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度哥世界之最網(wǎng)來給大家盤點一下世界上八千米以上山峰,他們分別是:
珠穆朗瑪峰 · 喬戈里峰 · 干城章嘉峰 · 洛子峰 · 馬卡魯峰 · 卓奧友峰 · 道拉吉里峰 · 馬納斯盧峰 · 南迦帕爾巴特峰 · 安納布爾納峰 · 加舒爾布魯木I峰 · 布洛阿特峰 · 加舒爾布魯木II峰 · 希夏邦馬峰
其中的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瑪峰高8844米,世界第二高峰喬戈里峰高8611米,這里就不多做介紹,有興趣可以看以前的文章。世界第二高峰 喬戈里峰 ,中國(世界)陸地最高點 珠穆朗瑪峰
今天重點介紹以下其它幾座大家不熟悉的高峰。
干城章嘉峰(Kanchenjunga),也稱作金城章嘉峰,海拔8586米,為世界第三高峰(僅次于珠穆朗瑪峰與喬戈里峰),也是印度的最高峰。它位于喜馬拉雅山脈中段尼泊爾和印度的邊界線上,東經(jīng)88度08分54秒,北緯27度42分09秒。
“干城章嘉”的字面意思是“五座巨大的白雪寶藏”,從它有五個峰頂而得來,其中四個峰頂高逾8450米。
直到1852年,人們還以為干城章嘉峰是世界第一高峰。1955年英國登山隊的4名成員從南山脊首次登頂。
干城章嘉的巨大山塊有沿東-西及南-北走向的大山脊,形成一個大“X”字。這些山脊上有一些介乎6000至8000米高的峰頂。
從大吉嶺的避暑山莊遠望干城章嘉峰,景色壯麗,在晴朗天空下有如一道從天上垂下來的白墻。錫金人視干城章嘉為神山。
洛子峰(Lhotse)位于中國和尼泊爾邊境珠穆朗瑪峰以南約3公里處,是世界第四高峰,海拔8516米。
洛子峰的特點是:山勢雄偉險峻,巨大的活動冰川、冰崩、雪崩頻繁,特別是大本營至一號營地都是千年的冰磧和巨大的冰川所覆蓋,地形又是錯綜復雜、路線長,冰坡度大,有數(shù)不盡的巨大冰裂縫,積雪深度平均有60–65公分,冰坡度為75度,在有些地段可達85度以上。洛子峰有兩個衛(wèi)峰分別是洛子中峰(海拔8426m)和洛子夏爾峰(LhotseShar,海拔8398m),旁邊還有著名的努子峰(Nuptse)。
據(jù)了解半個多世紀以來,有300多國外勇士,不幸長眠于此峰上,因而地方百姓抒此峰被喻為虎口。
馬卡魯峰(Makalu)位于中國與尼泊爾邊境、珠穆朗瑪峰東南約24千米,海拔8,462米,是世界第五高峰。
馬卡魯峰位于東經(jīng)87.1°,北緯27.9°,地處喜馬拉雅山脈中段,其西北直線距離24公里就是珠穆朗瑪峰。沿西北山肯和東南山脊為界,其北側(cè)在中國西藏自治區(qū)境內(nèi),南側(cè)屬尼泊爾聯(lián)邦共和國。馬卡魯山有五條主要山脊,分別為西北山脊、西南山脊、東北山脊、東南山脊和北山脊。北山脊上的衛(wèi)峰名叫珠穆隆素峰,海拔高度為7816米。西北山脊的衛(wèi)峰為馬卡魯2峰,海拔7640米。東南山脊的衛(wèi)峰稍高,海拔8010米。這些峰體上都覆蓋著厚厚的冰雪,坡谷中分布著巨大的冰川,冰川上多鋸齒型的陡崖和裂縫,冰崩雪崩也十分頻繁,所以馬卡魯峰的攀登難度極大:在前16次馬卡魯峰的攀登活動中,只有5次獲得了成功。
卓奧友峰(也稱作喬烏雅峰)位于喜馬拉雅山脈中段珠穆朗瑪峰西北29公里處,為中華人民共和國與尼泊爾聯(lián)邦民主共和國之間的界山,世界第6高峰,海拔8204米。“卓奧友”在藏語中意為“首席尊師”。
相傳:這些“神”掌管著這一地區(qū)的福平安大權(quán),對通過這個區(qū)域訂有清規(guī)戒律。如只允許牛羊通過,不允許馬驢來往,并派一座馬頭狀的巖石山來看守門戶。相傳凡是高頭大馬通過必遭雪崩而亡。曾有一個富商為能從此而過,將馬頭上按兩個牛角,結(jié)果剛剛過山口就人仰馬翻、滑墜于山下,從此再沒有馬、驢敢從此通過。傳說畢竟是傳說。然而在卓奧友峰的周圍林林總總的雪峰巖峰尖俏,直插云霄,試比高低。一道道銀蛇般的冰川和那些千奇百怪、形狀各異的冰塔林,把這群山峰烘托得格外絢麗多姿,氣勢不凡。
攀登歷史
1954年10月19日-奧地利登山隊基希、依約里里爾、夏爾巴人潘辛格和盤沙達瓦四人,在尼泊爾向?qū)У膸ьI(lǐng)下,沿北坡登上了峰頂。
1985年5月1日-中國西藏登山隊的4名藏族隊員首次登上卓奧友峰頂。
1998年4月21日,北京大學登山隊唐元新、張春柏、高永宏成功登上峰頂。
2008年10月2日,中國地質(zhì)大學(武漢)登山隊登頂卓奧友峰。
道拉吉里峰(Dhaulagiri)位于喜馬拉雅山脈中段尼泊爾境內(nèi),海拔8,167米,是世界第七高峰。“道拉吉里”的字面意思是“白山”。
馬納斯盧峰(Manaslu)位于喜馬拉雅山脈中段尼泊爾境內(nèi),海拔8,156米,是世界第八高峰。2012年9月23日凌晨三點,馬那斯鹿峰海拔7300米左右發(fā)生雪崩,下方的第三營地(海拔6800米)受到嚴重的沖擊,造成11人死亡。
南迦帕爾巴特峰(Nanga Parbat,烏爾都語???? ????,印地語???? ????)位于喜馬拉雅山脈西段巴控克什米爾地區(qū),海拔8,125米,是世界第九高峰。
Nanga Parbat在烏爾都語中是“裸體之山”的意思,這是因為它附近沒有能與它比擬的高山存在。此外nanga(????)一詞在梵文中同樣也表示“裸體”的意思。
南方的魯泊爾巖壁標高差為世界最大,達4,800米;此外西邊的迪亞米爾巖壁同樣著名的難以攀爬,此山因為發(fā)生了許多次慘重的山難而被稱之為“悲劇之山”、“惡魔之山”。
攀登歷史
1937年,德國登山隊的扎營地發(fā)生雪崩,16名登山者死亡。
1939年,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之故,滯留于印度的德國登山隊被英軍捕捉。之后包含海因里希·哈勒的一部分隊員自收容所逃脫,躲藏于西藏直到戰(zhàn)爭結(jié)束為止。
1953年,赫爾曼.布爾以單獨與不戴氧氣罩的方式成功首次登頂,于山頂上留下冰鎬。
1970年,萊茵霍爾德·梅斯納爾與肯特?梅斯納爾兄弟成功由魯泊爾巖壁首次登頂;于下山時,肯特被卷入雪崩中死亡。
2013年6月23日,在巴基斯坦攀登南迦帕爾巴特峰登山者遭武裝人員襲擊身亡,遇難者中包括兩名中國人(楊春風、饒劍峰),一名美籍華人劉洪路(音譯),五名烏克蘭人,一名俄羅斯人,另有一名中國公民張京川獲救。之后,巴基斯坦塔利班宣稱對此次事件負責,旨在報復2013年5月塔利班頭目大毛拉瓦利·拉赫曼遭美軍無人機襲擊身亡。
安納布爾納峰(Annapurna)位于喜馬拉雅山脈中段尼泊爾境內(nèi),海拔8,091米,是世界第十高峰。安納布爾納是梵語音譯,意思是“食物充足”,即豐收的意思。
加舒爾布魯木I峰(Gasherbrum I)位于中國和巴控克什米爾邊境的喀喇昆侖山脈,距離喬戈里峰約21千米,海拔8,080米,是世界第十一高峰。“加舒爾布魯木”在當?shù)匕蜖柕僬Z中意為“美麗的(rgasha)山(brum)”。
加舒爾布魯木I峰最初被西方探險隊稱作K5,是由于1856年英國蒙哥馬利少尉(T. G. Montgomerie)首次考察喀喇昆侖山脈時,用“K”開頭標出了此山脈自西向東的5座主要山峰。1892年探險家康威(William Martin Conway)因該峰渺遠難尋,又稱其為“隱峰(Hidden Peak)”。1958年,一支由Nich Clinch帶領(lǐng)的八人美國登山隊首次登上加舒爾布魯木I峰,登頂者為Pete Schoening和Andy Kauffman。
布洛阿特峰(Faichan Kangri; Broad Peak)位于中國和巴控克什米爾邊境的喀喇昆侖山脈,距離喬戈里峰約8公里,海拔8,047米,是世界第十二高峰。
加舒爾布魯木II峰(Gasherbrum II)位于中國和巴控克什米爾邊境的喀喇昆侖山脈,距離喬戈里峰約26公里,海拔8,035米,是喀喇昆侖山脈的第四高峰,世界第十三高峰。
希夏邦馬峰的北面是一條刀刃般的東北山脊;東面是一條覆雪的“龜背”東山脊。這兩條山脊會合的希夏邦馬峰峰頂面積大約有五平方米。
人類首次登頂
1964年3月,中國登山隊195人開始人類首次登頂該山峰。登山隊隊長許競,副隊長張俊巖,副政委王富洲與王鳳桐。在山下5000m的大本營開設(shè)了通信電臺、氣象站、醫(yī)務(wù)室、后勤設(shè)施。劉連滿率領(lǐng)第一偵察小組踏勘了希峰的東南西北各面的走向和地形特點,采訪附近的牧民和獵手。張俊巖率領(lǐng)第二偵察小組,登上希峰東側(cè)一座海拔6000余米的山峰,西眺希峰發(fā)現(xiàn)15km長的野博康加勒冰川,然后沿該冰川登上5800m的冰塔區(qū)。第二偵察組從5800m出發(fā),上升至6550m的冰雪臺階,從望遠鏡觀測到一條登頂路線。閻棟梁率領(lǐng)第三支偵察組進抵7160m處,黃萬輝畫下通向頂峰的路線和山峰的地形特點,初步確定了各個高山營地的營址。從大本營至峰頂,路線長36km。三月中旬至四月上旬,石競率領(lǐng)運輸分隊在兩次行軍中完成6900米以下各營地的建設(shè)和物資運輸任務(wù)。第一號高山營地設(shè)在5300m,第二號高山營地設(shè)在5800m巖石坡,第三號高山營地設(shè)在6300m處冰雪臺原,第四號高山營地設(shè)在6900m。4月14日,大本營氣象站預報16日開始好天氣過程,隊長許競命令正在二號營地待命的高山物資運輸分隊立即出發(fā)進抵四號營地,準備好天氣開始時建設(shè)7500m的第五號高山營地與7700m處的突擊營地。此時恰巧大本營到二號營地的報話機聯(lián)絡(luò)故障,藏族隊員洛桑德慶和巴桑加布于14日13時出發(fā)去二號營地人工送達命令。14日18時15分,登山隊副政委王鳳桐、分隊長閻棟梁率領(lǐng)高山物資運輸分隊40人從二號營地出發(fā),15日零時進抵三號營地,由于風大降雪,夜暗無法找到營地帳篷,只能連夜退回二號營地。4月20日,高山物資運輸分隊40人登上7000m的東北山脊,進抵7500m處設(shè)立五號營地。4月21日,高山物資運輸分隊30人繼續(xù)負重出發(fā),用兩個結(jié)組開路,歷時5小時進抵7700m的赭色石塔附近,22人卸下物資后立即下撤回五號營地,其余8人用2小時設(shè)立突擊營地。4月22日早,天氣預報壞天氣即將到來,突擊營地的8名運輸隊員只好放棄突擊登頂?shù)目赡埽鲁贰?月24日,高山物資運輸分隊全體撤至大本營。登頂突擊隊共13人,其中六名是漢族隊員,七名是藏族隊員,由隊長許競、副隊長張俊巖、副政委王富洲率領(lǐng),已適應(yīng)性登至6600m處。4月24日,大本營氣象站預報高壓脊向希峰移動,5月1日將開始好天氣過程。4月25日10時正,突擊隊在大本營誓師,12時出發(fā)。突擊隊歷時3天于27日晚頂著風雪進抵三號營地宿營。4月28日晨,風雪停息放晴,突擊隊進抵四號營地,發(fā)現(xiàn)帳篷全部被積雪掩埋,用2小時才把帳篷挖出來宿營。4月29日,由于天氣變化突擊隊留在四號營地。4月30日,經(jīng)過7h50m的攀登,進抵五號營地,然后又用了2個多小時挖雪刨出了帳篷。5月1日,進抵突擊營地;當晚17時,大本營通知突擊隊:“明天上午是一等天氣”,突擊隊召開支委擴大會議決定體力較差的大米馬、邊巴次仁和甘吉窮培3人留在突擊營地必要時擔任支援任務(wù),其余10人分成三個結(jié)組登頂。第一突擊結(jié)組是許競、鄔宗岳、索南多吉和成天亮;第二突擊結(jié)組是張俊巖、米馬扎西和多吉;第三突擊結(jié)組是王富洲、陳三和云登。5月2日拂曉,天空放晴,風雪停息,6時整登頂者出發(fā),在通過7800m冰坡時王富洲發(fā)生滑墜了20m,幸得陳三和云登拼全力把冰鎬插入冰雪層的結(jié)組保護制止了墜落。10時20分,10名突擊隊員登上希峰峰頂平坦而微凸的三角形冰雪坡的頂部。在頂峰停留了40分鐘以后,在11時結(jié)組開始下山。5月4日全部人員安抵大本營。
其他登頂
從1980年到1990年l0年間,先后有約有17個國家的19個隊計107人登上了這座山峰。
截至2003年9月,一共有201人登頂,死亡19人。
2002年山難
2002年8月7號,攀登崗彭慶峰(希夏邦馬西峰)的北京大學登山隊的5名學生——林禮清、楊磊、盧臻、雷宇、張興柏,在沖擊頂峰途中遭遇雪崩,全部遇難。[2]崗彭慶峰首先在1982年4月由日本京都大學登山隊森本陸世等人登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