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是的,漢服現在仍不是日常或主流服裝,因此所有漢服節,都是節假日的游樂。游園、游湖、游街、游玩、化妝、擺拍、自拍、花枝招展一番。復興了中國服飾及其精神?深入探索了漢文化,或讓自己有了漢文化?不能說沒有,但還很淺、很淺,所以需要提升。
過去漢服圈“野蠻生長”,也很有成績,但在方向和文化內涵上還需要學界協助。可惜學者闇于時尚,故也無從介入。剛好“興漢勝境”早在建設之初我就參與了,這次合作舉辦漢服節,便是順理成章的事。
問:服裝界其實也不乏學者,研究也很多,但好像只局限于專業的圈子,還沒“破圈”。而且好像還不太看得上漢服,眼光仍盯著西方時尚設計。心態上也太嚴肅,還沒跟年輕人一起玩起來。
答:對!目標愈遠大,心態愈要放松,要優游從容,有“游”的心情。
目前的漢服節,你可以說都類似辦家家,都在玩。好像層次不高,其實不是,是現實。
這個時代,講禮樂、講傳統文化,若不是玩,板起臉來、悲壯慷慨,誰理你呀?先要好看好玩,人家才愿意穿上這個時代的“奇裝異服”,試著體驗體驗。
文化,其實就是一種生活方式,故了解文化正可以從穿衣吃飯開始。漢服運動,固然現在還有許多缺點,但在各種傳統文化項目中,之所以發展得最好,就由于它是玩起來的。我們這次辦的漢服節,大家也玩得挺高興。
問:是呀,非常成功。在漢服大巡游、箭陣表演等游樂項目中,加上了儺舞、婚禮成年禮演示、禮祀先祖祈福儀式,尤其是亮點。有神圣感,不沉悶,是很好的文化體驗,也點出了漢服節的宗旨。
答:但凡復古的形式,若無當代意義,就會成為假古董。我們當代人,面臨民族文化復興的機遇,要秉持的精神是什么呢?就是“敬天法祖”。要緬懷祖先開拓的精神、繼承其功業而貢獻于新時代。同時,疫情嚴重,我們也要彼此祈福。
所以我們的啟幕儀式,恢復了東漢的儺舞趨疫,逐疫凈場。然后又依漢制禮敬先祖,奏《嘉至》《永安》、跳佾舞。這些歌舞、音樂、儀式,國人多已陌生了,平時不容易看到,所以很容易重新產生心靈的震撼。將來我們也決定會常態性的舉辦這些儀式,讓漢人再度擁有文化歸屬感。
問:怎么會想到要做這些文化活動?
答:國內近些年流行的文旅園區、特色小鎮,為什么垮了一大片?就因為都是一堆人造古建,缺乏文化內涵,沒有原生生活氣息和體驗式場景。這樣沒有靈魂的仿古房地產項目,游客有什么興趣來?有些景區,盡靠出租場地供人做會展來維持,則更暴露了自己只是一個空殼。
當初就是有鑒于此,所以我們做的不是一般景區,而是一處推廣漢文化的基地,想打造全球華人的心靈家園。漢服節,只是我們一個切入口;而這個切入口,剛好也讓大家注意到了我們在全國景區中的特殊性。
打造景區,所有人關心的都是硬件,宣傳這里建得多么高級、多么舒適、多麼休閑,歡迎大家來消費。
可是大家忘了一個常識:凡旅游都是去吃苦受罪的。路途遠、交通難、居處不習慣、飲食難保證,假期尤其可怕,到處人擠人。既然如此,人為什么還要去旅游?答案當然是想在“勞其筋骨、苦其心志”之余,獲得一點兒文化的慰藉。如果得不到這樣的慰藉,誰都會覺得不值。
這是旅游的核心意義,也是景區存亡的關鍵,可惜現在有這常識的人還太少了。
問:但這次你們的論壇,為什么定名為“國際的漢服”?難道外國人也穿漢服,或漢服有什么國際影響嗎?
答:都有!中國人現在基本上穿西服洋裝,外國當然也有喜歡中裝的人,世界服裝本來就一直在交流互動中。
宋朝沈括《夢溪筆談》就說到:“中國衣冠,自北齊以來,乃全用胡服。窄袖、緋綠短衣、長靿靴、有蹀躞帶,皆胡服也。”漢服吸收外來影響,由來久矣。
同樣,西方從十五世紀以來也不斷吸收我國服裝的面料、花色、織工、樣式,而逐漸發展出現代服裝。我曾寫過《漢服西漸五百年》一文細說其事。
中國曾是世界上紡織發展得最早最好的國家,漢服曾影響世界,是不可否認的。
未來,漢服運動不應仍是現在這樣,小打小鬧,作為節日的娛樂、日常服飾的異樣點綴;而應與我國整個紡織工業、時尚設計相結合,慢慢成為主流。像日本那樣,時裝洋服與傳統服飾同時并行,而且可以讓他們的傳統成為誘發西方靈感的泉源。
這就需要國際性的胸襟、世界性的眼光,外加創新的觀念。
所以這次我策劃了請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談“紡織非遺:讓世界看見中國的美”;中國服裝論壇(CFF)主席談“國際化與中國性”;中國兩位十佳設計師談服飾品牌必須有文化的支撐。
漢服,現在主要是復古,恢復我們的對傳統服裝的記憶與喜愛。未來,則必須在舊體系中創新,否則有什么“發展”可言?這次我設計“世界的漢服” 論壇,目的就在提醒大家這一點。
問:這太好了。可是創新是不是該有些方向或限定?不能亂改亂創吧?
答:是呀,傳統文化的創新最難。像京劇,編創新戲恐怕都有上千齣了吧,可是沒有幾齣能留下來,愈創觀眾愈不愛看,還不如打磨老戲。
而且現代生活畢竟跟古代差異甚大。男人已不蓄須、不戴冠,穿漢服不見得好看。女人亦已習慣披頭散發,不束發、不梳髻,再加上不纏腳,若不穿高跟鞋,著漢服也都不挺拔。這都會降低人穿漢服的意愿。
但發展還是硬道理,不發展就沒生機。怎么發展呢?一是在傳統漢服與現代生活方式、現代審美之間,斟酌損益,尋求平衡。近年“新中式”就屬于這種嘗試。
其中當然也很多不倫不類的,例如漢服而接袖、墊肩、收腰如西服;或女孩學洋妞露肩露胸露肚臍,就還不如干脆穿洋裝,免得扎眼。可是這其中也漸漸有些不俗的作品,值得鼓勵。
另一種是以批判現實來形成創造。例如過去三十年,所謂時尚,基本上是抄襲、販賣西方觀念,追逐西方的流行和奢侈品,以被文化殖民為榮。這種態度,現在愈來愈不行了。如何從中國傳統面料、色彩、刺繡、圖案、花樣、服飾中吸收養分,形成創造,已成為全球知名品牌和設計師眼前的課題。
換言之,傳統服飾要時尚化、國際化;時尚界也要從傳統再出發。
問:是呀,這樣才能激發文化自覺、促進文化認同。
答:所以漢服運動的關鍵詞是:包容、發展和文化。是要通過漢服,令人深入理解漢文化、發展漢文化。
目前的短板,正是文化不足。
各地所辦漢服節,均偏于外在視覺觀賞性,參與者雖穿漢服,卻少漢文化內涵。故常被詬病為:詩詞歌賦一竅不通,徒然附庸風雅。
而且,現代所謂漢服,大多是學自影視的所謂“古裝”。女孩化現代妖媚妝,以“自以為美”的方式胡搭亂穿一氣,拿扇帶劍、披風大氅、團花刺繡、尋景自拍。不講時代、不分階層、不知行業、不曉得是良家還是妓女。只因為這是游玩戲耍,故可以不在乎什么文化問題。
但這是不能長久的,漢服圈內部也很多批判的聲音。
帶有文化使命,也注意禮樂文化內涵的漢服團體,則對傳統的理解參差不齊、偏好不一,爭論頗大。而主要還是知識不足,認識偏狹。
例如漢服熱前期大談深衣曲裾,現在,才涉獵各朝代官服系統。可是儒服、士大夫服飾、官服之外,更正宗、傳承更久遠的服飾體系,大家仍然極為陌生。那就是道袍。
現在漢服圈,一說漢服就說傳自黃帝。可是黃帝以來真正傳承在哪呢?《天皇至道太清玉冊》說得很清楚:“古者衣冠,皆黃帝之時衣冠也。自后趙武靈王改為胡服,而中國稍有變者,至隋煬帝東巡便為畋獵,盡為胡服。獨道士之衣冠尚存,故曰有黃冠之稱。”社會服飾隨著時代發展屢有更異,道教內部才大體不變。
道教有一套完整的服飾制度。故《三洞法服科戒文》說了四十六條關于法服的規戒,《初真戒》亦有四十六條。與儒生士大夫和官袍,也就是正史《輿服志》所講的那一套,并列我國正式服裝兩大系統。而我們現在對其認識卻都還很粗淺。
這是漢服本身。由漢服關聯到的詩書禮樂、文章辭賦、史學哲理,就更需要深入了。所以,“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我們還要努力前行。
問:也有一些團體帶有民族主義情緒,說元朝清朝服飾,甚至旗袍都不是漢服。
答:孟子早就說過:「舜生于諸馮,遷于負夏,卒于鳴條;東夷之人也。文王生于岐周,卒于畢郢,西夷之人也。地之相去也,千有馀里;世之相后也,千有馀歲:得志行乎中國,若合符節。先圣后圣,其揆一也。」
中國,打一開始就是一個多民族的文化群,不是種群、族群,是文化共同體。
后代中人國人常自稱漢人,因為“漢人”剛好最能代表這個觀念。
上古之夷狄羌蠻,統合而后成為漢。與漢朝敵對或爭戰的匈奴、東胡等,后來也內附,全成了漢人。
其后,說是五胡亂華,其實那些胡,多半就是之前的“漢人”,而且他們也自居為漢。例如劉邦間的漢朝亡了以后,氐羌李雄在成都建的政權、匈奴人劉淵建的政權,都定名為漢,以復興漢室為號召。在敦煌,張承奉還建了個西漢金山國,自稱白衣天子。后來新起的胡人,如鮮卑,也積極漢化,改漢姓。
這樣,各種族不斷加入漢人文化群體的情況,唐代更甚。唐王室自己就出于西涼王李暠,有胡人血統。吸納胡人,也一直是唐代社會風氣。
到唐代滅亡以后,打著復興唐室旗號的李克用、李存勗則是沙陀人。而高舉漢幟的更多,如劉知遠建的后漢;劉崇建的北漢;劉隱、劉巖兄弟建的南漢;王建的蜀漢等。
他們種族不同,但都以漢朝自居、自認為是漢人。
這才是中國的實況。近代受西方誤導,把漢人當成一個種族,跟其他苗滿蒙瑤等各民族分列開來,反而產生極大混亂。
例如,怎么解釋漢族獨大,比所有少數民族加起來還多?真相是:漢人,本來就是從前各個種族人基于文化認同的大融合。
所以姓劉的不但有劉邦的后裔,也有匈奴人或契丹人。姓李,也有李世民他們家的,或波斯胡、沙陀李、契丹李。而我們的門神,則是尉遲恭,鮮卑族。花木蘭、元稹、元好問大概也是。你讀過唐詩“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帶刀。至今窺牧馬,不敢過臨洮”,這位抗擊吐蕃的歌舒翰,是突厥人;你拜的地藏王菩薩,則是高麗人;你常吃的康師傅方便面,康師傅亦可能是漢代西域康居國王子的后裔喔!
問:(笑)你講的許多東西,我以前沒想過,現在想想還真是這么回事。哎,我們受西方民族主義影響太深了,好像都忘了我們本來是什么樣。
答:哈哈,漢人本來就是從文化上說的。就像我們現在說“中華民族”也不是種族,而是包含苗滿蒙羌藏等幾許多種族的文化族群。
問:但漢服圈也有人提到滿清曾強迫漢人剃發蓄辮、穿上滿服,那也不是假的呀,難道滿清服裝也可算是漢服?
答:朝代更換,總有殺戮與戰爭。但看歷史,均以沖突之后的和平穩定為常態。如都要記仇,難不成要漢服愛好者都加入天地會,繼續反清復明?
清朝時,滿漢女裝各行其是,可說漢服體系至少保存了一大半。男裝則在建立新政權制度之后,亦大幅融合。最明顯且有象征意義的是右衽,不像遼仍常左衽;而且帝王雖不再戴冕旒,其服裝仍回歸《尚書》說的十二章服,所以仍屬漢服體系。
如果不承認這個,仍要堅持清裝不是漢服,那干脆否認《紅樓夢》是中國文學好了。
問:啊,那確實是……。不過,清裝也有跟明朝服飾不同的地方。
答:你要看服裝體系的延續性,而不是枝節的朝代差異或民族區分。例如明代新娘禮服的圓領袍,甚至明太祖畫像上穿的那件“前后與兩肩,各金織蟠龍一”的服裝,或孔府藏的大量柿蒂云肩紋通袖襴裝飾的袍衫等,就都是金朝元朝的樣式,你能說它們就不是漢服了?《明憲宗行樂圖》上,皇帝還穿兩截胡衣、頭戴蒙式綴珠大帽呢!
總之,糾結在這些地方沒意思。漢服運動若想發展得大,自己心胸就要先大起來。漢人、漢文化,最大的特點就是包容。別的民族都講競爭,打打殺殺,所以后來都沒有了。只有漢民族是個文化族群,講究包容,“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所以才愈來愈大。
辦園區,宗旨剛好就是要“近悅遠來”。漢服愛好者很多,喜歡旗袍的群體也不小,誰會為了提倡漢服而拒絕穿旗袍的女子買票入園?
孫中山當年也以排滿起家,后來就講五族共和了,穿上長袍馬褂。策略得要隨形勢調整,沒有人愿意死抱意識形態。事實上,漢服活動已經走過了它的青澀期,愈來愈平和、愉悅,我們這次活動就是明證。
問:這次確實很成功,但只放一次焰火嗎?我們還是很期待它的持續性。
答:未來將結合興漢勝境暨漢服節活動的旅游資源,以及國內外文化旅游產業趨勢,進行項目完善、資源整合、系統構建、內容補充和管理模式創新。
例如 “客源系統構建”以及加盟全球分銷系統(GDS系統Global Distributiong System)的設計,包括:客源市場分析、定位、引入的方式及基礎條件、資源整合方式。
各類展廳、展臺、可觀覽的展示空間之布局、展示與內容設計、VR(虛擬現實)與AR(增強虛擬現實)以及人工智能技術應用、線上線下展覽設計等等也要加強。
結合品牌優勢和粉絲的基礎,推進各類視頻活動和衍生產品設計、各種數據庫構建等,亦在規劃中。
問:啊,很讓人期待!大師出手,果然不同,我覺得這次“興漢勝境”的表現是具有漢服活動的里程碑意義的。你們的文化建設理念,對國內各個文化旅游景區,更是大有啟發的。
答:謝謝!先行者常嘆孤獨,因為簇擁的火光總在后面。而我的幸運,是居然現在就聽到了掌聲,哈哈哈。
但幸運的也不是我一個人,是這一代人。我們園區有家陶藝館的對聯說:“挈瓶殊智,擊壤同歌;范土為窯,摶沙成象。”每個人才智不同,但都可以在同一個時代,唱著自己的歌;捏土摶沙,把心中意象燒成具體的鍋碗瓢盆、人狗花樹。
我們現在就是這樣。傳統破裂了,可又要轉型發展了,我們正好生當其時,可以肆意暢想如何范土為窯、摶沙成象,將之重捏重塑成我們的未來。我沒辜負這樣的機會,希望你也一樣!
龔鵬程,1956年生于臺北,臺灣師范大學博士,當代著名學者和思想家。著作已出版一百五十多本。
辦有大學、出版社、雜志社、書院等,并規劃城市建設、主題園區等多處。講學于世界各地。并在北京、上海、杭州、臺北、巴黎、日本、澳門等地舉辦過書法展。現為美國龔鵬程基金會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