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主創團·李早早
家人隨即報警,監控顯示孩子最后出現時間在城區南門橋。隨后,消防員在河打里撈了半個多小時未找到孩子,本以為沒找到就是最好的消息。什么時候開始,孩子不再與父母溝通,而是選擇結束生命來終結話題?而這位父母又該是說了什么樣的狠話,才會讓孩子寧愿去死?然而,壓死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往往正是這些小事——2019年4月,上海17歲男孩因被媽媽批評,選擇了跳橋自殺;今年3月,河北五年級孩子因上網課不認真被家長訓斥,從樓上跳下;今年9月,武漢男生被媽媽扇巴掌,從教學樓跳樓自殺;對于孩子,我們要到底要怎樣和孩子溝通,才能更好的解決問題?跟青春期孩子溝通究竟有多難?《超級育兒師》里就有一個典型的案例。本該是上學的年紀,但卻每天沉迷于網絡游戲中,甚至不吃不喝。面對孩子不聽話,媽媽苦口婆心講道理: “聽媽媽說兩句話,可以嗎?”得不到孩子的回應,這位媽媽直接扯掉了網線,批評道:“你都不講理,既然叫我媽媽,你可以這樣子嗎?”眼見著媽媽喋喋不休的教育,紀睿從房間走到客廳,又從客廳走到陽臺。被激怒的紀睿,徹底失去了溝通的欲望,用力地關上了門,跑進了洗手間。媽媽無處不在的道理,讓他越來越反感,甚至表示媽媽就像噩夢一般存在。教育家盧梭認為:世上最沒用的三種教育方式,就是:講道理,發脾氣,刻意感動。在孩子看來,父母不斷重復的道理,說多了也就成了指責和批評。很多父母講道理的出發點,是為了孩子好,希望孩子能夠聽話。知乎上有個這樣的提問:父母什么時候會讓你感到厭煩?個人認為嘮叨是一種語言暴力。熬夜,吃飯不規律對身體不好,這些道理我們都懂。
但大部分人,尤其是長輩,嘮叨的時候一定是埋怨的語氣。很多話講一遍就夠了,雖然我們也知道父母是為了自己好,但說的次數多了,心里就覺得煩。李玫瑾教授就曾說過:針對孩子的任性行為不要說教,同樣,針對孩子的犯錯行為也不要說教,因為說教對孩子來說是噪音。心理學上有個名詞叫“超限效應”,指刺激過多、過強或作用時間過久,從而引起心理極不耐煩或逆反的心理現象。父母的嘮叨,剛開始孩子會聽,但說多了就容易變成了無用的指令。時間久了,孩子還會產生不良情緒。道理講得越多,他們就越排斥反感。“大人經常以為,和我們說很多話,就是溝通了,其實,他們都是自己講,自己爽。而我們都是經常假裝在聽,然后耳朵一邊進,一邊出……大人說那么多話,為什么不明白,多了就很難消化的道理呢?”教育孩子,要有松有弛。一味給孩子講道理,只會把孩子越推越遠。我不知道他要多久才會懂事,也許等他懂事了,他就成為別人的丈夫或者別人的女婿,我并沒有享受到他的耐心和寬容。在很多父母看來,和孩子講道理是解決問題的最好辦法。
然而,在孩子心里,父母的理解、接納比講道理更重要。孩子課上大吵大鬧,他沒有發脾氣,只是停下來,等待孩子安靜了再上課。盧安克很少用語言跟孩子講道理,在他眼里,再多道理也比不上讓孩子親身體會。他很理解孩子,把孩子當真心朋友,盡情地帶著孩子們做游戲,陪孩子們瘋玩,帶孩子去體驗生活的點滴。這樣不說、不管的教育方式,讓他和孩子建立了親密無間的關系,以至于很多學生喊他“老爸”。學生們說:“他和所有的大人都不一樣,他是唯一的,是我們心目中的親人。”正如盧安克說言:“語言是沒有用的,說過了就會忘記,重要的是行動,是去經歷,哪怕他當時不能夠理解。”多年后,曾有記者采訪過他的學生:“盧老師有沒有對你們的學習產生影響?”孩子都是從自己出發看世界,父母閉嘴,孩子才能表達、思考問題。面對孩子的不聽話,盧安克選擇了理解、不管教,給足孩子信任和自由,讓孩子自己去體驗、去成長。美國著名心理學家丹尼爾·西格爾在《全腦教養法》給出了答案:人的大腦分上下兩層,上層是理智層,幫助我們控制行為;下層是情緒層,幫助掌控一些本能行為以及情緒釋放等。與其和孩子講太多的道理,不如讓孩子親自去體驗,在體驗中學會共情,在體驗中學會該怎么做。孩子只有親身體會、理解了,才能內化成自己認可的道理。在所有孩子的衣服里面塞一個圓形球,并告訴孩子們:不管是吃飯喝水,還是上廁所睡覺,都不能取下來。通過圓形球的負重,讓孩子體會到媽媽十月懷胎生下自己的艱辛,并學會感恩。孩子們接到這個任務后,都極其小心的呵護這個氣球,才感受到原來懷孕這么辛苦,表示回家要抱抱媽媽,幫媽媽做做家務,跟媽媽說辛苦了。有位學者說:“一萬個空洞的說教,還不如一個實際行動。”作為父母,不妨多給孩子一些耐心,讓孩子自己去親歷去感受,在此過程中學會思考與辨別,孩子才會更聽話、更優秀。一等父母用行為管孩子,二等父母用嘴管孩子,三等父母用拳頭管孩子。孩子不聽我們的,但他模仿我們。
教育的方法有千萬種,而言傳身教才是最有效最便捷的途徑。在成都,一名9歲男孩無意間翻到媽媽的研究生英語筆記,驚訝到媽媽原來也是要學習的。便向媽媽借閱筆記,認真閱讀,并表示自己也要考大學做準備。結果看著看著,孩子開始抽泣,并更哽咽著說道:“對不起,媽媽,我沒有好好學習。”更令人興奮的是,據這位媽媽表示,從那天起,這位孩子更愛學習了,第二天很積極就把作業做了,還自己練習了鋼琴。“爸爸媽媽在教育孩子的時候,閉上你的嘴,抬起你的腿,走你的人生路,演示給孩子看,一了百了,效果非常好。”想讓孩子多多運動、多交友,那你自己得經常帶著孩子出去玩;想要孩子有共情心,懂得關心他人照顧他人,那你就多關心愛人,讓孩子看在眼里。前幾天,江蘇的顧爸爸帶著3歲兒子在小區池塘邊玩耍,結果兒子不小心打碎了玻璃瓶,玻璃片全掉進池塘里。
雖然知道會有清潔員來打掃,但顧爸爸還是立刻光腳去水池撿玻璃,因為怕別的小孩子誤入水池因此受傷。孩子犯錯,這位爸爸沒有批評教育,而是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告訴孩子:做錯任何事都是需要承擔責任的。新聞一出,網友紛紛點贊:這樣的榜樣教育,孩子未來可期。教育孩子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想要孩子變得優秀,父母的以身作則、樹立榜樣,則是最好的方式。父母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最終都會映射到孩子身上。孩子的能量、積極、智慧,需要父母去灌溉、去指引,才能向陽而生。
養育孩子是一場艱難而漫長的修行,唯有用心對待,給孩子做好示范好榜樣,陪孩子共同成長,才能收獲一個積極陽光、優秀的好孩子。作者:李早早,90后職場媽媽。太陽能維修,月亮能更換,我唯愛人間煙火。新東方家庭教育(ID:xdfjtjy),傳遞專業家庭教育理念,提供海內外家庭教育資訊,分享可吸收、可操作的方法和建議。讓持續的學習成為家庭的習慣。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