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周日、盛夏的晚上,準備早些休息、想著周一早上可以早些去上班。看到朋友微信轉來的一個視頻,49秒。瞬間呆住,思維停滯;待回過神來,趕緊打開計算機,網絡搜索“扶梯7月26日”,已是鋪天蓋地的新聞。“湖北:女子被攪入商場手扶電梯身亡 最后時刻雙手托起孩子”
當然,事故的原因還有待進一步調查;事故結論也請以主管單位的結論為準。
(二)
現代城市的興起,離不開電梯尤其是電梯安全技術的發展。本人拙著《電梯電氣原理與設計》2013年出版之后,贈送給朋友時我總是在扉頁親筆寫上“城市,因電梯才得以長高;電梯,因我們而安全運行。”1853年,在紐約水晶宮舉行的博覽會上,電梯行業的先驅奧的斯先生第一次向公眾精彩展示了世界第一臺安全升降機,并向公眾脫帽致意“All Safe”。的確,有了電梯,摩天大樓才得以崛起,城市才得以長高,電梯提升了人們的生活品質。1899年,第一臺奧的斯-西伯格梯階式扶梯試制成功;1900年,西伯格將拉丁文中的“scala(樓梯)一詞與'elevator(電梯)'一詞的字母結合起來創造了“escalator(自動扶梯)”一詞。一部電梯發展史,也是電梯安全發展史;電梯的技術的進步,“安全”無不貫穿其中。
(三)
時至今日,電梯已與人們的生活密不可分。2015年5月18日,全國首屆電梯安裝工職業技能競賽全國總決賽第二天,我在微信中有感而發:親愛的朋友們,當你早上吃好早餐乘著住宅電梯離開家的時候,當你乘坐自動扶梯進入地鐵站的時候,當你在辦公樓等候商務電梯的時候,當你探視病友需要醫用電梯的時候,你可感覺到你正生活在幸福之中呢?你也許會說,這是很平常的呀。而我們電梯人會覺得你確實是生活在幸福中的。這“上上下下”便捷的背后,你可又知道有多少電梯人在默默付出呢?
(四)
電梯設備從最前期的與建筑設計師、房地產開發商的初步溝通,到銷售合同談判,再到合同簽約;再到工廠內部的合同管理和合同處理(訂單配置),再到工廠生產計劃的實際排產,再到部分自制、部分外購的產品集成制造,經歷產品檢驗后的產品發運;再到工地現場與建筑商的協調和現場安裝,經歷工廠檢驗后報當地監督檢驗機構的第三方檢驗,方才交付客戶投入使用。看起來、聽起來,均層層把關,可謂“過程控制”、無懈可擊;實際使用過程中又有上至《中華人民共和國特種設備安全法》、《特種設備安全監察條例》、特種設備安全技術規范;下至多個省、直轄市的對電梯管理、安全監察的各種地方法規的約束,電梯定期維護保養……
電梯怎么會不安全呢?
(五)
由于各種錯綜復雜的因素,電梯行業近年來(尤其是自2011年7月5日北京動物園自動扶梯事故以來)事故頻發,原本的安全電梯在媒體上成了“奪命梯”、“吃人梯”!
由于眾所周知的原因,近年來電梯行業的從業者尤其是一線的安裝維修技術人員,早就風光不再,“賺著賣白菜的錢,操著賣白粉的心”。
更因為所能列出的以及無法言說的各種各樣的原因,電梯維保費用低、待遇低……一度成為一部分電梯人不好好干活、不保證質量地干活、隨心所欲地干活,乃至“偶爾出點差錯”的充分理由和自我安慰。
(六)
7月24日,2015年機械工業職業技能鑒定電梯行業技師、高級技師評審會議的間隙,與幾位行業專家聊及目前的行業生態,北京鐵路電氣化學校的王貫山老師不無感慨地說:“電梯維修工是電梯安全的守護神,更是電梯安全的最后一道屏障。”
是啊,筆者有的時候與業內朋友討論此問題的時候,愛用一個偏激的案例:假設我們自己或我們的家人因病去醫院做手術,我們可以接受醫生因為收入低、受不公正待遇甚或心情不佳等原因造成的或客觀、或主觀的手術失誤嗎?
固然,國內電梯行業十多年來的高速增長,電梯行業的一線從業者并未享受到與行業增長同步的紅利。所以,我們時常會拿歐美發達國家電梯從業者的高收入來比對自己;我們甚或呼吁社會要尊重勞動者、尊重電梯一線從業者。而我們恰恰忽略了要獲得別人的尊重、首先要自己尊重自己。
(七)
如果我們對產品設計、部件選型有底線;穿著雖然不是嶄新但干凈整潔的工作服去工作;如果我們打開自己的工具包,呈現的是完備的工具、完整的技術資料、工作筆記和服務單據一應俱全;如果我們的技術確實“過硬”,問心無愧地對得起自己經手的工作;如果我們在內心和行動上不把自己貶低為“掃灰工”;如果我們切實遵守安全操作規范和作業規程;如果我們不將“程序是死的,人是活的”掛在嘴邊(正因為人的活動,一些微小的、隨意地變化,使電梯的故障率遠超設計的程度);如果我們平時從我做起,杜絕拆的時候四個螺絲、裝的時候就擰兩個螺絲(余下兩個裝進工具包或隨手一扔);如果我們電梯人可以信心滿懷地乘坐自己和同行保養的電梯……這些會是奢望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