是與人交往的發(fā)端和最終的歸宿。充實天地之,能夠完善天地。只有做到了自我完善而能至誠,才能在人際關系中做正自我,而不偏不倚。如果沒有了真誠,人性和事物就無法達到統(tǒng)一,也就無法談及家庭的和美,社會的和諧。

誠信者,天下之結也。誠信是人與人之間和諧相處的道德準則。為人處世,要想擁有自己獨特的人格魅力和讓人覺得親善的性格,這就需先要求自己做到誠于心。真誠待人,恪守信用是贏得人心、修養(yǎng)親和力的道德前提,只有做到了誠信,才能得到別人的幫助和支持,也就能更多的獲得成功的機會。一個人要打扮,裝飾自己的外表很容易,但在修養(yǎng)自身方面,要做到誠信的確很難,在與人交往共事的時候,還是要堅持以誠待人,以誠使信于人,這樣,我們的社會就會變得平和,人與人之間就會變得更加和睦。

人作為一個社會人與人交往時,要時刻記得自己是這社會中的一分子,如何讓自己在人際關系中既能符合自己的意愿,而又不違背社會道德規(guī)律呢?就要立正自身,找準自己在社會中的位置,在實際交往中以誠信待人待事。

最后,提高自我水平,超越自己。

射有似乎君子,失之正鵠,反求諸其身。

做人要自己相信自己,自己尊重自己,重視自己與別人不平等的人格,這樣不僅能不自輕自賤,而且能對他人做到仁愛,不嫉妒不奉承,堂堂正正的立身于天地萬物之間。

做你自己!這是美國作曲家柏林給后期的作曲家格希文的忠告。聲譽卓著的柏林很欣賞格希文的音樂天賦和才華,當時格希文還是一個默默無聞的年輕作曲家,柏林就以格希文能賺的三倍薪水請他做音樂秘書,可是他也誠懇的勸告:不要接受這份工作,如果你接受了,最多你只能成為柏林第二,要是你家吃下去,有一天你會成為第一流的格希文。格希文接受了柏林的忠告,最終成為當代極有貢獻的美國作曲家。

卓別林,是我們都很喜愛的喜劇大師,當他剛開始拍戲時,導演要他秘方當時著名的影星,結果他一事無成,直到他開始成為他自己,才有今天我們看到的巨大成功。

因此保持自我本色,做你自己。但是既然選擇了自己的路,就不要彷徨,不要隨波逐流,一往無前的向前邁進,這就要有百折不撓的精神。諾貝爾資金的奠基人——弗萊德諾貝爾,死神在他事業(yè)的路上如影相隨,他卻矢志不移的走向了成功。前兩天中央臺人與社會欄目播出了一期節(jié)目叫姜波的天空,一個患有先天性愚智的孩子,母親費勁周折培養(yǎng)他走生活之路,一個智障的孩子,一個平凡而執(zhí)著的母親,卻告訴了我們堅持的意義,無論干什么事情,都不能半途而廢,要經(jīng)得起挫折,永不退縮。

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見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

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

這都告訴我們堅持不懈的道理。人生之道,說長不長,說短不短,面對挫折和困境時,我們都應該有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去追求。一個人想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就應該有恒心,就應該鍥而不舍。有道是鍥而不舍,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懂得了堅持的道理,才有可能達到自己想要的目的。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擊水三千里。

不管是正處在人生的低谷,還是在前進的路上處處碰壁,都要相信光明是遲早會來的。而要從茫茫黑夜熬到魚肚白,就離不開舍我其誰的自信。俗話說: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中庸也言: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篤焉。就算你在某一行某一業(yè)郁郁不得志,也不必怨天尤人,唉聲嘆氣,寶劍鋒自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要相信自己,認準自己的方向,再腳踏實地的去爭取,去拼搏。

我們都希求自己上進,渴望自己成功,然而一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在每一件事情上苛求別人,天外有天,人外有人這是我們必須承認的事實。或許我們覺得自己擁有了一定的知識,足以承擔社會賦予的任何責任,孰不知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span>?是的,學無止境,無論我們達到了一個怎樣的程度,都不應該趾高氣揚,待人接物,要虛心地向人討教,和善地與人微笑;要能容忍別人,特別是別人的過失與缺點,善于發(fā)覺并肯定別人的長處,所謂隱惡揚善。面對社會,我們要有俯首甘為孺子牛的精神,摒棄私心和雜念,消除自負心理。

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過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賢者過之,不肖者不及也。

滿招損,謙受益。就是說任何事情做的過分都會得不償失,要能做到遵循中庸之道,無過無不及,恰當?shù)臅r候表現(xiàn)出來而又能符合禮節(jié),這樣在待人處事上就少了許多因為自己驕傲而引起的不必要的麻煩甚至過失。三國演義里刻畫的關羽,是忠義的化身,一生追隨劉備,戰(zhàn)績輝煌,受到民間的頂禮膜拜,名貫千秋,然而他的驕狂所導致的悲劇也令我們嘆惋不已。他怒斥前來說親的東吳使者虎女豈能嫁犬子;后來敗走麥城,突圍奔西川,司馬王甫害怕敵人在小路設有埋伏,因此建議關羽走大道,他非但不聽還揚言曰:縱有埋伏,又有何懼?結果他和義子關平雙雙遭擒身死,一代英雄卻因剛愎自用終以悲劇收場。

人無完人,為人處事切忌驕傲自滿,忌恃才傲物,忌自表其功。

面對社會,我們每一個人都有不同的處事原則和生活方式,有的人不食人間煙火,蠻橫無理;有的人慈祥可親卻優(yōu)柔寡斷;有的人直來直去,口無遮攔;有的人小心謹慎卻暗藏心機。在如此龐雜的大家庭中,面對不同的人,我們怎么樣快樂的、融洽的、和諧的與人相處呢?

我們要不斷地學習,走一條自強之路。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自強,就意味著有個性,有主見,有能力和別人合作。一個人要自強,并不是說就應該單打獨斗。世上沒有救世主,所謂機遇,大半是由人們自己來把握的,并不是真的冥冥之中有一股無形地力量在主宰人們的一切。沒有一個人能夠獨自地獲得成功,人與人之間的合作永遠是必要的,合作的精神永遠放射著不朽的光芒。這里也有個度,把握不好,要么就是依賴別人,要么就是孤芳自賞,而這兩者都不是真正的強者。走一條自強之路,既不能太柔弱也不能太強悍。要謙虛謹慎的與人相處,未開口時笑先迎,但絕不是笑面虎,笑里藏刀,始終以一種平和的心態(tài)處對世事,不慍不火;要先人后己,以一顆寬容的心包容一切。

其實我們現(xiàn)有知識還遠遠不夠,俗話說:活到老,學到老。中國有句名言:寧為有瑕玉,不作無瑕石。時光的不可逆轉性是任何人也無法改變的,我們對時間就只能珍惜。在生活學習中不應為流逝的時光而白白的嘆息,重要的是努力抓緊余下的時光。人生易老,青春難再,對于時間和年華要格外珍惜。師曠是春秋時期晉國的樂師,他雖然是個雙目失明的人,卻依舊熱愛學習,在音樂方面的造詣很深。有一天,晉平公問師曠:70歲了,很想學習,恐怕已經(jīng)太晚了吧?師曠反問道:既然晚了,為什么不點起蠟燭呢?晉平公聽后,認為他答非所問,很氣憤。師曠解釋說:我這個瞎了眼的臣子哪里敢跟君王開玩笑呢?我聽人說過:少年時代熱愛學習,好像旭日東升,光芒萬丈;壯年時代熱愛學習,好像烈日當空,光焰奪目;到了老年,才下決心學習,那就好像晚上點起蠟燭晉平公聽了,點頭稱贊道:你說得真好!古人尚且活到老學到老,今人更應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有弗學,學之弗能弗措也;有弗問,問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篤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

我們就是要有這種頑強的學習精神,不斷地提升自己。人生就是一個學習,學習,再學習的過程,但是,人生之路,一帆風順者少,曲折坎坷者多,每一個人都要正視每一次的挫折和失敗,每一次經(jīng)歷都是一筆財富。 

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網(wǎng)有《左傳》;孫子殯腳,《兵法》修列;司馬遷受宮刑乃成《史記》,歐陽修兩歲喪父篤而成才;曹雪芹舉家食粥而寫出了不朽的《紅樓夢》;越王勾踐臥薪嘗膽而雪洗國恥;韓信遭胯下之辱而統(tǒng)率百萬雄兵。就是因為他們無論什么時候都不氣餒、不自卑,都有堅韌不拔的意志!世界充滿了成功的機遇,也就充滿了失敗的可能。要不斷提高自我應付挫折與干擾的能力,調整自己,增強社會適應力,在每次失敗之后都能有所領悟,把每一次失敗當做成功的前奏,那么就能化消極為積極,變自卑為自信。英國小說家、劇作家柯魯?shù)?/span>·史密斯曾經(jīng)這樣說:對于我們來說,最大的榮幸就是每個人都失敗過。而且每當我們跌倒時都能爬起來。是的,我們要從失敗中找出原因,進而思考下一步路,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只有在人生的經(jīng)驗中學習、思考,在人際關系中才不會走上極端,也就能很好的面對和處理其中的不及了。

人之微,不過盡其事,安其生而已,做的歷史長河中的一份子,激起些許浪花,而后裹挾前行。每一個人都要相信自己在社會浪潮的是會掀起浪花的,即便沒有大浪淘盡,波濤滾吼的氣勢;然而滴水穿石,鐵杵也能磨成繡花針。因此要放正自己的心態(tài),要懂得團結的力量是無窮大的,也要明白一只老鼠壞了一鍋湯的喻意,正道直行,做一個實在、持重的自己。當然,奮斗的路上并非總是平坦,這時就需要有自強不息、堅持不懈的自我拼搏意識和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頑強不屈的學習精神,在逆境中求生存,在迷茫中求進步,不斷地磨練自己,從而完善自己。在社會的淤泥里風雨兼程,洗禮自我,凈化內心世界,字當頭,修身養(yǎng)性;提升自我的思維認識和行為方式,做到忠恕寬容、慎獨自修、真誠的與人相處。一個人真情流露便顯出其誠,誠于中,而形于外嘛!做到了這些,便到達了,孔子說: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不僅是自我修養(yǎng)的準則與境界,亦是人與人的相處之道。有了仁心則能立人達人愛人,故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種推己及人的思想,與人相處,自然會和睦,應用在社會上,人際關系自然會和諧,達到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太平和合境界。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道不遠人
《中庸》成己仁也,成物知也
《中庸》旨要(下)
四書 五經(jīng) 選粹
《中庸》思想簡論
67句《中庸》名言警句,讀懂則身心安泰,處事有方!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山西省| 平邑县| 碌曲县| 平罗县| 江安县| 自贡市| 古蔺县| 榆社县| 泸州市| 中卫市| 胶南市| 吉林省| 巴马| 湖州市| 黔西县| 元氏县| 贵溪市| 广南县| 固原市| 邯郸市| 永泰县| 桂东县| 桐梓县| 襄樊市| 万安县| 廉江市| 靖州| 黔西| 开鲁县| 台州市| 荃湾区| 通海县| 内乡县| 西华县| 通渭县| 堆龙德庆县| 白朗县| 武定县| 休宁县| 尤溪县| 海伦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