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十五章“顯德”
【原文】
老子曰: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容,渙兮若冰之將釋,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濁。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動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意譯】
古時候善于修道的人,精微奧妙深遠而洞察事理,高深莫測而難以曉識。正因為不可理解修道之士,就能從外表顯露的德行來加以描述。
修道者,他們細心謹慎,就像冬天赤腳過河一樣,這叫道心在微;他們警覺戒惕,就像周圍都是敵人一樣,這叫道心在危;他們恭敬嚴肅,就像應邀而來的賓客一樣,這叫道心在誠;他們行動灑脫,就像冰雪被春陽消融一樣,這叫道心在哲;他們敦厚純樸,就像未曾雕琢的楠木素材一樣,這叫道心在真;他們曠遠豁達,就像空曠的深山幽谷能容納一樣,這叫道心在寬;他們混沌圓融,就像江河的濁流一樣,這叫道心在慧。怎么能將江河中的濁流靜止下來以澄清呢?怎么能使動蕩的事態安靜下來以保持事物的長久運動而生生不息呢?這都是不可能的。因此,保持這大道的修行者是永遠不會自滿和爭強好勝的。修道者,正是由于不會自滿和爭強好勝,所以才經常處于陳舊衰退的境地,而又能不斷的更新進步成功。這就是修道的人所顯現出來的崇高美德??!
【札記】
修道的人,顯露出來的都是德行。道以德顯,德由道生。修道的人,體元始之理,行元始之事,以神歸元始,以氣合元始,以身化元始,以心意混元始,皆成一氣之補。元始者,無極混元?;煸撸罌]有顯化生發,自然常人不可能認識和理解。
常人要理解大道,只能從道所顯露出來的德來粗淺的認識道的表面,而道的實質和內涵則是深不可測的。
大道集虛,大道唯空,只有空虛才能生發宇宙萬物。修行者體道,要永遠的保持這大道的虛空,才能有源源不斷的生發,才能有生生不息的新成。
花兒開放得最艷之時,就是枯萎凋零的開始;月兒最圓滿之時,就是虧缺虛損的開始;凡人達到了最壯盛的時候,就是走向衰老的開始,……宇宙萬物都向反面轉化。
修道者,講無為,無為無不為。不要加速身體機能的新陳代謝,否則就會加速人體成熟及衰老的速度而不利于養生。宇宙萬物本平衡,宇宙萬物皆可自然的調節其自身的平衡。自然界中的電流速度是衡定的,電阻可以控制電的流量,但沒有控制能量運動速度的作用。常人生命的流逝是有一定數壽的,善養生者卻可以控制生命的進程而誕生,因為人是萬物之靈,而具有主觀能動性,所以人不但能順其自然,而且能改變自然和逆其人身的自然。故修行者說,順則生人,逆則成仙。
持虛勿盈以養生,這是指常人而言,非常人者,卻可以盈全圓滿。精滿不思淫,氣滿不思食,神滿不思眠。半桶水晃蕩,水滿不蕩。要盈滿而全而又持盈勿缺,唯有修心。修心能使心寧靜而和平。心靜一切靜,心靜者,大道成。心靜者,有顯德,顯德者,道之德。
修道者有所成時,是不會自己炫耀的,但盛德之光明則會自然發露于外而不可掩飾。有麝自然香,香味不是麝;有道自顯德,顯德不是道。
真常之道,無時不易。自然之風,四時而異,春日和風,溫暖;夏日熏風,炎熱;秋日金風,涼爽;冬日朔風,寒冷。自然呼吸,常人是一呼一吸均衡平等,非常人呼吸;內功者,軟、慢、深、長、細、勻直至胎息;外功者,逆腹式呼吸或風呼吸法;練周天運行者,是火逼金行之呼吸;中停沐浴,有沐浴流暢下行之呼吸;采大藥,有過關服食吞咽之呼吸;面壁入靜之時,是入蟄之胎息;還虛之時,采用無為之呼吸;登空證果之時,有入坤爐性海之呼吸。故凡修行者,就可以了道了。若不明了呼吸者,就難以練金丹了。金丹之道,重視呼吸之道。
金丹之道成者,濁中能清,動中能靜;靜則慧生,動則新成;慧生則保此道不欲盈,新成則顯德而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