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陳地姓氏尋源
陳地姓氏尋源


       對于一個中國人來說,姓名,尤其是冠在姓名之前的姓氏,其意義不僅僅是如一個個人的名稱符號怎么簡單。中國人見面常常尊問一聲:“你貴姓?”這一聲詢問,不僅是對你個人的尊敬,還包括著對你的出身、你的家世、家族的尊重。姓氏,是一個家族的徽號,它標志著一個血統,記錄著我們的血脈淵源。

      一個姓氏,是一部鮮活的歷史,是一條綿延不絕的生命之河。沿著姓氏的源流“尋根問祖”,我們可以祈福于祖先,更可以明白我們自身:我們與祖先血脈相連,祖先曾經的苦難與輝煌,一定會通過這條血脈,流傳到我們現在。

這里,讓我們從中華姓氏的發源地——河南淮陽出發,沿著姓氏這條血脈之河溯流而上,從有形的空間走入無形的時間,在尋根的旅途中,去追尋著祖先們漸行漸遠的背影,去揭開一個個被歲月的塵埃遮蔽了的存在!



陳姓:一部陳地先民波瀾壯闊的生命史

——太昊伏羲都陳,始正姓氏

       如果能沿著時光的河流,上溯到距今五、六千年前的三皇五帝時代,你會發現地球上大多數地方蠻荒未開,而中原大地上的古陳淮陽文明之光閃爍明亮。

       河南淮陽古稱宛丘,位于中原腹地,是中華民族的主要發祥地之一。相傳上古時代的“三皇”太昊伏羲、女媧和神農炎帝都曾相繼在這里建都。周代這里為陳國,戰國歸楚,秦置陳縣,漢設淮陽國,此以后歷代或為陳郡或為陳州,所轄大約相當于現在的周口市區域。

     《左傳》載:“陳,太昊之墟。”在陳地這塊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上古第一個帝王太昊伏羲氏君臨天下,在宛丘之上建立了華夏第一都。平糧臺是淮陽最古老的歷史遺存,被考古證明是一處距今4500年前的古城遺址,它就是伏羲建都的宛丘。伏羲在這里始作八卦、以龍紀官,結網罟、正姓氏、制嫁娶、作禮樂,養犧牲以充庖廚,開創了中華文明的先河,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淮陽今存太昊伏羲之墓,因為太昊伏羲氏被尊為“三皇之首”、“百王之先”,所以淮陽太昊陵被稱為“古今帝王寢陵之首”。

       根據古籍記載,太昊伏羲是姓氏和婚姻制度的肇始者。他發現,一個宗族內兄弟姐妹近親結婚,會對種族繁衍不利,于是他為每一個宗族部落規定了一個姓,同姓同族不得通婚,“男女同姓,其生不蕃”。至此,人們開始從群婚過渡到對偶婚,從族內婚過渡到族外婚,徹底走出了蒙昧時代。這是人類社會的一次大的進步。

       太昊伏羲“正姓氏、制嫁娶”,中華姓氏自此肇始。一源百流,萬姓同根,根源于此——人祖伏羲為萬姓之根,古陳淮陽是萬姓之源。作為中華民族主體的漢族的血緣主脈,從中原大地上孕育、匯聚,發展,壯大,然后分脈到全國各地。

       伏羲為自己定的姓氏是風姓。《左傳》載:“任、宿、須句、顓臾,風姓也,實司太昊與有濟之祀,以服事諸夏。”范文瀾先生在《中國通史》中說:“中國最早的姓就產生在伏羲氏時期,伏羲之后為風姓,這是中國第一個姓。”



——媯滿封陳得姓,陳氏源于淮陽

       一個姓,一部史。悠悠五千年,一部陳姓起源、繁衍、分化、播遷的歷史,猶如一幕幕波瀾壯闊的歷史戲劇,演盡了人間的生滅盛衰、聚散悲歡。這是一部陳地先民生生不息的生命史,也是一部中華民族發展壯大的生長史。

       陳姓,是直接得姓于古陳淮陽的中華大姓。在當今中華大姓中,陳姓列第5位。而且,陳姓是中華大姓中繁衍和分化能力最強的姓氏,從陳姓中分化出的姓氏有60多個,其中胡、田、孫、姚、袁、夏、陸等也都是列前100名的中華大姓,如果把這些姓氏人口加在一起,數量將十分驚人!與位列中華第一大姓、源于陳地鹿邑的李姓相比,我們會發現,李姓的特點是外姓并入者多,而陳姓是分化出來的姓氏多。這么說來,我們說陳姓是中華第一大姓也無不可。

       陳姓的血緣先祖是上古五帝之一的舜帝。舜有二姓,本姓姚,因為娶堯帝二女為妻,居溈水,于是又姓媯。舜帝后裔在夏、商時代有虞國,姓虞氏。從周代始,舜帝后裔主脈以陳為氏。

       公元前十世紀,周武王伐紂,建立周朝。武王分封諸侯,將他的女婿、舜帝的后代媯滿封到陳地,建立了陳國。媯滿的后代以國為氏,從而產生了陳姓氏族。

       周武王為什么要封媯滿,按照《左傳》中的記載,有兩個原因:第一,他是舜帝的后裔;第二,他是周的大臣之子。媯滿的父親虞閼父是周武王的陶正,即主管制造陶器的大臣,陶器是當時人們的生活必需品,武王主要靠使用他制造的陶器而生活。并且,舜以德行著稱,媯滿品德端正,有功于周,所以周武王把自己的大女兒大姬嫁給他,把他封到陳地,世代祭祀舜帝,以使舜帝香火不絕。

        陳國位于川澤縱橫、平坦無垠的黃淮大平原上,土地肥沃,物產豐富。媯滿在陳國建宗廟,行周禮,以奉舜祀;筑陳城,御外患,勵精圖治,為陳國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媯滿謚號胡公,他既是陳國的始君,也是陳姓的得姓始祖,是天下陳、田、胡、孫、袁、姚等姓氏的一世先祖。胡公墓在淮陽縣城東南龍湖旁,現已被陳姓族人樹碑添墳,整修一新,每逢農歷十月十五日舉行大祭,隆重非凡。胡公子孫遍天下,每年都有來自海內外的陳、胡、田、姚等姓子孫來淮陽認祖歸宗、朝祖進香。



——陳平六出奇計,助漢王平定天下

       陳地優越的自然環境和地理條件,為陳國的經濟發展奠定了基礎。加之陳國早期的幾位君主政治修明,所以在整個西周時期,陳國國力比較強盛,成為西周十二大諸侯國之一。進入東周時代,諸侯“禮樂崩壞”,多不義之戰,周室衰微,陳國也由此進入多難之秋。春秋時代,楚、晉、齊交爭于中原,陳國處于四戰之域,無日不處于戰爭的氣氛之中。加之國內多次發生爭奪君位的內亂和殘殺,政治開始腐敗,國力不振,終至覆亡。

        陳國的最后一位國君是陳湣公,陳湣公名越,他的長子名衍。公元前479年,陳國被楚所滅,陳公子衍棄國避難于陽武戶牖鄉(今河南蘭考縣陳寨一帶),以故國名為姓,稱陳衍。到西漢時,陳衍這一支出現了西漢名臣陳平。作為陳國宗室直系后裔的戶牖派陳氏,自陳平之后代有名人,子孫繁盛,蔚為望族,播遷全國,成為現代陳姓的主要來源。

       從陳衍到陳平,中間大約傳承10代,從末代王侯到逃亡貴族,歷經戰國時代200余年的世事滄桑,到秦漢時的陳平,已淪落為一介平民了。《史記?陳丞相世家》載:“陳丞相平者,陽武戶牖鄉人也。少時家貧,好讀書,有田三十畝,獨與兄伯居。”陳平兄弟倆住在窮鄉陋巷,以破席為門,然而陳平好學多友,“門外多有長者車轍”。鄉里舉辦社祭時,常以陳平為社宰(主持人),他每次分配祭肉都非常恰當公平,頗受鄉人稱贊,陳平說:“嗟乎,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是肉矣!”此時的陳平,已經有志于天下了。

      秦末陳勝起義,在陳地稱王,天下群雄并起,正是英雄縱橫的時候。陳平辭別兄長,先從項羽,后奔劉邦。在劉邦帳下,陳平頗得賞識,成為劉邦的重要謀士。陳平輔佐劉邦,六出奇計而定天下:一是行反間計,離間項羽的重臣鐘離昧、謀臣范增等人,氣死范增;二是夜出女子二千人詐降,解除劉邦滎陽之圍;三是勸劉邦封韓信為王,利用他為劉邦打天下;四是與張良一起定計,窮寇宜追,垓下滅楚;五是為設計假稱游云夢,在陳城擒拿韓信;六是使用反美人計,解劉邦白登之圍。史家***說:“陳平奇計,嘆為觀止。”劉邦稱帝后,陳平先被封為戶牖鄉侯,后被封為曲逆侯,食邑三萬戶。漢朝初年,劉邦和呂后大屠功臣,連張良也遁跡學仙,而陳平卻像漢初政壇上的不倒翁,依靠個人的智謀,避過一次又一次的讒言,先后擔任漢高帝、漢惠帝、漢文帝三朝丞相。



——陳湯矯詔立奇功,平匈奴威震西域

西漢后期,陳平的后代中又出現了一位平定西域、威震四方的名將陳湯。陳湯是山陽瑕丘(今山東兗州東北)人,相傳為陳平第6代孫。

陳湯出身貧寒,經人舉薦為郎官。當時匈奴郅支單于聯合西域各小國,侵略漢朝西部國土,成為當時的大患。陳湯請纓出戰,討伐匈奴,檄文中發出豪言壯語:“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漢元帝時,陳湯任西域副校尉,與主將甘延壽一起出使西域。這次出使西域,只帶著一支護衛軍隊,而不是征討大軍。當他們走出國境時,陳湯認為這是建功立業千載難逢的大好時機,建議召集屯田戍邊的兵卒,奇襲郅支。甘延壽十分猶豫,要奏請朝廷同意。陳湯焦急之中果斷地采取了假傳圣旨的措施,調集漢朝屯田之兵及車師國的兵員,準備行動。甘延壽聽到這一消息,大吃一驚,想立即制止陳湯這種犯法的舉動,陳湯手握劍柄,以威脅的口氣呵叱延壽:“大軍已經匯集而來,你還想阻擋大軍嗎?不抓住戰機出擊,還算什么將領?”甘延壽只好帶領起各路、各族軍兵四萬多人直抵郅支都城,漢軍沖進土城,擊殺郅支單于、太子以及王公等共1518人,生擒官吏145人。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矯詔立奇功”。

這次勝利,結束了西漢與匈奴的百年戰爭,提高了漢朝在西域各國的威信。時人稱嘆:“梟俊擒敵之臣,獨有一陳湯耳!”戰后,朝廷封陳湯為關內侯。陳湯因為是山陽人,所以他這一支被稱為山陽派。



——東漢陳寔德冠四方,潁川陳氏蔚為望族

陳氏是一個龐大的姓氏網絡,派系眾多。現代陳氏最有名的一支是“潁川陳氏”。

東漢末年,出于陳湯后代山陽陳氏的陳翔,官至御史中丞。陳翔遷至潁川許地(今河南許昌長葛市古橋鄉陳故村),他的后代有漢太丘長陳寔,是潁川陳氏的始祖。

在漢末魏晉以后的歷代陳氏譜諜中,陳寔是一位極其關鍵的人物。陳氏世系源流中,各派都以虞舜為陳姓的“血緣先祖”,從虞舜以下,傳至胡公媯滿在陳地立國得姓,天下陳氏又以胡公媯滿為“得姓始祖”。胡公之后,陳氏有陳完齊田支系、陳平戶牖支系、陳湯山陽支系等,這些主要支系最后都歸結于潁川陳氏的始祖陳寔。陳寔之后,陳朝長城支系、江州義門派、開漳派等,又都以陳寔為祖。可以說,陳寔是陳姓繼虞舜、媯滿之后的第三位重要始祖。

陳寔少時家境貧寒,曾在縣里作小吏,后任太丘(在今河南永城)長。在地方任上,陳寔以德施治,關心愛護百姓,鄰縣甚至有不少人因此要遷居到他屬下的地方。后來陳寔因黨錮之禍辭官在家。在鄉里,陳寔以高尚的道德感化人們,威信很高,人們都很重視他的意見,認為“寧為刑罰所加,不為陳君所短”,寧愿接受刑罰,也不愿聽到陳寔的批***。一次,有個小偷躲到他家屋梁上,準備夜間行竊。陳寔發覺后,不動聲色,把兒孫們叫到屋里,教育他們要努力上進,正正當當做人,不要像梁上君子那樣養成了壞習慣。伏在梁上的小偷聽了很受感動,跳下來向他請罪。這事傳開后,其他人也都受到了教育,縣里盜竊案也減少了。“梁上君子”的典故即就此而來。

陳寔模范鄉里,德冠四方,他病逝時,各地趕來吊祭的有3萬多人,送殯的車子千輛,披麻戴孝者500多人,朝庭為陳寔建廟立碑,謚為“文范先生”,文學家蔡邕撰寫碑文,并將他的圖像張帖百城,樹為朝野吏民學習的道德典范。

陳寔共有六個兒子,其中陳紀、陳諶最有賢名。當時人們把他們父子三人并稱為“三君”。漢末魏晉潁川陳氏家族成員史實見載于《后漢書》、《三國志》、《晉書》、《宋書》及《世說新語》等書。潁川陳氏由漢末入于魏晉,成為當時的一流高門,子孫歷十余世冠冕相承、名士風流,家族地位歷三百年而不墜,可說是魏晉間歷史最為悠遠的世家大族。相比而言,所謂王謝之家也只能算是后起之秀了。



——陳霸先建立陳朝,陳氏家族走上黃金時代

穎川陳氏是陳氏家族中人數最多的一支,他們從東漢太丘長陳寔起,在許昌、長葛一帶度過了一個半世紀的安定生活,歷史便推進到了西晉末年。那時軍閥混戰,民不聊生,中原板蕩,士民紛紛向南遷徙,越山度江,來到了閩中。到了南朝時期,陳姓成為閩中四大姓之一。陳寔的玄孫陳淮,曾在晉朝當過太尉,官職不小。他的孫子陳達在晉室南渡后當過長城縣(今浙江長興縣)令。長城位于浙江北部,與安徽、江蘇毗鄰,是個偏僻的小縣,可是這里風光宜人,一丘一壑都顯得空凈明麗。陳達喜愛這里的山水之美,便攜家人定居于此,并預言說:“此地山川秀麗,當有王者興焉,二百年后,我子孫必鐘斯運。”到陳達之后的第十代陳霸先時,預言果然應驗。陳霸先創立了南北朝時期的陳朝,將陳姓家族又推向一個黃金時代!

陳霸先,史稱陳武帝。到陳霸先時,陳達在長興的子孫經過十世繁衍,已蔚然成為人數眾多的大家族。陳霸先曾任梁朝的西江督護、高要太守。梁大同十年(544年),廣州爆發兵亂,陳霸先率三千精兵平亂,一戰成名,受到梁武帝矚目,任陳霸先為交州司馬,兼武平(在今越南永安附近)太守,前往交州討伐地方分離勢力。交州平定,梁朝遭受侯景之亂,梁武帝餓死。陳霸先北上赴援,經數年征戰,幫助梁元帝平定了侯景,摧毀了地方豪強勢力,擊潰北齊進犯。

陳霸先于公元557年禪梁稱帝,建立陳朝。陳霸先代梁而立,實際上受命于危難之際,既是民情所需,也是時局所迫。他生逢亂世,盡管身經百戰,收拾的卻是百廢待興的江山,在位三年,任賢使能,政治清明,江南局勢漸趨穩定。陳朝立國33年,疆域約相當于今天的長江中下游以南地區,包括海南島和越南的北越部分。陳朝宗室子孫眾多,這些陳氏子弟在陳朝時都被授予王位,到了隋朝,大部分仍然得到分封,受任為地方守宰,因而遍布天下。這是陳氏子弟向全國的一次強勢推進。陳霸先這一支稱為陳朝長城支派。



——義門陳姓聚族而居,天下陳氏出江州

陳朝滅亡后,陳后主陳叔寶的弟弟宜都王陳叔明一支避居福建泉州仙游(今莆田縣),陳叔明五世孫陳兼,唐時居官,他這一支經由福建、浙江移居江西廬山,陳姓從此開始了又一輪遷移運動,并創造了曠世奇跡。

唐文宗太和六年(832年),陳兼的后代陳旺居江西德安縣太平鄉常樂里永清村(今德安縣車轎鄉義門陳村),開始在那里構建最具有中國宗法社會特色的合族居住大宅第。江西德安在九江之南,九江古稱江州,因此這一支陳姓就以江州為名,稱江州義門陳姓,陳旺為江州義門陳氏開山之祖。

從陳旺開始,江州陳氏家族人口猛增,家族極其興旺。自“義門”陳氏始立,到宋仁宗天圣四年(1026年),“江州義門”陳氏已延續了320多年,19代同吃同居,全家族人口達3900多人,田莊300多處,發展成一個龐大的封建家庭,“室無私財,廚無異饌,大小知教,內外如一。四百零三人同期應舉,二十四人同榜進士”,這實在是人間一大奇跡。

江州義門陳姓家族3900多人代聚居一堂,其實就是一個微型的國家,一個獨立的社會,具有和國家機制相對應的各種功能。陳家擁有學校、藏書樓、接待館、醫院、祠堂、田莊、園林,有自備生產、生活用品的各種設施,是中國古代傳統的自給自足的自成體系的田園社會的典型。

義門陳氏聚族而居,過于集中,震動朝野,于是宋仁宗命人奉旨臨門,協助分家,按十二行派,分為大小291莊,分遷于16個省、市的125個縣、市中,義門陳氏撒向神州大地,于是有“天下陳氏出江州”之說。中國近、現代史上一些著名的陳姓人物,如陳獨秀、陳立夫、陳果夫、陳云、陳毅、陳誠、陳庚等,均是江州義門陳氏分析到各地支派的子孫。



——中原陳氏入閩遷臺,陳姓子孫遍布世界

唐代中原陳氏入閩,影響相當深遠。唐高宗時,閩南少數民族發生動亂,高宗派河南固始人陳政為嶺南行軍總管,率兵前往討伐。后陳政于死于軍中,由他的兒子少年英雄陳元光代替領兵。經過9年苦戰,終于平息戰亂。為了開發閩南這片沃土,陳氏奏請朝廷設立漳州郡,陳氏祖孫四代一直擔任漳州地區的行政長官,歷時一個世紀之久,使這塊荒涼偏僻的邊徼之地出現了欣欣向榮的景象。陳元光的子孫稱“開漳圣王派”,成為閩、粵、臺及南洋諸島陳姓最主要的一支。

中原陳氏入閩的另一支為“太傅派”。唐朝中期,陳邕官至太子太傅,玄宗時率家由京兆萬年(今陜西長安)遷至福建同安嘉禾,又徒漳州南廂山。這一支的后代歷朝為官,子孫興旺,在閩南發展成為望族,因為先祖陳邕任太子太傅,所以稱“太傅派”陳氏。

陳氏入臺,始于明末。福建同安人陳永華,明末隨鄭成功入臺灣,被尊為陳氏入臺始祖。自清初至新中國建立的300多年間,陳氏遷臺人數很多,陳姓成為臺灣人口最多的首姓大族,與林姓共有“陳林半天下”之譽。



——陳完奔齊改姓為田,陳姓分化播遷

每一個姓氏的起源、發展、分化和演變都有極其復雜的歷史原因,大到朝代更迭、屬國覆滅、部族興衰,具體到移民戍邊、家庭凌替、個人亡命,都會對姓氏的演變產生影響。

田姓的始祖是春秋時的陳國公子完,陳完又稱田完,謚號敬仲,其事在《左傳》中有多處記載,司馬遷《史記》有《田敬仲完世家》。

陳完是陳厲公之子,他出生時,正好周朝太史經過陳國,厲公請太史為兒子卜卦,周太史解卦說,這個孩子將會是國家的重臣,可能替代陳國而立國,掌握國家政權。但可能不在陳國而在別的國家;不在他本人而在他的子孫。如果是在別的國家,很可能是姜姓齊國。陳國衰亡后,這個孩子的后代可能昌盛起來。后來,周太史的預言真的應驗了。

春秋中期,陳國發生了兩次爭奪王位的斗爭。陳完避難逃到齊國,改姓為田。當時正是齊桓公十四年。因為田完是陳國貴族,齊桓公想讓他做貴卿,田完推遲說:“我本是一個逃難的人,您能收留我,我就十分感激了,不敢再當高位。”于是齊桓公任他為工正。齊大夫懿仲想把女兒嫁給陳完,也先算了一卦,占得的卦兆說:鳳凰齊飛,和鳴鏘鏘。媯氏的后代,將育于姜。五代之后,將會昌盛起來。八代之后,將無人能比他更強大。

田完的后代田氏家族在齊國逐漸發展,至其六代孫田常之后,田氏世代為相,壟斷齊國政權,齊公猶如傀儡。八代孫田和廢除齊康公而自立為齊太公,并受到周王朝和諸侯列國的承認。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田代齊姜”。田和為田太公,是陳完的十代孫。田姓齊國,比故國陳國要強大得多,成為戰國七雄之一。

春秋末年,陳國亡后,陳姓主脈不顯,而在齊國由陳改姓為田的這一支則秉續虞舜一脈,成為正宗。《左傳?昭公八年》上說:陳姓本是顓頊之族,東夷之人,舜帝后裔。舜帝的功德,到商代傳于虞遂,虞遂承繼舜帝香火。周代時胡公媯滿不淫,周王封國賜姓,為陳姓,讓媯滿奉祀虞帝,以媯滿為舜帝正宗。凡有盛德的古先圣王,必定享有百世之祀。陳國之后,舜帝一脈的正朔傳到了齊國,舜帝香火不絕。

田齊歷時180多年,傳八君。公元前221年,齊王田建時,齊國為秦所滅。齊王田建亡國后,子孫紛紛改姓避難,舜帝一系又經歷了一次大分化。



——“媯汭五姓”同根同祖,舜帝后裔一源百流

在中華姓氏中,媯、陳、田、姚、胡五姓同根同源,其血緣先祖同為舜帝。因舜帝居媯水,所以史稱媯、陳、田、姚、胡為“媯汭五姓”。“媯汭”,古水名,又作“溈汭”,在今山西永濟南,源出歷山,西流入黃河。

舜帝一系主支姓氏歷經多次變遷,夏代和商代商均、虞遂為正朔,姓虞;西周和春秋時媯滿正朔,姓陳;戰國時承繼舜帝香火的是陳完一支,姓田;此后舜帝一系又不斷地分化出許多姓氏。《漢書?王莽傳》載王莽在談及自己的族系時說:“虞氏之先受姓曰姚,其在陶唐曰媯,在周曰陳,在齊曰田,在濟南曰王。姚、媯、陳、田、王氏,凡五者皆黃帝苗裔。”概述了舜帝一族姓氏變遷的歷程。

舜帝后裔歷經數千年繁衍播遷,蔚為望族,并從中派生出許多中華大姓。據估計,舜裔人口在全世界約有1.5億,其中陳姓繁衍得最旺盛,約占一半。現海外成立有“世界舜裔宗親聯誼會”,參加這個組織的有陳、姚、虞、胡、田、袁、孫、車、陸、王等10姓。

姚:姚是舜帝的本姓,《唐書?宰相世系》上說,舜后胡公媯滿封陳,至敬仲仕齊,又為田氏。王莽封田豐為代眭侯,后豐子田恢為避王莽之亂,過江徙居吳郡,改為媯姓。其五代孫媯敷,又改為姚氏。

胡:胡姓系出陳胡公媯滿,以胡公的謚號為氏。胡姓發源于陳地,子孫向各地播遷。三國時,魏陽陵亭侯胡質居于山西安定,胡氏為安定望族。另一支在河南新蔡繁衍,也成為望族,中原胡姓多與新蔡有關。南朝時,安定胡氏南遷,在江西、湖南、安徽諸省發展壯大,歷史上的聞姓望族安徽“績溪胡氏”就是出自這一脈。

王:王姓來源較為復雜,主要有四支,出自舜裔的為北海王、陳留王。《姓氏考略》載:“北海、陳留之王,皆舜后,其先齊諸田為秦所滅,齊人號為王家,考為齊王田建之子田升、田桓改田姓為王姓。”王莽出于此脈。

孫:孫姓中主要的一支出于陳田一系。陳完四世孫田無宇的兒子田書,是齊國大夫,伐莒有功,齊景公賜姓孫氏,食采樂安,孫書是“樂安孫氏”之祖。樂安孫氏頗有軍事才干,孫書子孫因亂奔吳,其后孫武、孫臏都是著名的軍事家。孫書傳到23代孫權,在江南立國,成為三國鼎立中的吳國。

袁:陳胡公媯滿11代孫名諸,字伯爰(或記為伯轅),其孫濤涂,春秋時是陳國大夫。濤涂以祖父之字為姓,為爰姓。由于當時“爰”字和“袁”、“轅”、“榬”、“溒”、“援”等字音同,所以后來的子孫就分別以這6個字為姓,共尊濤涂為始祖。秦末,濤涂7世孫轅告避難于河洛間,轅告的小兒子轅政將“轅”去“車”,以“袁”為姓。袁氏世居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在這里發展成大族。陽夏屬陳地,所以袁姓以陳郡為地望,此后徙往各地的袁姓多為陳郡袁氏分支。袁氏盛于東漢,自東漢袁安起,累世官宦,四世五公,東漢末袁紹、袁術各據一方,稱雄一時。



李:起源于陳地的中華第一大姓

——撲朔迷離的得姓傳說

李姓是當今中華第一大姓,也是世界頭號大姓。李姓起源于河南鹿邑。鹿邑古稱苦縣,自古以來都屬于陳地轄區,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道家學派的創始人老子(李耳)的生地。

關于李姓的起源和得姓始祖,唐朝李延壽的《北史?序傳》和北宋歐陽修、宋祁的《新唐書》中講了一個十分傳奇的故事:李姓源于嬴姓,是五帝之一顓頊高陽氏的后裔,是皋陶的后代。皋陶在帝堯時任大理(司法長官),他的子孫世襲大理之職,以官職為氏,姓理。商朝末年,理氏后代有一個叫理徵的,因直諫觸怒紂王被殺。理徵的妻子契和氏是陳國人,契和氏帶著兒子理利貞逃回陳國,走到伊侯墟時,母子饑餓不堪,靠采食木子(樹木果實)得以保全性命。為感激木子,躲避紂王追緝,利貞隱去原姓,因為“理”與“李”同音,改理氏為李氏,李利貞為李姓得姓始祖。李利貞母子回到陳國,在離陳不遠的苦縣定居。李利貞也是娶陳國契和氏之女為妻,生子昌祖,昌祖在陳國任大夫。李昌祖生彤德,彤德曾孫碩宗,被周康王賜采邑于苦縣。李碩宗的五世孫李乾,在西周任御史大夫,娶益壽氏女嬰敷,生李耳。《史記》載:“老子者,楚苦縣厲鄉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有的古籍說老子李耳是李利貞的第11代孫,而有的姓氏書說李利貞是老子的六世祖。

還有一種說法更有神話色彩,《史記?正義》引《玄妙內篇》說:“李母懷胎八十一載,逍遙李樹下,乃割左腋而生。”《史記?索隱》說老子“生而指李樹,因以為姓。”今天鹿邑仍有民間傳說,李母懷胎八十一年,在李樹下分娩,李耳誕生時已是白發蒼蒼的老人,李母呼道:“我的老兒子”,因而名之“老子”,老子一誕生就用手指著李樹,自認李姓。

以上關于李姓起源的故事過于生動而富于傳奇色彩,難免引起后人的疑義。史家認為這些傳說起于唐代,有為李唐宗室抬高門第,強為攀附,主觀臆測的成份,可信度不高。再者,老子之前的人物,如理徵、李利貞不見于先秦古籍,是否確有其人值得懷疑。

那么,李姓的真實淵源是什么呢?

其實,李姓起源并不復雜,不過與“李樹”無關,也與“食木子”的傳說無關。李氏出于理姓,先祖為大理之官,后代“以官為氏”,為理氏。春秋前作理氏,或里氏,因李、理同音相通,戰國時作李姓。早在隋唐之前,東漢王符的《潛夫論?志氏姓》和應劭的《風俗通義?姓氏篇》中,就考證了李氏和理氏同音相通,但只字未提食木子而改李氏的事,可見東漢的時候還沒有那些神化的傳說。

李姓起源在春秋時期,戰國時已很普遍。春秋時有里氏,見于記載的有里克、里革、里析等人。里克是晉獻公的重臣,里革是魯國太史,里析是鄭國大夫。戰國時的李氏人物有李耳、李離、李悝、李冰、李牧、李斯等,蹤跡遍及列國。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李離、李悝、李斯都曾是執法大臣,與“李(理)”氏的含義相同。李離在晉文公時任大理。李悝戰國初年在魏國主持變法,李悝開戰國變法運動之先河,他所制定的《法經》集前代法律之大成,對后世法律有重要影響。李斯則在秦國曾任廷尉,掌管秦法,“明法度,定律令”,是秦代法制政治的主要策劃者。這些早期李姓人物的司法理論和實踐,繼承了李(理)氏家族的歷史傳統。



——李姓遠祖皋陶與嬴姓的分支

東漢以來的姓氏著作大都將李(理)氏的淵源上溯至皋陶,把皋陶視為李氏的遠祖。那么皋陶是怎樣的一個歷史人物呢?

皋陶在上古史籍中也寫作咎繇,是古史傳說中的人物。他和許多傳說時代的人物一樣,既是一個真實的部族首領,也代表了一個部族名號。皋陶生活在堯、舜、禹時代。《尚書》中有一篇《皋陶謨》,記述了皋陶與舜、禹議政的許多言論。據《史記?夏本紀》記載,皋陶還差一點成為繼舜禹之后的帝王,禹帝曾有意禪位于皋陶,但因皋陶去世而作罷。這些傳說,反映了皋陶在夏代之前聲名顯赫的地位和影響。

帝舜時,皋陶的官職是“大理”。相傳“皋陶作刑”,他是中國刑法的創立者。傳說皋陶專門訓養了一頭名叫觸的獨角奇獸,這奇獸有一種特異功能,那就是能辨善惡真偽。它一遇見有罪的人,就會用尖利的獨角去沖撞;一發現誰在說假話,就會怒氣沖沖,令人生畏。皋陶就是用這樣的奇獸斷案。神話畢竟是神話,可這個神話故事卻把人們帶到遙遠的上古時代,仿佛看到皋陶正直而果斷的形象。

皋陶本姓偃,他的兒子伯益被舜帝賜姓為嬴。嬴姓分支很多,其中趙、徐、黃、江、秦等都是當今中華大姓。

趙氏形成于西周,祖先是伯益,始祖是造父。造父是西周時著名的駕馭馬車的能手,周穆王把趙城賜給他,自此以后,造父族就以趙為氏。周幽王時,造父的裔孫趙叔帶離周仕晉,從此趙氏子孫世代為晉大夫。到戰國初年,趙氏聯合魏氏、韓氏三家分晉,建立趙國。趙國為秦國所滅,王室貴族和平民百姓紛紛以國名為姓,稱趙氏。

黃氏大約于商末周初在今河南潢川建立黃國。春秋時期,楚國稱霸,只有黃國和隨國敢于抗衡。公元前648年,黃被楚滅。亡國后的黃國子孫,以國名為氏,就是黃氏。

徐氏是伯益之子若木的后裔。伯益因輔佐大禹治水有功,帝舜除了正式賜他為嬴姓以外,還把本族的女子姚氏嫁給他,姚女后來生了兩個兒子,其中小兒子叫若木。因為他的父親有功,所以封他于徐,建立徐國。春秋時期,徐國被吳國所滅,徐國的后裔就稱為徐氏。

秦氏出自嬴姓,伯益的后人有個叫大駱的,他的庶子非子被周孝王封在隴西秦亭為附庸國,讓他恢復嬴姓,稱為秦嬴。秦國后來成為戰國七雄之首,并進一步統一了全國。秦滅后,王族子孫以國為氏,稱為秦氏。

江氏出自嬴姓。伯益傳至十幾代,至西周時,伯益的后裔受封于江,春秋時被楚國所滅,子孫就以國名為氏而姓江。江國在今河南正陽縣一帶。

此外,出自嬴姓的還有馬氏。馬氏形成于戰國后期,出自趙氏,始祖是趙奢。趙奢是戰國時趙國人,為趙國將軍,因功被封為馬服君。趙奢的子孫因以為氏,即馬服氏,后又省“服”為馬氏。



——偉大的始祖老子李耳

說到李姓,當然不可不說李氏的這位偉大的先祖——老子李耳。老子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當之無愧的中國哲學之父。天下李姓子孫共認老子李耳是他們的一世先祖,而鹿邑是則李姓的千年祖地。

最早為老子作傳的,是太史公司馬遷。《史記》中有老子傳四百多字,開頭的第一句話說:“老子者,楚苦縣厲鄉曲仁里人也。”厲鄉曲仁里,即今鹿邑縣太清宮鎮。太清宮老子故里的老子祠建于何時已不可考知。東漢時,由于道教的興起,老子祠香火就已經很盛,東漢桓帝延熹八年(165年),對老子進行了擴建,擴建后的老子廟宇分前后兩宮,前宮祭祀老子,后宮供奉李母。

老子被奉為李姓始祖自唐時始。三國魏晉時中原實行九品中正制,形成了士族制度,任用官吏特別重門第家世,高門大姓享有特殊的榮譽。北魏時確定范陽盧氏、崔氏、滎陽鄭氏、太原王氏漢族四姓為最高門。唐高祖李淵源于隴西,入主中原后,自己李姓的門第不高,為了提高自己的門第,采取的最簡便的辦法就是與漢族李姓最著名的歷史人物攀親,于是他找上了老子李耳。李淵登基的第三年,就封李耳為始祖,在李耳生地鹿邑按照帝王居住的規格建筑宮闕殿宇,并以老子的生日(2月25日)為降圣節。唐高宗李治、唐玄宗李隆基都曾親自到鹿邑拜謁先祖李耳。唐玄宗還親注《道德經》頒布天下,并刻石于太清宮,名為《唐開元神武皇帝〈道德經〉注碑》,此碑今存太清宮。除這兩位李唐皇帝外,到鹿邑祭老子的還有武則天和宋代的真宗趙恒。

李姓在陳地鹿邑起源,在這里生息繁衍,發展壯大,逐漸成為中國望族,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上發揮巨大的作用。



——李唐王朝的建立與隴西李氏的興盛

舊時李姓家族祠堂前,常掛這樣兩幅對聯:一是“隴西世族,柱下名家。”二是“經傳道德,名重謫仙。”兩幅對聯除了頌及李姓始祖老子之外,上一聯提到了涌現出飛將軍李廣和建立盛唐的隴西李氏,下一聯提到了也是出自隴西李氏的詩仙李白。李氏家族代有名人,創造了輝煌的歷史。

《史記?老子傳》把老子寫得“神龍不見首尾”,但對老子后代家世的記載卻十分詳盡:老子之子名宗,宗為魏將。宗子注,注子宮,宮玄孫假,李假漢文帝時做官。而李假之子李解為膠西王卬太傅,于是居住在齊地。這說明西漢時李姓已有一支遷往山東。又據《新唐書?宗室世系》和《宰相世系》記載,李耳的8世孫李曇時,戰國時遷居趙國和秦國,這一派后來分為兩支。一支為長子李崇,任隴西太守、南鄭公,居隴西,后來成為隴西李氏的始祖。一支為四子李璣,居趙郡,成為趙郡李氏的始祖。這兩支人丁興旺,都成為名門望族。趙郡李氏后來涌現了趙國大將李牧、秦末將軍李左車、唐代大臣李吉甫、李德裕和文學家李陽冰。隴西李氏從李崇起居住在今甘肅隴西,世代為官,其孫李信任秦大將軍,封隴西侯,李信的后人“飛將軍”李廣和他的兒子李椒、李敢,孫子李陵都是西漢將軍。到了十六國時,李廣的16世孫李暠建立了西涼國。李暠的16世孫就是唐高祖李淵。

公元618年,李淵建立了唐朝。唐朝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李姓作為“國姓”,是最尊貴的姓氏,在唐朝蓬勃發展,所以唐朝也是李姓發展史上的黃金時期。

唐朝李氏貴為“國姓”,李姓人口的增殖呈現出前所未有的興旺景象。李姓人口急劇擴張的主要原因有兩個:第一個原因是李唐宗室子孫蕃盛。李唐宗室特殊的政治地位,為他們創造了發展繁衍的優越條件。唐朝有19位皇帝,皇帝妻妾成群,兒子自然也眾多。這些皇子們被分封到各地,都成了當地的貴姓大家。此外,李氏宰相數十人,各成一支,子孫繁衍,又為李姓擴充了許多人口。李姓人口擴充的第二個原因是賜姓。李唐皇帝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往往以褒賞、恩惠、籠絡的手段,賜給外姓人以“國姓”,使他們更忠于李唐王朝,這也為李姓增添了許多新的成員。由于“國姓”至高無上的地位,對被賜姓者來說,也是一種無尚的榮耀。據史書記載,唐朝被賜李姓的有漢族徐、邴、安、杜、胡、弘、郭、麻、張、董、羅諸姓,也有少數民族的鮮于、阿布、阿跌、舍利、朱邪氏等等。

李氏經唐代大發展后,子孫開始向全國播遷。唐代大詩人李白曾以李姓人多族望而作詩曰:“我李百萬葉,柯條遍中州”。可見唐代時期,李姓的分布已經很廣了。宋朝時期,李姓大約有560萬人,約占全國人口的7.2%,排在王姓之后,為宋朝第二大姓。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河北、四川、河南、山東,這四省這四省李姓大約占全國李姓總人口的44%;明朝時期,李姓大約有510萬人,約占全國人口的5.5%,僅排王、張之后,為明朝第三大姓,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山西、山東三省。當代李姓的人口已達9 500余萬,為全國第一位大姓,大約占全國人口的7.9%,在全國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河南、四川、山東三省。時到當今,李姓遍布于中華民族的每一片土地,乃至全世界的每一個角落。



陳地除是李、陳、胡、田、孫、姚、袁等大姓的族源之地外,還是陽夏(今太康)謝氏、陳郡袁氏、陽夏何氏、長平(今西華)殷氏、南頓(今項城西南)應氏、宛丘符氏的族望之地。如果把這些姓氏人口加起來,數字將是十分驚人。從陳楚地區走出來的姓氏和家族,作為中華民族的血脈的主要源頭,匯入中華民族的浩翰大河,為民族文化的形成和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中華民族血濃于水,炎黃子孫根脈相連。陳地豐厚的姓氏文化資源吸引著眾多海內外華人來陳尋根祭祖,認祖歸宗。





時間挾帶著歷史,如這條滔滔不盡的潁水河,滾滾東流。當我們尋根溯源,面對著陳地先民留下的深不可測的文化遺產,不能不感喟于淮陽這塊古老土地的神奇與豐厚,感喟于她貢獻給我們偉大民族的不息的血脈、永享的福蔭和無比強大的生命力量!

姓氏溯源是一次尋根之旅,是對我們民族的精神文化尋根探源的過程。尋根的旅途總會有結束的時候,但是,我們內心對精神之根的尋找卻永遠不會停息!





作者:王劍 河南省周口師范學院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厚重淮陽》探尋姓氏之源(下)
百家姓——陳姓起源和來歷
李姓家族的歷史和名人只要是李姓的都行
以陳姓為例看中國人的血脈相連
“媯汭五姓”及其分脈
大舜后裔、媯汭五姓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板桥市| 资溪县| 荥经县| 博客| 韶关市| 长兴县| 贡山| 神农架林区| 子洲县| 连江县| 洛浦县| 淮滨县| 泽库县| 大连市| 鄢陵县| 阿拉尔市| 都安| 闻喜县| 乐安县| 开封县| 木里| 和顺县| 桐城市| 横山县| 日喀则市| 冀州市| 拜泉县| 大田县| 延吉市| 宝丰县| 永福县| 安仁县| 原阳县| 余干县| 睢宁县| 西丰县| 东光县| 大宁县| 融水| 宁远县| 金山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