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收拾書柜,從書柜里再次翻出了余華的《活著》,即使已經讀過多次,可再看這本書,依然讓人忍不住淚流滿面。
這本書的主人公叫做福貴,書的開頭,福貴從一個地主家的富少爺變成了困苦的窮人,開始了他跌宕起伏的一生。
他在這一生中失去了所有的親人,從父母到妻子,再到子女和孫/婿,這些對他來說彌足珍貴的人一個個從他的生命中離開,讓他徹底孤苦無依,對生活也失去了樂趣。
最后,這個叫福貴的老人只得和一頭年邁的老牛相依為命,夕陽西下,一人一牛,更覺人生疾苦。
這本書不但賺了很多人的眼淚,也引得很多人的自省,開始正確看待人生中的親密關系。
在我們當代,似乎每個人的心中都裝滿了心事,每個人都有覺得無法度過的事情。但其實很多事情都是外因,有時候想開一點,就過去了。
真正讓我們人生失去期待的,是失去這三個親人。
福貴早先的優渥生活是父母給的,但因為他的敗家,將家產敗了個精光,也接連失去了父親和母親。
在失去父親后,能為他遮風擋雨的人不在了,過往的生活猶如浮夢一場,他只得獨身直面人生的所有問題。
最終,他在父母離世的打擊下徹底醒悟,開始逐漸成長,學會自力更生。
高亞麟在一檔節目中說過這樣一段話:“父母是我們和死神之間的一堵墻,正因為有了這堵墻,我們才不會琢磨結婚生子、老了以后有沒有人陪伴這些事。因為你老會覺得,有一堵墻,擋在你和死神面前。父母在,你看不見死神;父母一沒,你直面死亡。”
是的,父母還在時,家才是家,才是溫暖的港灣。我們無論在外游歷多久,累了都有一個可以棲息的地方。
但一旦父母不在,我們就仿佛失去了根莖,只得漂浮在人生中,了無歸處。
福貴一開始并不懂得珍惜自己的妻子,可是當他落魄時,妻子卻不離不棄的陪伴著他。原本嬌嫩的妻子學會了下田種地,也學會了干粗活。
福貴經歷了父母的離世和妻子的不離不棄后,對家庭有了新的定義,也開始有了擔當,想要為妻子和孩子承擔起責任。
這期間的生活很苦,但因為有妻子的支持,福貴從沒覺得人生難過。
可以說,福貴的大半個人生因為有妻子在,才得以圓滿。
妻子走后,福貴的心像被掏出去大半,他第一次發現人在這個世界上如此渺小,他對妻子的一天天衰弱毫無辦法,甚至沒有任何希望能夠抓住,這讓他心里遭受了重大的打擊。
記得在《父母愛情》中,也有類似的畫面,在妻子安杰入院時,江德福失魂落魄,茶飯不思,怎么都不肯離開醫院。后來,他無助的對孩子們說:你媽要是走了,我該怎么辦啊。
在說這句話的時候,他的眼神充滿了恐懼,那一刻,他無比害怕老伴兒會就此離開,留他獨活于世。
是的,雖然兒女也是一種支持,卻遠沒有另一半的依靠讓人溫暖。
另一半是陪伴我們人生階段最長的那個人,她/他比任何人都了解我們,也比任何人都懂得我們的需求。
我們一路走來,扶持度過半生,早已將彼此刻進了身體。失去他們,就等于失去了依靠和支撐。
在《活著》里,福貴先后失去了兩個孩子。兒子有慶死在他最好的少年時期——13歲。
一個本應該茁壯成長的樹苗在他最好的年華凋零,對于父母來說無疑是場災難。
福貴和妻子因為兒子的去世悲痛不已,有過一段低谷期,然而悲痛過去,人生終將要繼續。可還沒等他們徹底放下,女兒鳳霞就因為難產離開了人世。
而原本因為兒子離世就已經備受打擊的妻子,因為女兒的離世徹底失去了精神支柱,沒過多久,就也跟著去了。
這世界上最大的痛莫過于白發人送黑發人。
孩子還在時,即便忙碌,即便很難時常想見,但只要知道他們好,內心就可以安定。
一旦孩子不在,心也就隨之去了,留在世間的也不過是個空殼,憑著習慣過余生。
《活著》有一個句子:只要一家人天天在一起,也就不在乎什么福分了。
這句話道出了親密關系的真相。
從古至今,關于家庭,我們用的最多的一個詞就是“家和萬事興”。
因為只有家庭和睦,我們才能心情平和,才能夠積極向上,也才能有更多的自信去拼搏,去對抗人生中大大小小的問題。
只有家人都在,家庭氛圍和睦,無論我們在外經受多少辛苦,遇到多少挫折,只要回到家,都能夠立刻安下心來。
所以,珍惜家里的每一個親人,多用包容的心態來對待自己的親人,讓“愛”延續的更久,更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