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lcome
在心理學界,流傳著一句對父母而言十分重磅的話,“所有孩子的問題,都是父母和孩子互動的問題”,而批評就是互動模式中最有殺傷力的一種。
但是,批評卻又必不可少。如今很多小朋友經常得到鼓勵和贊賞,但卻接受不了一點批評,輕則不理不睬,重則大哭大鬧。贊賞當然重要,但通過批評進行成長的過程不可或缺。下面就是如何進行有效批評的方法論:
當孩子犯錯誤的那一刻,其實他們內心是有受驚的,如果父母馬上過來批評他,不僅不會讓孩子犯錯的行為減少,反而會增加發生的機率,而是應當冷靜的問孩子8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是:“發生什么事情了?”
這個問題看起來不起眼,但是非常重要。許多成人碰到突發狀況時,會習慣性的太快下判斷:“一定是你先打他,他才會打你。”“一定是你做錯事,老師才會處罰你。”如果我們不讓孩子從他的角度說說事情的經過,很可能冤枉孩子。況且,讓孩子有機會說話,即使真的是他的錯,他也會因為有機會為自己辯解而比較甘心認錯。
第二個問題是:“你的感覺如何?”
事情經過是客觀事實,當事人心里受到的沖擊純然是主觀的感受,無所謂是非對錯。很多時候,我們只是需要把自己的感受說出來而已。一旦說出來,哭一哭,罵一罵,心情就會好多了。腦科學研究表明,當一個人情緒強烈的時候,別人說什么他都會聽不進去。總要等到他心情平靜下來,才可能冷靜思考。所以如果我們希望孩子能夠聽得進去我們的意見,我們就需要先同理他的感情,讓他的情緒有個出口。
孩子夠冷靜之后,可以問他第三個問題:“你想要怎樣?”這時不管孩子說出什么驚人之語,先不要急著教訓他,而是冷靜的接著問。
問他第四個問題:“那你覺得有些什么辦法?”在這個階段,不妨跟孩子一起做腦力激蕩,想各種點子,合理的、不合理的、荒唐的、可笑的、惡心的、幼稚的……腦力激蕩的重點就是允許任何看似無稽的想法。這時候不論聽到什么,都暫時不要做批評或判斷。
等到再也想不出任何點子的時候,就可以問他第五個問題:“這些方法的后果會怎樣?”讓孩子自己一一檢視,每個方法的后果會是什么?你可能會很訝異的發現,大部分的孩子都明白事情的后果。如果他的認知有差距,這時候就可以跟他好好討論,讓他明白現實真相。這是一個很好的親子溝通機會,但是要避免說教,只要陳述事實就可以了。
第六個問題然后問他:“你決定怎么做?”孩子一定會選擇對自己最有利的狀況,如果他了解后果,通常會做出最合理、最明智的選擇。即使他的抉擇不是成人期望的結果,也要尊重孩子的決定。成人一定要言而有信,不能先問他怎么決定,然后又告訴他不可以這么決定。這樣子,他以后再也不敢信任你了。何況,就算他選擇錯誤,他從這個錯誤中也可以學習到更珍
接著問第七個問題:“你希望我做什么?”并且表示支持。等到事情過去之后,問他最后第八個問題:“結果怎樣?有沒有如你所料?”或是“下次碰見相似的情形,你會怎么選擇?”讓他有機會檢視自己
1、描述你所看到的,或者描述問題。越簡單越客觀越好,并盡量不用“你”開頭。
反例:你真是不負責任,總是把水龍頭打開,又忘記關。你想發大水啊?
正例:琳琳,浴缸里的水快溢出來了
2、談談孩子的感受。
反例:做錯事情后,你老是一聲不吭,氣死我了!
正例:你現在不愿意說話,似乎有點生氣,又有點委屈,能和媽媽談談嗎?
3、說出你的感受和期待,也可以明確表達自己的不滿。
反例:你真沒禮貌,總是打斷我說話!
正例:如果我的話還沒有說完,就被人打斷,我會覺得不高興。
4、討論方案。以改善和修正的方法來替代懲罰,告訴孩子如何彌補自己的失誤,以解決問題的思路來替代懲罰。
反例:沙發有一堆橘子皮,又是你丟的吧!再這樣,就罰你清洗沙發套子,還有一個禮拜不能看電視。
正例:看到沙發上有吃的東西我很生氣,橘子汁弄在沙發上很難清洗,現在我想知道怎么補救,你能幫助我清理沙發和橘子皮嗎?
大家看這些句子是不是非常熟悉呢?
1、責備和問罪:“你又沒有洗手就來吃飯,告訴你多少遍了,你就是不聽。”
2、謾罵:“今天氣溫都零下了,你就穿一件薄夾克!你怎么這么蠢?!”
3、威脅:“你再和同學打架,我就把你這個月的零花錢都扣光,還不許你玩電腦。”
4、命令:“馬上把屋子打掃干凈!”
5、說教:“你覺得上課睡覺做得對嗎?你不知道好的學習習慣有多重要!(以下省略一百五十字……)”
6、控訴:“看見我的白發了嗎?都是因為你!”
7、比較:“你怎么不像你們班大隊長那樣,他門門成績都那么優秀,人緣還那么好!”
8、諷刺挖苦:“這就是你明天要帶到學校的作業嗎?也許你老師看得懂你寫的天書,我可看不懂。”
9、警告:“好好騎車,別顧著耍酷!你想摔下來嗎?”
10、預言:“你竟然對我撒謊。知道長大后你會是什么樣子嗎?沒有人相信你!”
對一件事情,有時家長會對孩子囑咐好幾遍,特別是做媽媽的,唯恐孩子不明白,不按自己的意思去做。對大部分孩子來說,他們反感的,正是父母的嘮叨。他們越不愿聽,做父母的就越不放心,反而加倍地嘮叨起來,這就成了惡性循環。所以,父母對孩子的批評不能過度,你可以針對問題,提煉觀問題的關鍵點,簡單明了地跟孩子一起分析問題。
批評孩子做到“點到為止”的好處還在于,可以讓孩子自己有時間去思考和反省,這樣更有利于問題的解決。
這一點劉燁家做的很好。爸爸去哪兒3里,劉燁向老鄉問路時,諾一一直插話要給爸爸吃糖。老鄉走了之后,劉燁馬上和諾一說:
“剛才爸爸在和別人說話時,你插話了很不禮貌,爸爸不太高興。”
“可是爸爸,我想給你嘗嘗這個糖。”
“你想給爸爸吃糖應該等別人說完話再給,隨便插別人的話不禮貌,懂了么?”
“知道了”
不到一分鐘,批評結束。
美國心理醫學博士馬文·西爾沃曼提醒父母,在五種情況下不應該對孩子進行批評。這五種情況分別是:
1、當孩子同你討論某種個人問題的時候(批評會導致孩子不再說出心里話,他本來打算告訴你的)
2、當孩子看上去非常激動而又沒有說到底是怎么回事的時候(發生的事情可能另有原因,先耐心聽孩子說完)
3、當孩子為某件事而興高采烈的時候(向熱情潑冷水的事兒絕對不要干,你要做的就是創造條件幫助孩子成功。即使你覺得不靠譜,也要給孩子時間讓他自己下結論)
4、當孩子需要人幫助他作出決定的時候(他在向你求助,需要的是幫助,不是批評)
5、不要在飯桌上批評孩子(中國有超過50%的孩子在餐桌上挨過父母的批評,這會導致厭食、家庭氛圍變差,以及孩子胃疼)
父母應以低于平常說話的聲音批評孩子,低而有力的聲音,會引起孩子的注意,也容易使孩子注意傾聽你說的話,這種低聲的冷處理,往往比大聲訓斥的效果要好。不要說孩子笨、因此不愛他、藐視他了這樣的話語,或即使不說,也有相關的表情舉動。這樣指出缺點,會十分打擊孩子的自信心。自信不是認為自己全能,而是能在客觀了解自己的缺點后,還是接納和愛自己。
因此,在任何時候批評孩子時,你的態度和內容一樣重要,要遵循批評三原則:
1、事情做錯了,改正就好。
2、你是個好孩子,永遠都是。
3、爸爸媽媽永遠愛你。
(編輯:心理口碑;來源:長頸鹿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