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有糖尿病的李先生在服用某種中藥偏方1個月后,出現身體多處發黃、乏力等癥狀,他趕緊到醫院治療。經檢查,醫生發現他的黃疸指數和轉氨酶指數均偏高,最終確診為藥物性瘀膽型肝炎,經保肝、退黃、降酶、活血化瘀治療,李先生最終恢復了健康。
河南中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脾胃肝膽科主任醫師、河南省省管優秀專家趙文霞說,這位患者是由于長期服用中藥不當而引起的藥物性肝損傷。臨床中有一些患有皮膚病、代謝疾病、骨關節病等慢性疾病以及患有不孕癥的病人,因長期服用或濫用中藥從而導致肝臟損傷,這也非常容易被患者所忽視。甚至部分患者因為出現了肝損傷需住院治療時,還不解地問醫生“我吃的可都是中藥???中藥不是沒有副作用嗎?”
趙主任說,俗話說“是藥三分毒”,用藥一定要注意其副作用,切不可隨意亂用。大部分藥物是由肝臟代謝的,一些藥物存在肝毒性,多種藥物同時使用會加重肝臟的負擔。在治療皮膚病方面的中藥如蒼耳子,雖然有祛濕解毒、散風止痛的作用,但是如果長期服用,輕者會出現頭暈、食欲減退、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等癥狀,嚴重者可出現煩躁不安、血壓升高、黃疸、肝功能損害等。另外,對于治療代謝類疾病(如糖尿?。┑纳诪?、天花粉、川楝子,治療骨關節病的雷公藤、山海棠等,如果長期服用,均會出現不同程度的肝損傷。再者,臨床中還有一部分患者是由于到一些不正規的診所或聽信一點偏方濫用中藥,也可引發肝損傷的出現。
因此,患有上述慢性疾病的患者一定要到正規的中醫醫院進行治療,如需要長期服用中藥,最好在服用15天后做一次肝功能檢查,如果沒有肝損傷的出現,可1個月定期檢查一次。如果患者出現黃疸、惡心、嘔吐、乏力、皮膚瘙癢、尿黃等癥狀時,應及時到消化科進行檢查治療,切不可延誤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