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地壇:遺址位置尚未找到
西安天壇遺址公園發掘保護基本成型了,那西安地壇在哪里?
華商報記者注意到,網上關于“西安伍家堡”的介紹稱,“伍家堡位于西安市北郊未央區,在伍家堡周邊,有史書記載的……隋、唐地壇遺址……”網上另有一份“西安地壇文化公園景觀設計”方案,稱西安地壇文化公園用地規模5.7公頃,位于太華北路西側、渭濱路以東。
3月2日,華商報記者驅車尋找資料中的“西安地壇文化公園”,但未能找到,譚家街道辦一工作人員說,轄區內西高路西安高級中學東側正在建一個公園,可能就是地壇公園。記者趕到后發現,這里的確在建公園,進入大門后發現場內有一個方形的大黃土堆。一位施工負責人說,這個項目名稱是“徐家灣地區綜合改造PPP項目未央創智廣場項目”,鳳城八路附近有一個公園里也有一個大土堆。記者趕過去后發現,該門牌石顯示這是“西安高鐵寨漢墓遺址公園”,園內的大土堆是一座大型漢墓。
據“西安地壇文化公園景觀”設計方、西安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總工辦負責人孫女士介紹,和天壇遺址公園不同的是,地壇本體的考古發掘還沒有完成,位置還沒有完全定下來,只有一個大概位置。他們還只是正在做初步方案,相關考古論證還不是很充分。
大唐東市:目前仍在考古發掘階段
據文物部門工作人員介紹,史書記載,唐長安城東市的位置在今天西安城外的東南方位,具體范圍是:東線在西安交大西側,南線在友誼東路,西線在安西街東側,北線在咸寧西路,而樂居場是大唐東市中心。3月3日,華商報記者來到相關區域,發現在經九路以西、標新街以北、樂居場以東、咸寧西路臨街現有建筑以南有一大片空地。同時,在經九路以西、建東街以北、標新街以南、樂居場小區A3區以東也有一大片空地。附近住戶表示,這兩處已空了好多年,考古人員已經進行了考古發掘,聽說將建設大唐東市。但據西安市文物局工作人員介紹,大唐東市目前仍在考古發掘階段。
明德門遺址:保護展示方案已經國家文物局審批
明德門是隋唐京師長安城的正南門。根據考古發掘,明德門為五門洞;“天子五門道”,明德門和丹鳳門、朱雀門一樣是都城建制的最高等級五門道,是名副其實的“隋唐第一門”,始建于隋開皇二年,唐末毀于戰火。1996年,明德門遺址被國務院批準為全國第四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月1日,華商報記者來到明德門公園。一位居民介紹,公園內的城墻就是唐城墻,向東延伸可以一直和曲江的唐城墻連起來。
據了解,西安市文物局對明德門遺址的保護展示方案,已經過了國家文物局的審批。按照方案,將來可能會在遺址處建一個仿隋唐明德門的建筑用于展示和保護。
西安市文物局:目前擬建或已建成的有5個
西安市文物局有關負責人表示,目前西安范圍內擬建設或已建設成為遺址公園等對公眾開放場所的遺址有5個,分別是秦莊襄王墓(即韓森冢)、高鐵寨漢墓、薛家寨漢墓、明德門遺址、明世子墓遺址。
“建設遺址公園也不是對遺址唯一的保護利用方式,根據遺址保存狀況、周邊環境等情況,可分為遺址公園、城市廣場和城市景觀三個層次。”該負責人介紹,地壇遺址目前根據文獻記載只知道一個大概范圍,具體位置尚不明確。
西安城區內哪些遺址將來可以服務社會?2017年,西安市文物局專門做了調研。根據調研,在條件具備后有30多處遺址未來有望成為對市民開放的公園、綠地廣場或城市景觀。
我省率先提出“四個結合”理念
對于我省歷史文化遺址的保護與城市建設問題,華商報記者專訪了省文物局副局長周魁英。
周魁英介紹,天壇原來在陜西師范大學附中的操場上,當時發掘出來以后修復好,周邊建了圍墻先放在那里。曲江把這一塊拆遷了,瓦胡同改造完成以后,剛好把這一塊亮出來。結合瓦胡同改造和曲江二期擴建,剛好順勢而上,建設了天壇遺址公園。
這種做法其實就是陜西省十幾年來一直秉承的大遺址保護的“四個結合”理念,即“大遺址保護與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相結合,大遺址保護與當地群眾生活水平提高相結合,大遺址保護與當地城鄉基本建設相結合,大遺址保護與當地環境改善相結合。”
大遺址大多數是面積比較大的都城宮殿遺址,比如大明宮是宮殿遺址,漢長安城是都城遺址,面積都非常大,遺址范圍內又不允許建設,究竟該怎么保護?2005年省文物局在全國率先提出“四個結合”理念。有了這個理念,才有了大明宮遺址公園的建設,才能在大明宮3.5平方公里、漢長安城36平方公里上面建設大遺址保護公園。
近年來,在我省提出的大遺址保護理念的基礎上,國家提出了和國際接軌的考古遺址公園。我國從2009年開始評選考古遺址公園,2010年全國公布了第一批12個,陜西就占了3個:秦始皇陵遺址公園、漢陽陵遺址公園和大明宮遺址公園。去年,國家層面在推國家公園。在國家公園的基礎上,還有國家文化公園。陜西又提出了建設陜西省文化遺址公園。2017年12月,首批公布的“陜西省文化遺址公園”有25個,其中西安5個,分別是:杜陵、順陵、華清宮遺址、西安城墻、大華紗廠舊址。
周魁英介紹,2018年在“讓文物活起來”這一方面,計劃做好大遺址的考古調查與發掘,充分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和科技手段,加快提升我省文物保護和展示利用水平。著力社區博物館、傳承基地、文化遺址公園建設,讓更多的群眾共享文化成果,共建社會新生活。著力以珍視身邊文化遺產為切入點,擴大社會參與文物保護利用范圍。推進優秀歷史文化進校園、進社區、進軍營。推動文物旅游融合發展,推進文化創意產業創新發展,促進文物旅游產業快速發展。
來源:華商報記者 馬虎振 采寫 攝影 張杰 部分圖來源于華商報資料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