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自主招生,不少家長和考生聽說過但具體是什么卻不知道。那么什么是自主招生?為什么要參加自主招生?自主招生究竟能給我帶來什么?
隨著各個省份都采用平行志愿報考模式,很多時候評估能否被大學錄取全靠成績,考的分數越高被錄取的機率越大。自主招生卻是一個能進入更好大學的一種捷徑。對于每一個家長來說,適當的關注自主招生能很好地幫助孩子把握更好的未來,家長可以著重的去了解自主招生,讓孩子的未來多一個選擇,多一種可能。一、什么是自主招生---
自主招生打破了單一由高考成績來選拔人才的方式。探索將高考、平時表現和面試結合起來的綜合考察模式。根據學生提交能體現個人特色及才能的材料,選拔出合適人才,給予加分。
需要注意的內容就是要提交能體現考生個人特色及才能的材料。
很多家長會覺得自主招生申請的時候需要獎項和競賽,那沒有這些獎項就不能參加了嗎?其實高校之所以這樣要求是因為它不了解考生的資質如何,所以只能通過一些國家開設的獎項競賽來判斷。因此,只要能把孩子一些特點的內容整理出來,證實孩子有這方面的才能,就可以等同于一些所謂競賽的獎項,也可以通過自主招生進學校。
自主招生須參加高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并根據所在省級招辦及有關高校的要求填報志愿,學校應在考生獲得的加分范圍之內予以降分錄取。
這里需要注意兩點:
1.自主招生是基于高考的,考生還是要參加高考的。
2.自招能給的優惠政策是加分,最終是否能被該學校錄取,要看高考分數加上自主招生加分能不能達到學校的錄取分數線。
自主招生的名額為總計劃的5%,不占統招名額。另外,高校為完成自主招生計劃,實際給出加分的人數遠多于5%,所以這意味著廣大考生擁有更多的機會。
這里需要注意以下三點:
1.5%是針對全國范圍的,并不是針對某個省。
2.自招不占統招名額。學校招生的來源于兩部分,一部分是每年根據志愿填報的書籍報考的學生,這屬于統招名額,另一部分是自主招生、藝術特長生等等渠道進來的學生。
3.實際自招的名額遠多于5%。類似于批次線和投檔線的由來,各省在劃分批次線的時候并不是完全按照該批次的招生計劃人數去劃分的,必須留出一定的機動名額來滿足招生計劃,機動名額往往是實際5%的兩倍或三倍,并且一個高校招生都是少則幾千多則上萬,所以實際可以拿到加分的人數還是非常多的。對于家長往往常說要給孩子把握機會,那么這確確實實就成為了一種機會。
自主招生優勢:
一提到自主招生,就是加分進入學校。以前考不上的學校,通過這種加分和提前的保障能夠讓我們進入更好的學校。
談到優勢,分為以下三點:
1、理想院校專業:專業定向化的加分使用方式這是15年改革被絕大多數高校采用的把加分定到專業上的一種方式,已經直接為將來的報考直接定好了院校及專業的具體方向。
2、特殊才華保障:挖掘潛質培養特殊人才
特殊這一點是很難界定的內容,我們一直說高校要求偏財怪才,但什么樣的人才叫偏什么樣的人叫怪?但凡只要挖掘出一些潛質來,我們就可以把它歸為特殊型人才。
3、樂觀積極備考:心理上給考生保障和鼓勵
每年學生申請結束之后學生都會有不錯的心理狀態表現,比如說你提前通過了清華大學如此競爭激烈的初審,那么就意味著你對于很多人來說第一步先征服了這所高校,接下來再通過高考成績爭取這所高校通過的可能性也是非常大的。所以提前參加自主招生,對孩子心理上有一定的保障鼓勵。
二、2015自主招生的重大變化---時間變化
知道時間變化之后,家長和學生最需要明確的一點就是在自主招生之前我需要做什么。
1.跟孩子溝通好意向
自主招生是方向性的選擇,要確定去哪些學校,讀什么專業,并且現在自主招生越來越限定了專業能否轉出這種模式,即專業不能調整。這就要求考生和家長在報考前提前確定好自己專業。
2.排名分析以及定位院校和專業
自主招生最終的結果是區間加分,定位高或低都不是特別合理,做排名分析就是為了讓自主招生變得有價值。很多家長一談到自主招生就覺得一定要沖個好學校,看到一些學校的加分力度還不錯就想做到一種極致的狀態。其實最好的方式就是能夠剛剛好能夠使用好這二十分以內的加分,哪怕最終只用到五分也是非常有利的。
3.材料初步的撰寫
在學校公布招生章程之前,最好按照以前學校章程的一些要求來針對性地做一些初稿的撰寫。申請材料需要提前多次地去寫,曾經有一個學生寫了7個版本最終第8個版本才通過,所以這需要不斷磨合之后才是一個比較好的申請材料。加分變化
這個列表反應了2015年各個學校都給到了怎樣的優惠政策。定位要結合學校的情況和自己的情況,從學校來講應該知道往年錄取的位置、分數和排名,從自身來講要知道學校有可能會給你怎樣的加分。優惠政策的變化
從2015年開始,基本上所有學校都是加分認定到了專業,需要各位家長提前了解提前準備,所以現在還不清楚孩子要選什么專業方向的就要提前做好這方面的溝通。三、通關要素:定位 初審 筆試 面試---
定位
定位過高
在申請的時候會體現兩種難度。 一種是高校不認可你平常成績,認為你沒辦法達到他的條件,就算初審通過,那么后續筆試面試也會和高手過招,競爭激烈。
定位過低
覺得穩過一定是沒問題的,但容易忽略了一個問題,就是現在國家要求高校人數的限定,而這種情況下高效不希望自主招生來的人填不滿,即使高效希望高分考生過來但卻不會把名額浪費給這些高分考生。 基于此,高分學生申請低分院校依然意味著高校不會讓你初審通過。
初審
關于初選需要分為幾部分來了解:初審通過率、初審重要性、初審材料包括哪些內容、如何準備初審材料。
初審通過率
從通過率的角度來說,自主招生里考慮最多的往往都是初審。初審的整體淘汰率達到了85%~94%,相應的如果通過初審那么就多了一半的幾率拿到加分,因為復試是在初審通過的學生里淘汰40%~50%。從2015年開始淘汰率可能在削弱,最終能拿到加分的是2%~7%,整體的人數發生了變化。
初審的重要性
初審的淘汰率最高,通過初審拿到加分的機會就增大初審材料要在極短時間內抓住老師眼球,讓老師有閱讀欲望。這是重中之重,無論是自薦信還是其他審核材料都需要在處理材料這方面多花點心思。
初審材料對于復試有重要的作用。很多學校的初審材料是占整體申請通過的一定分值,所以復試表現也要結合到申請條件當中。
初審材料包括哪些內容
其實自主招生的申請就是不同的材料加到一起夠不夠一個分來決定,獎項等單一材料并不是決勝性的關鍵。
自薦信、相當于材料的目錄,需要在很短的字數里展現亮點,告訴高校你適合要我這樣的人才。切忌上網找模板,因為每個考生通過的理由一定是不相同的。
推薦信
輔助材料、包括證書、獎狀、論文以及特殊才能方面的資料。每一個內容都是有的放矢的,申請中怎么去表現孩子的優點亮點就需要在這部分內容里整理出來給高校。
如何準備初審材料
自薦信的書寫一定要有重點,說是一個信件但往往一定是很漂亮的文章來體現孩子的綜合素質。推薦信常見的錯誤往往和推薦人的角色有關系。最后輔助材料里要重點表現專業申請上契合度的問題,所以過多的材料未必是理想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