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承轉(zhuǎn)合”是作詩的套路,“偷風不偷月,偷雨不偷雪”是做賊的套路。吃飯也有套路,冷葷、熱炒、大菜、湯羹、點心,不能錯了次序。西式的正餐也有一定之規(guī),傳統(tǒng)的高檔宴席按著繁文縟節(jié)吃下來,可以多到十三道菜。現(xiàn)在沒有人那么吃了,最常見的是three course meal(三道菜)或four course meal(四道菜),五道以上的不是沒見過,但非常少。
1. 餐桌擺放
中餐不論吃多少道菜,每位客人一雙筷子吃到底。而西餐則講究吃一道菜換一副餐具,用過的撤下去再上新的。如果是正式的宴請,比如婚宴,一席有幾道菜,分別是什么菜式,事先都準備好了,因此入座的時候全席需要的餐具已經(jīng)擺好,密密麻麻一大桌子。平時我們?nèi)ゲ蛷d,用不了那么多,餐桌通常是按照三至四道菜來準備的。
餐具 (圖 by TerriC / Pixabay)
使用刀叉,左手叉右手刀,擺放自然也按這個規(guī)矩。如果有兩套以上的刀叉,用的時候按照從外到內(nèi)的順序。一般靠外面的一套小一些,是用來吃沙拉或前菜的,靠里面的比較大,是吃主菜用的。因為餐廳事先并不知道客人會點什么菜,主菜的刀叉都是最常用的式樣。如果客人點了牛扒、羊排這類厚實的肉菜,服務(wù)員會把桌上原來的刀撤下去,換上一把比較大的牛扒專用刀。如果客人點了意大利面,尤其是spaghetti這類比較長的面條,服務(wù)員會再送上來一把勺子,方便客人叉子勺子并用一起把面卷成團送進嘴里。如果右手邊兩把刀的外面還有一個比較大的勺子,那是喝湯用的。也有餐廳并不預(yù)先擺上湯勺,等客人點了湯再由服務(wù)員送上來。
座位正前面放盤子的地方放著餐巾,入座以后把餐巾打開,可以鋪在腿上,如果有盤子也可以把餐巾的一角壓在盤子下面。按照傳統(tǒng)的禮儀,餐巾自然也可以圍在胸前,不過現(xiàn)在很少有人這么做。正式的場合,或是比較高檔的餐廳,座位前面已經(jīng)放上了一只扁平的大盤子,這是charger plate(托盤),擺樣子的,上菜的時候盤子端上來直接放在這只托盤里面。如果有托盤,餐巾就卷成筒狀或折成花樣放在托盤里面。托盤前方有時候還會打橫放一把尺寸很小的勺子和一把小叉子。這是吃dessert(甜品)用的。從入座到吃甜品以前,托盤一直放在座位前面。所有人吃好之后,上甜品之前,桌上所有餐具包括托盤全部撤走,只留下前面橫放的那對叉子和勺子。
杯子也是事先放在桌上的,靠右手邊,刀的右上方。最常見的是一高一矮兩只杯子,高而瘦的用來喝white wine(白葡萄酒),矮而胖的則用來喝red wine(紅葡萄酒)。如果有水杯,會放在刀和酒杯之間。雖然所有資料都顯示杯子應(yīng)該放在右手邊,但在宴會中我也見過酒杯和水杯分列座位兩邊的擺法——酒杯在左手邊水杯在右手邊。餐廳里,客人入座之后服務(wù)員會詢問需要什么酒水,然后根據(jù)客人點的酒水對桌上的杯子進行二次調(diào)配。如果不點酒,服務(wù)員就把酒杯撤掉,只留下水杯,或是把白酒杯撤掉,留下紅酒杯盛水。桌上預(yù)先擺放的可能還會有一只帶托盤的瓷杯子,這是餐后吃甜點時喝咖啡用的。
座位左手邊,叉子外面,通常有一只小盤子,上面有一把很短、沒有刀鋒、刀頭呈圓弧或三角形的小刀。這個盤子是餐前吃面包用的,這把刀是butter knife(黃油刀),扁平的設(shè)計方便把黃油均勻地抹在面包上。
2. 點酒水
領(lǐng)位的服務(wù)員把客人帶到桌前入座后放好菜單便會悄然離開,負責這一桌的服務(wù)員適時出現(xiàn)。自報家門,告訴客人自己的名字以后,服務(wù)員會先問'Can I bring you some drink to start with?'(我可以先給各位上些飲料嗎?)在fine dining(正餐)的餐廳,酒單往往比菜單還有厚,以wine(葡萄酒)為主。有些酒可以開零按杯賣,大部分只能按瓶賣。如果你像我一樣,對葡萄酒沒有太多苛求和研究,可以看看餐廳有哪些house wine(本店常備酒)。多數(shù)正式餐廳備有紅白各兩三種house wine,價位在該店所有酒里屬于中等偏低,味道一般不會出錯。House wine都是可以按杯出售的。
如果點原支葡萄酒,按規(guī)矩服務(wù)員拿上來先給客人看過,征得同意以后才開瓶。新開瓶的酒還有個試喝的步驟,就跟買西瓜不管懂不懂總要拍拍聽聽一樣。服務(wù)員會詢問座中哪一位嘗酒,取過那一位的杯子倒上一點,嘗過以后得到肯定才為每位客人斟酒。理論上講,客人嘗過以后如果不滿意是可以退換的,但我沒見過有人這么干。酒是預(yù)先冷藏到最適宜的溫度才上桌的,默認不再往杯子里加冰塊。如果需要,可以讓服務(wù)員單拿一些冰塊放在一只杯子里,自己按需加入。
當然也可以點啤酒,跟在酒吧一樣,可以問服務(wù)員'What's on tap?'(有哪些鮮啤酒)。正餐大多佐以葡萄酒,啤酒種類不會太多,鮮啤酒最多兩三種。傳統(tǒng)上,Martini(馬丁尼)和雞尾酒是在餐前吃點心閑聊的時候喝的,不用來佐餐,但現(xiàn)在也常有人點馬丁尼從頭喝到尾。
要是不想喝酒,酒單上不一定寫出所有軟飲料,不妨直接詢問服務(wù)員有哪些soft drink(軟飲料)或non-alcoholic drink(非酒精飲料)。如果什么都不要,或是一時沒想好,可以告訴服務(wù)員'Just water for now'(先上水就好了)。水一般是普通冰水,如果想喝hot water(熱水)需要特別告訴服務(wù)員。冷水熱水都是免費的,而sparkling water(氣泡水)和bottled water(瓶裝水)是要收費的。
3. 菜單的結(jié)構(gòu)
最常見的正餐是three course meal(三道菜):soup(湯)或salad(沙拉)、main course(主菜)和dessert(甜品)。服務(wù)員去安排酒水的時間正好用來研究菜單。許多餐廳把甜品單列一份菜單,吃完正餐以后才拿上來,因此這時候要看的是前兩道菜。
雖然在最為流行的配置中沒有appetizer(開胃菜)的位置,但餐廳的菜單上都有這一欄。這一類菜品份量通常不大,口味不論油炸、焗烤、還是腌制,大多宜于下酒。有的餐廳在正常的開胃菜之外會有一些shareable plate,份量較大,適合人多的時候點,邊喝酒邊吃。也有胃口小的朋友直接把一份appetizer當一頓飯的。
蔬菜沙拉 (圖 by Einladung_zum_Essen / Pixabay)
菜單上位于appetizer之后的就是湯和沙拉了。這兩類,一般的餐廳都不會預(yù)備太多不同品種,因此很多菜單是把這兩類合并在一起的,甚至把appetizer, soup, salad全放在一欄。如果兩三個人吃飯,點了appetizer,那么我不建議在主菜之前再點湯或沙拉,多半吃不了。湯和沙拉也最好不要同時點,擇其一就可以了。西餐的湯大多比較濃稠,以cream(奶油)命名的湯,比如cream of broccoli(西蘭花奶油湯)、cream of mushroom(蘑菇奶油湯),或是蓋著一層酥皮的French onion soup(法式洋蔥湯),再或者seafood chowder(海鮮雜燴湯),湯中大量加入黃油、芝士,再調(diào)入土豆、淀粉增稠,一份湯是很占肚子的。相比之下,沙拉就清爽得多。這二者如何取舍,一是看自己的喜好,另一個重要因素就是拍拍肚子看看吃不吃得下。
“主菜”也只是一個籠統(tǒng)的說法,細分起來也有好幾類。如果是吃耗時好多個小時、十幾道菜的大餐,肉類菜式上次的順序是由淡到濃,先是魚,再是白肉,最后是紅肉。因此,菜單上一般也會把這幾類分別列出,點菜的時候可以從這幾類當中選出一道來做main course。在意大利風味的餐廳里,pasta(意大利面)和pizza(批薩)也可能單列一欄。在非意大利餐廳很少見到批薩,但pasta作為main course的一部分列在菜單上并不新鮮。
點菜的時候通常是把前菜、主菜一起告訴服務(wù)員。如果點了appetizer,服務(wù)員有時候會確認一下appetizer是先上還是跟別的菜一起上。
至于甜品,多數(shù)是在主菜吃完之后,服務(wù)員前來詢問是否需要。我的經(jīng)驗,如果想吃甜品,在點主菜的時候一定留個心眼,別點太占肚子的菜式,否則多半吃不下甜品。Dessert menu(甜品單)上同時還會有幾款酒水,這是專為甜品搭配的。如果是wine(葡萄酒),通常是糖分比較重口味偏甜的酒,比如ice wine(冰酒)就屬于dessert wine(甜品配酒)。Champagne(香檳)等sparkling wine(氣泡酒)也常用來搭配甜品。就我個人的感受而言,北美的甜品跟歐洲、亞洲相比多半非常甜,再佐以甜酒,我是不太接受得了。反之,如果配上一杯咖啡會更舒服。因此,點甜品的時候服務(wù)員也會詢問是否需要咖啡或茶。餐后的咖啡可以是regular coffee(普通咖啡),也可以是香濃的espresso(意式特濃咖啡)。Cappuccino(卡布基諾)意大利人是不在飯后喝的,但北美的餐廳一般也會寫在甜品單上,不過latte(拿鐵)卻很少見。
4. 吃飯的順序
點完菜以后很快就可以開吃了。當然,上菜沒那么快,這時候吃的是面包。服務(wù)員把菜單送去廚房,接著就會端來一籃子面包,很多時候是帶著烤箱溫度的熱面包。跟面包一起來的還有一碟子加熱軟化過的butter(黃油),這時候桌上的小碟子和黃油刀就派上用場了。面包雖是免費奉送,但每家餐廳都會有自己的特色,有時候竟會好吃到讓人停不下來。面包不夠是可以再要的,只不過還要留著肚子吃后面的正餐。
餐前面包 (圖 by Thabang Mokoena / Unsplash)
吃著面包,開胃菜也就上來了。一邊吃小菜,一邊吃面包,一邊喝酒。越是高檔的餐廳這個過程越長,如果你是沖著吃飯而不是喝酒聊天去的,不妨在點單的時候告訴服務(wù)員上菜快一點。如果點了湯,不少人喜歡在湯快要喝完的時候留一點在碗里,把面包掰成小塊蘸著湯吃。這是約定俗成的吃法,無論多高檔的餐廳,這個“刷盤子”的動作都不會被視作失禮。
中餐宴會,后廚會按照一定之規(guī)把握每道菜上菜的時間。因為是圍餐,每道菜早一點晚一點問題不大。而西餐正餐的吃法是一道菜吃完撤下去再上下一道,而且為了保持同桌每位客人步調(diào)大體一致,服務(wù)員會隨時跟后廚溝通,等每位客人都吃完了一道菜一起把盤子撤下去,然后同時上后面一道菜。
上完主菜,服務(wù)員會拿一個一尺多長的圓形木筒到餐桌邊,詢問客人是否需要現(xiàn)磨胡椒。原來這個木筒是一個小型磨具,原粒黑胡椒裝在里面,要多少磨多少。如果點了意大利面,服務(wù)員還會端來一碗grated cheese(芝士粉),如果需要,灑一些在上面。
5. 固定搭配菜單
我們中國人吃飯習慣每餐吃好幾道菜,而西餐里面每人只點一道主菜,這常常讓我們覺得不過癮。尤其是難得去一次的那些中高檔餐廳,菜單往往讓人猶豫不定,這也想嘗嘗那也想嘗嘗,都點又吃不完。為了滿足這個需求,有些餐廳會推出幾種預(yù)先搭配好的菜單,每套包含的式樣比較多而份量比正常略少,價格也比單點要便宜。
這種固定菜單叫prix fixe menu。這是一個法文詞,就是固定價格的意思。常見的prix fixe menu有一人份和兩人份之分,一人份多為兩道或三道菜,兩人份多為三道或四道菜,其中一兩道為二人共享。
一套典型的一人份prix fixe menu大體上是starter(前菜)+ main course(主菜)+ dessert(甜品)的結(jié)構(gòu)。每一道,菜單上提供幾種不同的選擇,客人從中選擇一樣,無論如何選擇這一套的價格是固定的。因為前菜可以包括appetizer(開胃菜)、soup(湯)、salad(沙拉),還可以包括cheese plate(芝士拼盤)等佐酒小吃,故而菜單上提供的選擇常常是這幾類各占一樣。湯菜常見soup of the day(今日例湯)這種說法,點菜的時候可以問問當天的例湯具體是什么。主菜一般是紅肉、白肉、魚、素菜各有一道。如果這個prix fixe menu是午餐,價格通常比晚餐便宜一些,菜式也相應(yīng)地會降低一個檔次,比如午餐提供的紅肉是pork chop(豬扒)而晚餐代之以steak(牛扒)。兩人份的prix fixe menu,主菜一定是兩人每人點一樣,而前菜和甜品可能是兩人點一份分享。
甜品 (圖 by Na Urchin / Pexels)
某些規(guī)模較大的酒莊也常附設(shè)餐廳,通常檔次也比較高。在酒莊用餐有一個專門的名稱叫winery dining,因其遠離城市中心,一半豪華一半融入自然的獨特環(huán)境,自是別有一番風味。酒莊餐廳的prix fixe menu當然離不開酒,雖然酒并不包含在價格之內(nèi),但菜單上一定會給出wine pairing(酒水搭配)的建議,建議的肯定也是本酒莊的出品。
比prix fixe menu跟能滿足食客探索欲的是某些高檔餐廳推出的tasting menu(品嘗菜單),從前菜、湯、沙拉、主菜到甜品,五道菜的tasting menu屢見不鮮,我甚至見過七道菜的。有意思的是,這種tasting menu還常會有chef's choice of the day(主廚當日精選)這種套路,不讓客人選,只憑主廚根據(jù)當天最佳的食材來搭配,有點像國內(nèi)某些公館菜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