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西昌老城區的建昌古城,始建于明代的洪武二十年,距今已經有600多年歷史。 由于歲月侵蝕,目前西昌古城僅保留著大通門等小段古城墻。 根據規劃,西昌市啟動了老城區綜合整治工程,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重現數百年前的古城風采。其中,古城墻修復是其中重點工程之一。西昌市文管所所長馬玉萍介紹,古城墻將按照原貌修復,最大的特點是采用古人修復城墻的辦法,即全部用糯米灰漿(糯米+石灰)代替現代水泥。目前,大約有近200名工人正在緊張
位于西昌老城區的建昌古城,始建于明代的洪武二十年,距今已經有600多年歷史。
由于歲月侵蝕,目前西昌古城僅保留著大通門等小段古城墻。
根據規劃,西昌市啟動了老城區綜合整治工程,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重現數百年前的古城風采。其中,古城墻修復是其中重點工程之一。
西昌市文管所所長馬玉萍介紹,古城墻將按照原貌修復,最大的特點是采用古人修復城墻的辦法,即全部用糯米灰漿(糯米+石灰)代替現代水泥。目前,大約有近200名工人正在緊張施工,預計在7月15日之前完工后,可向廣大游客開放。
6月19日上午,在西昌古城墻修復現場,10口大鐵鍋冒著滾滾熱氣,吸引了眾多路人的注意力,爐灶下面燃燒著熊熊大火。酷熱的火爐旁,幾名工人滿頭大汗,不時用鐵鏟攪動著鍋里的米,周圍時而飄出稀飯的香味。
“這不是普通的稀飯,熬的都是糯米,準備和石灰混合成糯米灰漿,用來修復古城墻的。”工人們向圍觀的市民解釋。
每天4名工人兩班倒,10口大鍋不熄火,日均熬制六七十鍋“糯米粥”,目前已經熬了2個月。陳軍告訴記者,修復這段不到一千米的古城墻,預計整個工程需要50噸糯米。
約1500年前,中國古代建筑工人通過把糯米湯與標準的灰漿按比例混合起來,從而發明了糯米灰漿。經過現代科學技術研究,糯米灰漿修建城墻的工藝是科學的,糯米含100%的支鏈淀粉,其分支點不容易切斷,石灰的化學成分是氫氧化鈣,吸收二氧化碳時間長了,就形成了堅硬的碳酸鈣,‘強強聯合’所以很結實。
近一百多年來,隨著近代水泥的引進,工藝繁雜、固化速度緩慢的傳統糯米灰漿因難以適應現代建筑工程”的信息" href="http://wd.tgnet.com/Search/QuestionSearch.aspx?kw=%bd%a8%d6%fe%b9%a4%b3%cc" target="_blank" style="text-decoration: none; color: rgb(51, 102, 153);">建筑工程的要求,已經退出了建筑市場。只是,在古建筑修復領域,水泥的析鹽問題、壽命問題、與古建筑本體的不相容等問題頻頻出現。所以,目前國內的很多古建修復都采用糯米灰漿。但糯米灰漿作為古代工人匠心獨運締造而成的工藝“結晶”,蘊藏著厚重的歷史情愫。因此,以糯米灰漿為代表的傳統灰漿決不能依舊停滯于千年之前的工藝水平,局限在古建筑體的修復中使用,從而逐步流散于時代洪流之中。
諸多古建筑都用糯米灰漿
在中國古代,糯米灰漿一般用于建造陵墓,寶塔,城墻等大型建筑物中,其中一些建筑存在至今。有些古建筑物非常堅固,甚至現代推土機都難以推倒,還能承受強度很大的地震。
距今約1500年前,古代中國的建筑工人將糯米和熟石灰以及石灰巖混合,制成漿糊,然后將其填補在磚石的空隙中,制陳了超強度的"糯米灰漿"。科學家們在中國長城(明長城)的城墻黏合物中發現了糯米的成分,糯米灰漿被認為是長城的主要黏合材料,而這種強度很大的黏合材料也被認為是萬里長城千年不倒的原因。
250多年前的客家人用糯米漿、麻石、鵝卵石和青磚建成堅固的圍屋,這些客家圍屋在百年滄桑變化中歷經戰爭與地震,依舊屹立不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