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版“中國居民膳食指南”于2016年5月13日由國家衛生計劃生育委員會發布。最新發布的2016版膳食指南對比前一版(2007版)到底有哪些不同?這10年間,我國居民食物消費、膳食營養結構,以及營養與健康問題又有怎樣的變化呢?
下面,就由中國營養學會常務副理事長翟鳳英教授,為大家深度解讀。
蛋黃蛋白一起吃,
膽固醇也有用!
2007版——建議成人每天食用蛋類25~50克。
2016版——建議成人每天食用蛋類40~50克(相當于一只雞蛋),吃雞蛋不棄蛋黃。
因為擔心蛋黃膽固醇高,吃雞蛋不吃蛋黃,這是很多人的誤區。事實上,蛋黃的營養價值遠遠高于雞蛋白,含有豐富的維生素A、D、B2,鋅,卵磷脂等。
新的研究認為蛋黃(包括其它食物中)的膽固醇對健康人血膽固醇的影響有限,每天吃一個雞蛋黃并不會引起身體膽固醇升高。
不用一談膽固醇就“色變”,膽固醇也是必不可少的營養物質,身體細胞的合成需要它,多種激素、膽汁的合成,維持神經系統的健康也少不了它。
只是對于動物肥肉、動物肝臟這些含膽固醇高同時含飽和脂肪酸高的食物,每兩周適當吃1~2次就好。
天天輪換吃肉更靈活
2007版本——每天推薦吃魚蝦類 75~100克,畜禽肉類 50~75 克,蛋類 25~50克。
2016版本——每周吃魚 280~525克,畜禽肉 280~525克,蛋類 280~350克,平均每天攝入總量120~200克。
很多人不容易一天內將畜、禽、魚類和水產品全都吃到,改為每周攝入量進行推薦,自由組合更為靈活,如果今天吃的是禽肉,可以明天換成吃水產品等。
根據13版中國居民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入量表,蛋白質和能量推薦攝量都已經降低,成年人蛋白質的推薦量降低10克,能量推薦量降低200千卡,因此相應地也建議在飲食中適當減少動物食物的攝入。
薯類經常吃,
每天來一個!
2007版——推薦多吃薯類,未限定攝入量。
2016版——首次明確推薦薯類每天攝入量為50~100克。
中國人現在的主食越來越精細,長期單一食用精米、精面這類食物不僅容易能量攝入過量、升高血糖,還極有可能會導致膳食纖維和維生素缺乏。膳食指南強調食物多樣,在每天的飲食中加些粗糧和薯類能大大改善這一問題。
同時2016版膳食指南還特別提出:平均每天至少攝入 12 種食物,每周至少 25 種食物。量化了到底什么是“食物多樣”,讓我們在選擇多種食物時有了目標。
1、煮飯時,加一個番薯或土豆和其他雜糧(如小米、糙米)一起做成雜糧飯,簡單又營養。
2、每天早上蒸煮一個番薯或芋頭,搭配雞蛋、牛奶、饅頭當早餐。
一天八杯水剛好,
喝湯喝粥不算數。
2007版——水推薦攝入量每日1200毫升
2016版——推薦足量飲水,成年人每天喝水7~8杯(1500~1700毫升)
每天1500~1700毫升指的是純喝水的量,不包括飲食中水的攝入(如喝湯、喝粥)。身體水分充足更利于身體的新陳代謝、預防便秘,改善營養物質的消化吸收。
但也并非喝越多越好。大量喝水容易加重腎臟的代謝負擔,每次喝水以一杯(200毫升)為宜。
日常身體活動,
不同于主動身體活動
2007版——每天身體活動6000步
2016版——首次強調主動運動,主動身體活動最好每天6000步。
很多人以為每天上下班走路或者上下樓梯就是運動,實際上這只是日常的身體活動,大多數人每天的身體活動只有1000~2000步,每天在家里晃動走幾步路這種不經意間的身體活動不能蒙混算數了。
必須是我們主動進行的身體活動要達到6000 步以上(或者每周至少5天進行中等強度運動,累計150分鐘以上),如慢跑、快走、跳舞、游泳等。減少久坐時間,每小時起來動一動。
每餐食物搭配看餐盤
膳食寶塔是綜合指導每天推薦的五類食物種類和攝入量,餐盤是特別指一餐膳食的食物組成和比例,能更形象直觀地知道每一餐食物的合理組合與搭配。
采用膳食算盤,以色彩區別食物類別,更加直觀好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