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人的根在安徽固鎮嗎
天津是個什么地方?中國四個中央直轄市之一,是中國僅次于上海、北京、廣州的大城市;是中國北方經濟中心,國際港口城市和生態城市,是中國五大中心城市之一,中國北方國際航運中心和北方國際物流中心。
而固鎮不過是安徽省東北部、淮河中游北岸的一個人口不過60萬的小縣。這樣的地方能是天津人的根嗎?如果在過去或許很多人不相信,但是,如今已有事實證明:也就是說基本上確定了天津人的根在安徽固鎮。
要想搞明白這事,還要先從“燕王掃北”說起:民間傳說朱元璋稱帝后,封了不少藩王。屢建戰功的四子朱棣握有重兵,遭朱元璋忌憚。為了削弱他的實力,朱元璋于洪武三年封他為燕王,讓他帶領大批老弱殘兵到北京、天津一帶戍邊。當時征兵的標準是“弱冠不挑,而立不去,天命之年隨軍去”,也就是隨燕王掃北的人,年輕力壯的人都不許去,只許五十歲左右的人去。而這些人都是帶有家小的。這就是說,燕王確實從安徽固鎮一帶招募了很多士兵,帶著家屬開赴北方。600年前的固鎮不叫固鎮,只是鳳陽府下的一個叫“谷陽城”的地方。近期有專家考證說: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大起義的首領陳勝就是這個“谷陽城”人。當然,是真是假與本文無關。不過,當時“谷陽城”一帶范圍較大,人口眾多到是事實,如果說燕王從這一帶招募了很多士兵帶走則是極有可能的。
天津市政協文史委主任萬新平,中國語文現代化學會會長、南開大學文學院教授馬慶株,中國民俗語言學會副會長、天津師范大學國際教育學院教授譚汝為等一行五人,就曾連續二次前往安徽省固鎮縣開展天津話與固鎮話異同及歷史淵源座談研討活動。
他們的到來,引起了固鎮方面高度重視;縣委書記汪支邊,縣長吳道俊,縣政協主席王正武,縣委副書記郭安淮,縣委常委楊傳旭,縣委常委、縣委辦公室主任鄒光玉,縣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陳文化,縣政協副主席曹雷及秘書長高正薇等四大班子主要領導參加了座談研討會。蚌埠市政協文史委有關負責人也應邀參加了會議??h委宣傳部、縣地方志辦公室、縣文化館負責人及有關從事語言文字研究的人員參加了研討會。
天津方言究竟與安徽固鎮方言究竟有著什么樣的淵源?馬慶株教授在談及感受時顯然很激動,“我到了固鎮,就跟到家一樣,一點都不覺得像是到了外地。在固鎮我能聽到鄉音,真的很親切。如果固鎮人到了天津,一定和我有一樣的感受。”
教授譚汝為認為。“從歷史資料和早年相關學者的調研來看,天津話和固鎮話關系明顯。史料記載就給出了很多線索。天津是移民城市,600年前建成時是軍事衛所,‘燕王掃北’就是來駐守天津衛。這是第一批移民,從明史中可以查到,駐軍大部分人的籍貫是安徽和江蘇,其中安徽以宿州、固鎮、鳳陽居多。”
天津市作協文學院長肖克凡撰文介紹:固鎮話“死面卷子”一詞就是活脫脫的天津話!兩地叫“稀飯”不叫“粥”,不叫“紅薯”叫“山芋”,管油條叫“油果子”,管朝前走叫“照直走”。天津稱開洼里的村落高地為“臺子”(譬如侯臺子蔡臺子王臺子),固鎮亦然。天津老話兒稱餐飲業為“勤行 ”,固鎮也是如此。固鎮人稱三連間的民居為“一明兩暗”,增加兩間面積則稱為“明三暗五”,這跟天津完全一樣。漂浮多年的天津方言島,似乎漸漸找到了它的大陸。我在固鎮的總體感覺是——到處都是我們的人。
當然,如果真的定性天津人根在固鎮或許不完全正確,也可以說在江淮、在鳳陽、固鎮、宿州等等,但畢竟人類之根總要有個準確的名稱:比如“問我家鄉在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愚以為天津根在固鎮之說還是完全可以定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