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區小學數學名師工作室于2004年11月由武昌區教育局創建,至成立一年來,在區教育局各級領導的關心、支持和幫助以及全體工作室成員的大力努力下,名師工作室本著“導師引領、同伴互助、教研結合、不斷創新”的原則,以促進各成員專業素養的提升及教學研究能力,獲得可持續的專業發展為目標開展工作。一年來,我們在理論學習、教學研究等方面做了一些有益嘗試,取得了一定的工作進展,現將一年來工作情況作一匯報:
一、工作情況:
(一)理論學習
愛因斯坦說過:“我們所創造的這個世界,是我們思維的產物,不改變我們的思維,不可能改變我們的世界。”而思維的改變需要通過學習來完成,而補充和完善每個工作室成員的理論知識,擴大他們思維的視角,提高思維的深刻性顯得尤為重要。在這一思想的指導下我們首先給每一位成員推薦幾本書,要求作為平時自學讀本,并做好讀書筆記。另一方面我們還安排了四次專項講座,聘請市名師、特級教師林炳生老師作了“等可能事件概率”、“鏡面對稱”、“小學數學中的‘無限’”的專題講座,就課改中大家比較模糊的問題作以理論闡述,學員聽后確實感受到對自己專業知識的提升起到了推動作用。我們還請工作室導師肖作均老師作了“教師如何進行行動研究”講座,對提高學員的科研研究能力,如何寫科研報告打下基礎。請工作室導師徐麗萍老師作了“新西蘭教育狀況”簡要報告。
通過學習,更新了學員的教育觀念,開闊了視野,了解了小學教育改革中的新問題及其評價的新理念。
(二)教學研究方法
我們首先擬定了本工作室研究課題即“如何組織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并組織成員教師認真擬定了課題的開題報告,明確了研究目標與方向。此外由于工作室成員來自不同學校,彼此不太了解,在工作室啟動之初,我們主要通過上研討課讓成員之間相互了解,相互學習,取長補短。在時間緊,學員每個人也都在各自學校承擔重要任務,這種情況下我們仍努力做到每月兩次的聽課、評課活動,本學年共上研究課10節,分別為:
武昌實驗小學 安宏 《十加幾》 一年級
中華路小學 卞敏閩 《時間與數學》 四年級
《確定位置(二)》 六年級
中山路小學 金莉 《確定位置》 五年級
秦心怡 《數學與交通》 五年級
傅家坡小學 葉飛 《組合圖形面積計算》 五年級
解放橋小學 姚慧 《搭配中的學問》 三年級
珞珈山小學 沈開顏 《認識圖形》 一年級
千家街小學 張穎 《平均速度》 六年級
周燕 《里程表》 六年級
(三)資料收集
為每一位成員成長過程留有痕跡,不近是工作室工作需要,更是促進每一位成員專業發展的資料庫,使每一位成員了解自己不足,有針對性的規劃自己發展目標,為學員成長搭建平臺。
資料內容包括:
每次工作記載、各成員的學期論文、課例影像資料,成員階段學習小結
二、幾點感受:
(一)領導高度重視、各級大力支持
至工作室成立以來,教育局領導就提出明確工作目標,同時也為工作室提供了物質保障。工作室成員來自不同學校,每次活動都得到了各成員學校的大力支持,為我們的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工作環境。
(二)發揮名師作用,彰顯示范效應
作為工作室導師,都是來自一線的教育工作者,平時在校的工作任務重,但是他們盡可能克服工作中的困難,努力使工作得以落實,對待工作有著高度責任感。在教學研討過程中,能充分發揮專家引領作用,努力促進教學中三位目標的和諧統一,不斷提高成員的教育智慧。
(三)組員群策群力,積極開拓進取
每一位成員都是精心挑選出來的,他們確實具備了骨干教師應有的素質,每次活動大家都積極參加,大膽發表見解,呈現出積極向上的精神狀態。姚慧老師為工作室所作開題報告作了極大努力,各位成員也對工作室的工作方式提出了自己寶貴的建議。
三、取得的成績:
李再萍老師被評為“武漢市級學科帶頭人”、“湖北省特級教師”
學員中產生了兩名“武昌區區級學科帶頭人”、一名“武漢市優秀青年教師”
四、幾點思考:
(一)學習內容、形式還可以更加寬泛、多樣
骨干教師學習內容應包括基本教育理論、學習理論、課程理論框架,我們可以精心選擇此類書籍共同學習、共同研討,這種交流活動更能促進學員思維提升。
學習還可以對近期教育動態進行補充。
可以適當開展外出學習交流的活動。
(二)教學研究
課題選擇、學員上課都應圍繞工作室研究課題進行,評課過程也應如此,以提高教學研究的針對性和實效性,以促進學員研究能力。
(三)活動方式
我們希望能與大專院校教授相結合,以進行理論提升,開展“理論指導+模擬實驗+反思再實驗”的教研活動。
(四)宣傳工作
工作室還應注重多為工作室成員搭建展示自我的平臺,提供更多的實踐鍛煉機會,使其在行動研究中不斷成長。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