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 明末清初金陵繪畫特展》、《清代帖學書法專題展》、《 傅抱石古人詩意畫專題展》三個展覽同時在 南京博物院藝術展開幕。其中的《明末清初金陵繪畫特展》,展出了多幅將近20年沒有公開展出的真跡畫作。南京博物院藝術研究所所長萬新華表示, 明末清初金陵繪畫,極富南京本土特色,但這些畫經常外借展出,此次在 南博自己家里集中展出,是多年來的第一次。南京城曾云集大批各地畫家萬新華介紹,明末清初,南京城云集了本地和來自各地的畫家群體, 董其昌、吳彬、 龔賢、 樊圻、高岑、鄒喆、吳宏、 葉欣、胡慥、 謝蓀、 髡殘、 石濤……這些著名畫家先后來寧,或造訪、或游歷、或定居,或客留,可謂盛況空前。這些畫家才華橫溢,他們或流連于南京的山川草木間,或沉醉在故國情思中,舞文弄墨,賦詩作畫,課徒授業,雖藝術風格不盡一致,卻呈現出復雜的藝術追求。他們相互學習、切磋和激勵,共同發展,也使當時的金陵繪畫呈現出多元化的生動面目。《明末清初金陵繪畫特展》遴選了 南京博物院所藏繪畫近70件套,立體呈現明末清初豐富多樣的繪畫生態。南京不止有“金陵八家”按照順序,萬新華為記者介紹這70幅“金陵繪畫”。畫展的第一單元,展示以董其昌為代表的 文人畫家,命名為“金陵前賢”,展品中有一幅董其昌的長卷《秋景山水圖》,此圖已有接近20年沒有公開展出,因此備受關注。萬新華說, 董其昌深深影響了整個清代的 文人畫壇。他的特點就是重筆墨。第二部分,是南京人較為熟悉的、以 龔賢為代表的“金陵八家”,萬新華介紹:“他們的風格相對統一,比較像兩宋院體,筆墨細膩精致。”《 明末清初金陵繪畫特展》還重點展現明末清初金陵畫壇的多樣性,因此第三部分就取名為“金陵別樣”,“當時南京的畫家,不是只有‘金陵八家’,比如在這一部分展示的石濤畫作,就自有一種浪漫主義的感傷情懷。”而到了第四部分“金陵余緒”,就是 明末清初金陵繪畫繁華落幕之時,萬新華表示:“這一部分表現了金陵畫壇在那個特定時期從繁榮到衰敗的整個過程,這與政治環境息息相關。”300年前的南京是這個樣子金陵畫家筆下,當然少不了金陵美景。現在的觀眾可以通過這些珍貴的畫作,去領略南京300年前的風貌。萬新華說,以“金陵八家”的畫作為例,他們常常以南京的某些實景為基礎,再進行詩化處理。在展廳內,記者看到了郭存仁的《金陵八景圖》,白鷺晴波、烏衣夕照、秦淮樵歌……帶著觀眾來了一次穿越之旅。展覽中石濤的《 清涼臺圖》也極為引人關注,此圖描繪了古韻悠悠的金陵清涼勝境,石濤采取善用的“截取法”,以較近視距表現 清涼臺畔的幽秀景色,遠處大江浩瀚無垠,賦予了人們更多的畫外遐想。萬新華說:“石濤是明朝皇族后裔,對于明朝的滅亡,石濤心底的傷感之情比別人更甚,從這幅畫中就可以解讀出 石濤這樣的心境。”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