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色達天路行(一)

色達天路行(一)

2019.04.03 信心 閱讀 6

  3月29-31日,我與黃兄隨成都旅行團到色達旅游,時間3天,途經汶川、理縣、馬爾康、壤塘和色達等,沿途參觀景點有馬爾康卓克基官寨舊址、金川綽斯甲觀音廟、色達東嘎寺、天葬臺和五明佛學院等。 (圖為馬爾康卓克基官寨外景)

  色達位于四川西北,離成都約600公里行程。清晨不到6點,團隊便從成都出發,逆岷江而行,西穿雜谷腦河谷,過鷓鴣山隧洞,海拔逐漸增高,下午兩點后,始到達旅游第一站--------卓克基官寨舊址。 (圖為卓克基官寨外門)

  卓克基官寨位于馬爾康縣城東約7公里處。馬爾康系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區首府,海拔約2600米,屬嘉絨西藏。 “嘉絨”,藏語意為女王的山河,位于四川西部高原,包括今丹巴、金川、小金、馬爾康、理縣、黑水、紅原等地區。這一區域的古代居民稱為“嘉良夷”、“白狗羌”、“戈基人”等,吐蕃東侵后,當地土著居民與吐蕃人長期融合,便形成了“嘉絨藏族”。嘉絨藏族多居住在河谷一帶,以農業生產為主,講嘉絨語,并有自己獨特的風俗習慣。 (圖為卓克基官寨正門)

  卓克基官寨過去是嘉絨西藏的一座土司官衙,始建于清乾隆年間,1936年毀于大火,1938年由16任卓克基土司索觀贏在原址處重建。 土司又稱土官、酋,是古代中央政府封授給西部地區少數民族部落頭目的官職,“世官、世土、世民”是其重要特點。清代及民國時期,四川嘉絨西藏共有十八土司,管轄著川西北大片土地。卓克基土司為“嘉絨十八土司”之一,卓土司雖品位較低,屬長官司,從七品銜,但在近現代史上卻有較大影響。 (圖為卓克基官寨外圍民居)

  卓克基官寨建在梭磨河與西索河交匯處的一高地上,此處是馬爾康至成都、小金兩條公路的交叉點,依山傍水,地形險要。在交通不發達的歲月,這里是嘉絨西藏東去汶川進入內陸的必經之路,北面經草地可走甘青兩省,南經小金可至雅安、西昌,西經金川、丹巴可到甘孜、西藏,被稱為扼控川西北高原山地交通的鎖鑰。 (圖為裝飾豪華的卓克基官寨外門)

  卓克基官寨占地面積為5400平米,仿漢式四合院樓房,北面正屋為假六層,東西廂房為五層,南面大門兩層,中為天井。共有大小63間房,分別由圍墻、高碉、照壁、牢房和官寨主體等構成,官寨融入了漢藏民族的建筑精華,建造頗為雄偉。 (圖為卓克基官寨內景)

  官寨外觀為城堡式建筑,巍峨壯觀,四周墻體均用片石砌成,墻體厚達1米,使建筑顯得古樸凝重,與整個自然環境渾然天成。墻體正中鑲嵌石刻彩繪的天神或地神,據說有鎮妖、避邪之功能。官寨內的房屋廊柱、樓板等全由木質構件組成,欄桿鏤刻雕花,窗格裝飾圖案,具有濃郁的民族文化氣息。 (圖為卓克基官寨二樓平臺)

  官寨內建筑做工精致,功能齊全,一樓設有銀匠房、橋子室、茶房、釀酒坊、農具室、碉樓等;二、三樓有會客室、蜀錦樓、官司廳、議政廳、土司夫婦居室、管家房、客房、餐廳、大煙房和儲藏室等;四樓以上有供佛大殿、護法神殿、家廟和大小經堂等。 (圖為卓克基官寨土司套房)

  官寨是土司的衙門和住所,卓克基最后一任土司叫索觀瀛(1900-1967),藏名桑郎澤讓,是一位很有傳奇性的人物。 索觀瀛雖是卓克基土司,但他并不是原卓克基土司的親子,而是汶川縣瓦寺土司的兒子。清宣統三年(1911年),卓克基土司絕嗣,因卓土婦與瓦寺土婦是親姐妹,愿請索觀瀛到卓土上門(入贅)為繼,民國3年(1914),索觀瀛正式繼任卓克基十六任土司。 索觀瀛精明好學,不僅精通藏文,還熟讀四書五經,能講流利漢語,在索的官寨內,有一間叫“蜀錦樓”的房間,收藏有大量的藏文和漢文典籍,足見索土司之博學。 (下圖:卓克基土司索觀瀛像資料)

  索觀瀛襲任后,便革除異己,培植親信,請高僧助政,取綽斯甲土司之女為妻,并與民國政府親善,從而很快控制了全土政教大權。索在民國時期,還多次與共產黨和紅軍為敵,曾擔任“卓松黨(卓克基、松崗、黨壩)三土游擊司令”、“理番卓克基鄉總指揮”、“川康綏靖公署少將參軍”、“川陜鄂邊區綏靖公署少將參軍”等職,并被選為“國大代表”,在川西北高原一帶名氣很大。 (圖為卓克基官寨議政廳)

  1950年初,解放軍進軍川西北高原,索觀瀛審時度勢,派人前往慰問解放軍,但另一方面,他又與國民黨殘部仍有牽連,企圖阻止解放軍解放“靖懋”(今金川、小金),后經中共多次反復做工作,索才徹底倒向中共。1951年8月解放軍進軍卓克基,在馬爾康成立“四土阿壩綽斯甲臨時軍政委員會”,索任副主任,以后又擔任四川省人民政府委員、省民族事委會副主任、省藏族自治區副主席和阿壩藏族自治州副州長等職。 (圖為中共卓克基會議舊址)

  索觀瀛解放前與共產黨為敵,曾阻擊紅軍北上,造成紅軍近百人傷亡,解放初期又與敵特時有來往,按理說這種人應受到重處,但由于是少數民族頭領,又有“土司”的這種特殊身份,解放后似乎并沒有受到多大沖擊,仍享受高官禮遇。盡管文革初也曾被批斗,但隨即受到相關部門保護,1967年11月索觀瀛在阿壩州病故。 (下圖:站在官寨樓上,可眺望西索民居)

  盡管索觀瀛土司的政治待遇并沒有減少,但隨著川西北乃至全國邊疆的解放,在中國已有數百年歷史的封建土司制度卻傾刻土崩瓦解,索土司的卓克基官寨也退出歷史舞臺,逐漸荒蕪了。 記得上世紀90年代中期,我曾來過此地游覽,當時的卓克基官寨碉樓早已破敗不堪,三層以上樓屋多已坍塌,墻柱傾斜、地板殘缺,一片凋零景象。很難想像,這便是昔日不可一世的土司官衙! 進入90年代后期,隨著西藏旅游熱的興起,阿壩州政府部門開始重新打造卓官寨,經數年維修加固,重新裝修,卓克基官寨始恢復昔日模樣,成為旅游圣地,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圖為卓克基馬爾康紅軍長征紀念館廣場雕像)

  卓克基官寨在長征時期還與毛澤東等人有不解之緣。據載1935年7月,毛澤東、周恩來、張聞天等中央領導曾進駐卓克基土司官寨。并在土司議政廳召開中央政治局常委會議,專門討論民族地區的有關問題,通過了《告康藏西番民眾書》,號召藏族民眾起來反對帝國主義和國民黨軍閥,成立游擊隊,實現民族自治。 (圖為馬爾康紅軍長征紀念館大門)

  毛澤東等入住官寨后,在蜀錦樓處發現有大量的藏、漢文典籍藏書,一本線裝《三國演義》還放置在大理石書桌上。嗜書如命的毛澤東甚感驚訝,對卓克基土司也有了新的認識。毛不但在官寨內饒有興趣的重讀此書,離開官寨后還將此書帶在身邊閱讀。在官寨居住的7天時間里,毛澤東對官寨進行詳細的考察。聯系到《三國演義》對郿塢的描述時,毛曾擊股而嘆:“古有郿塢,今有官寨。土司的這個城堡應該是我們在長征途中見到的最有特色的建筑了。” (圖為馬爾康紅軍長征紀念館內景)

  據說解放后1952年索觀瀛赴北京參加少數民族“五一”觀禮團時,曾和毛澤東同桌共餐。席間,索觀瀛請主席賜姓,毛澤東爽快地說:“現在不是解放了嗎,你就姓‘解’,今后就叫你解土司好了。”毛還對索說:“長征經過卓克基時,我曾在你家住了一段時間,看了一部《三國演義》。”毛澤東還關切地問:“你的‘郿塢’還在嗎?”索觀瀛連忙回答:“還在,還在。你在那里住過,我們還當它為紀念物呢。” (圖為卓克基官寨天井)

  現卓克基土司官寨內,辟有中共卓克基會議舊址和毛澤東、周恩來、張聞天、秦邦憲等中共領導人居室等陳列展覽。在官寨山坡下的廣場上還建有馬爾康紅軍長征紀念館等。 (圖為卓克基梭磨河及西索民居)

  卓克基官寨下面,沿梭磨河兩岸分布著很多藏式樓房,這便是有名的“西索民居”。西索民居獨具嘉絨藏族特色,保持了嘉絨先民“壘石為室 ”的傳統建筑風格。居住此地的人,多為原卓克基土司的科巴(差人)、商人及民間手工藝者后裔等。藏寨多為三層石樓,底層飼養牲畜,二層是廚房和住宿,三層是經堂和客房。民居建筑形如碉狀,也稱碉樓。寨子鱗次櫛比、錯落有致,棱角突出的石頭建筑,與周圍險峻的山峰,陡峭的崖石等自然環境渾然天成,鮮艷的浮雕圖騰、灰色的石砌瓦片、飄動的各色經幡、給這里增添了幾分神秘。 (圖為卓克基西索民居)

  參觀了卓克基官寨舊址后,團隊乘車繼續西行,經馬爾康和松崗,車程1個多小時后,我們來到了金川縣觀音橋鎮。 (圖為金川縣觀音寺外景)

  觀音橋鎮位于金川縣西北杜柯河谷南岸,海拔約2800米,是一個很有民族風情特色的高原鄉鎮。 (圖為金川縣觀音橋鎮街景)

  觀音橋雖是小鎮,但歷史上卻很有名氣,稱“綽斯甲”,是原嘉絨西藏“十八土司”之一的綽斯甲土司所轄核心。  綽斯甲土司年代悠久,地位顯赫,從始祖至末代土司共傳41代。清康熙年間授綽斯甲首領安撫司職銜。因出師大金川助戰有功,乾隆四十一年(1776)升授宣慰司,其官位從四品。土司所轄地很大,跨今金川、壤塘、色達、爐霍和道孚等縣,面積曾達近萬平方公里。 (圖為觀音寺外景)

  解放后,隨著土司制度的徹底瓦解,原綽斯甲土司轄地被劃分為若干區域,并成立了綽斯甲縣,1959年又撤消縣治,在其縣治所置“觀音橋鄉”,綽斯甲遂改名為“觀音橋”。 (圖為土基欽波觀音寺石道)

  古老的綽斯甲地名雖然消失了,但當地有一座觀音寺,其名氣在西藏卻有很大影響。觀音寺藏語稱“土基欽波”,位于觀音橋鎮西邊的納勒山半山腰上,海拔約3000米。到了觀音橋鎮后,大巴車把我們拉到了山上土基欽波觀音寺門前廣場。 (圖為土基欽波觀音寺門前廣場)

  土基欽波觀音廟始建于公元七世紀,有長達1200年的歷史,曾多次毀建。現在的觀音寺是1979年后新建的,紅墻金頂,殿堂巍然,具有獨特的藏漢建筑風格,建筑面積達1822平方米。寺內有觀音殿、蓮花生殿、經堂和僧舍等,供奉著觀音菩薩、蓮花生大師和文殊菩薩等一百多尊神佛像,寺中還有各種價值昂貴的金銀佛塔,并藏有大量經卷書畫等。廟壁上掛滿色彩絢麗的唐卡,四周全是彩繪壁畫,具有濃郁的藏傳佛教文化風貌。 (下圖:雄偉的土基欽波觀音寺正殿外景)

  土基欽波寺廟系藏佛寧瑪派白玉支法王嘎旺尼瑪仁波切的直屬管轄寺廟,因其建筑風格與西藏布達拉宮相似,故有“第二布達拉”之稱。
(觀音寺正殿內景)

  吐基欽波是藏地佛教圣地之一,香火十分旺盛。據說每年不僅有數以萬計的四川安多、嘉絨信眾前往朝拜,還有來自青海、西藏、甘肅、寧夏以及國外的信眾前來朝圣。 (下圖:觀音寺蓮花生殿外景)

  吐基欽波之所以有如此大的名氣,是因為信徒們認為廟內供奉的四壁觀音像是從土地里生長出來,很有靈氣。傳說早在幾百年前這里還是一片桑田,有位農夫在春耕時,犁頭不小心撞上了一個硬物,硬物便發出了“啊咂咂”的聲音,然后有四壁觀音便從土地里鉆了出來,據說至今吐基欽波的四壁觀音額部仍有被犁頭撞傷的痕跡。于是,人們便在這里修建寺廟,開始供奉靈驗的四臂觀音。 (下圖:觀音寺蓮花生殿內景)

  我走進了觀音正殿內,里面很大,光線幽暗,顯得深邃而神秘,殿堂共兩層,正中供奉四壁觀音像,面部祥和,神態端裝,其身貼滿金箔,頭飾、衣物等綴滿金、銀、珊瑚、松石和翡翠等珠寶,菩薩像前面雕花案桌上放滿了幾十盞酥油燈,日夜長明不熄。觀音正殿門窗、梁柱均精雕細鏤,四周墻壁全工筆重彩,工藝之精令人感嘆! (下圖:觀音寺與納勒山)

  觀音殿為回廊式建筑,回廊內墻四周掛滿了彩繪轉經筒,藏民們沿回廊順走,用手反復轉動經筒,據說每轉動一次就相當于念頌經文一次。不少藏民還全身匍匐于地,圍繞回廊一步一步跪拜,以這種獨特的方式來向神靈祈福。 (下圖:觀音大殿回廊)

  納勒山是一座神山,山頂海拔3685米,處于山腰的觀音寺南邊有一絕壁小道,山上掛滿了五彩經幡和彩帶,小道旁邊,堆放了不少刻滿經文的石頭瑪尼堆,景象頗為壯觀! (下圖:納勒神山上飄動的五彩經幡)

  站在吐基欽波寺外觀景臺上,可俯瞰遠山雪景,近處有一突出山體,形似灰色大象,故名“象山”,巖石山體上用藏文鑿刻有“唵嘛呢叭??吽”佛經六字真言大字。 據寺廟介紹,昔時為迎接觀音菩薩降臨納勒神山,有尼吾菩薩化身為大象前來獻寶,行至山前,見有孽蛇在此興風作浪,大象使出法力將其制服。平息浩劫后,尼吾菩薩為保護觀音菩薩而留了下來,化成現在的象山。至今,象背上仍能見到吉祥八寶等遺物。 (下圖:遠眺渾厚蒼茫之象山)

  在寺院狹長的通道處,有幾位外地老藏民朝佛后正坐在木凳上休息,布滿皺紋的臉上充滿喜悅和安詳。 (下圖:觀音寺院狹長的通道)

  參觀了吐基欽波觀音寺后,當晚我們便在觀音橋鎮旅店住宿。 這里雖然仍屬于嘉絨西藏,但來自牧區的安多藏民也不少。在一家藏人開設的餐館里,有幾位從甘肅趕來的安多藏民正在喝茶進餐,其服飾裝扮與當地藏民有明顯差別。(未完待續)  (下圖:在餐館進餐的甘肅老藏民)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四川】西索民居——嘉絨藏族建筑典范【2010川藏青藏線秋游記51】
嘉絨古寨卓克基
此生必駕318@2956KM,這里是馬爾康!
成都到色達2017最新路況
一路順“瘋”走川西之色達篇
由色達而稻城的川西環線(1)——卓克基藏寨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和田县| 武强县| 呼玛县| 耒阳市| 枞阳县| 阿勒泰市| 台湾省| 扎兰屯市| 周至县| 胶州市| 巨野县| 新竹县| 莆田市| 察雅县| 广平县| 嵊泗县| 偃师市| 天全县| 图木舒克市| 文山县| 宁安市| 保靖县| 陇川县| 莆田市| 自治县| 滦南县| 南汇区| 大悟县| 揭西县| 莱州市| 辰溪县| 平塘县| 合水县| 苍溪县| 三穗县| 子长县| 平谷区| 新乐市| 灵寿县| 太白县| 浠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