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大學(TianjinUniversity),簡稱天大,其前身為北洋大學,始建于1895年10月2日,是中國第一所現代大學,開中國現代高等教育之先河,素以“實事求是”的校訓、“嚴謹治學”的校風和“愛國奉獻”的傳統享譽海內外。1951年經國家院系調整定名為“天津大學”,沿用至今。
天津大學的前身北洋大學始創于中日甲午海戰后。甲午戰敗,舉國圖強, 洋務運動實業派代表人物盛宣懷意識到:“自強首在儲才,儲才必先興學”,1892年盛宣懷上任津海關道后,開始籌備辦學。1895年10月2日,光緒皇帝御筆欽準,成立天津北洋西學學堂,盛宣懷任首任督辦,校址在天津北運河畔大營門博文書院舊址。
1896年北洋西學學堂正式更名為北洋大學堂,是中國第一所命名為“大學堂”的高等學校。
1899年,天津北洋大學堂的第一屆學員畢業。1900年元月,學堂頒發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張大學文憑。由于成績最優,香港學員王寵惠成為“欽字第壹號”文憑獲得者。北洋大學堂治學嚴謹,校風樸實,當時在國內與哈佛、耶魯齊名,畢業生可免試進入美國一流大學攻讀研究生,被譽為“東方的康奈爾”。(摘自百度)
一起走進天大,感受作為中國第一所大學的今與夕。
神奇的水滴就是來自這里
我國第一張大學畢業證
花堤藹藹,北運滔滔,巍巍學府北洋高。
悠長稱歷史,建設為同胞。
不從紙上呈空談, 要實地把中華改造。
窮學理,振科工,重實驗,薄雕蟲。
望前驅之英華卓犖,應后起之努力追蹤。
念過去之艱難締造,愿一心一德共揚校譽于無窮。
張太雷原名椿年,因立志化作“巨雷”,沖散陰霾,改造社會,遂改名銘志。1911年夏天,張太雷以優秀的成績從西郊小學畢業,順利考入常州府中學堂。1916年月考入天津北洋大學法政科,1920年畢業。在校時名張曾讓。他與我黨另一位早期革命家瞿秋白是同鄉,曾是常州府中學堂同班好友,他還是瞿秋白的入黨介紹人。
天津大學建筑群的主樓(第九教學樓)是1954年由天津大學建筑學院創始人徐中教授設計的。該建筑坐北朝南,分臺基、主體、屋頂三段,建筑前的月臺臺階直通位于第二層的主入口。山頂、屋脊及比例精確的門窗等建筑風格洗練端莊,奠定了該建筑為天津大學群樓之首的地位。在總平面布局上,該樓位于第五和第六教學樓之間偏北方向,三建筑呈“三足鼎立”之勢。
屋頂的和平鴿
2015.4.4 天津 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