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太丑了。”
難以置信,說出這句話的人,是一個四歲小女孩。
今年3月,有段很火的視頻。視頻里,4歲的小女孩看著鏡子里的自己,忽然說了一句“i’m so ugly。”
短短4個單詞,聽得人心都碎了。
正在給小女孩編頭發(fā)的發(fā)型師,停下手中的動作,看著小女孩的眼睛,跟她強調了三遍:
不許這么說!你超漂亮的!
當你看著自己,你應該跟自己說,我超漂亮的!
小女孩大概是很少聽過這樣的贊美,她愣了半天,一下子撲進阿姨的懷里,委屈地哭了起來。
發(fā)型師繼續(xù)鼓勵小女孩:
你有美麗的巧克力色的皮膚,還有漂亮的酒窩。
誰能有兩個酒窩呀?沒有人!但你有兩個!我一個都沒有呢!
看看你這一口漂亮的小白牙。
很多女孩的成長史,就是一部外貌焦慮史。
“我太丑了”這四個殘忍的大字,就像一幅牌匾,掛在童年的記憶里。
在這條視頻下面,有網友回憶自己從小感受到的外貌焦慮。
有人因為皮膚黑,被同學開玩笑。
有人因為體毛重,有黑眼圈,從小頂著國寶、猴子的外號。
還有人因為胖,被同學取外號。
甚至有人因為臉大,在演出時,被造型師說:你只能演男孩。
其實,那些嘲笑別人外貌的小孩,本性并不壞。孩子的做法,不過是成人世界的一面鏡子。
在成人的世界中,外貌羞辱,早已屢見不鮮。
網絡上流傳一張女神身高體重表。
身高160cm,體重大于95斤,多正常的事啊。
可現(xiàn)在,這種健康的體型,被冠以一個不太友好的名稱:微胖屌絲。
如果體重大于100斤,那獲得的名稱就更加優(yōu)美了,叫:土肥圓。
還有“好女不過百”的俗語,“反手摸肚臍”“鎖骨放硬幣”的挑戰(zhàn)……
驅使著很多女性拼命減肥。
今年年初,人間天仙劉亦菲出席微博之夜的活動,被網友瘋狂嘲諷:劉亦菲胖了。
很多人在微博上說,劉亦菲已經胖到沒法看了。
嗯,胖到沒法看的劉亦菲是這個樣子的。
今年3月,張偉麗在UFC賽場中奪得冠軍。
UFC是什么?
這是世界最頂級的綜合格斗賽事,能在這個賽場上奪得金腰帶的,都是當之無愧的高手。
張偉麗,不僅是中國在UFC的首個冠軍,更是亞洲第一。
可等待著張偉麗的,并不是大家的尊敬,而是不少網友的嘲笑。
有人說她丑,有人說她嫁不出去。
甚至就在昨天,創(chuàng)造101的選手Yamy公開了她所在經紀公司的一次會議錄音。
錄音的內容是,老板在開會時攻擊Yamy的外貌。
原話是:很丑,非常丑,超級丑。
除了自己表達這種想法,還要逼其他同事也這么認為。
哪怕同事已經說了“Yamy不丑”“你說的漂亮的標準是什么”,老板還是還是不依不饒。
我專門去看了Yamy的照片,酷酷的,非常有態(tài)度。我覺得很美。
本來,美麗就該是多元的。劉亦菲有豐腴的美,張偉麗有健壯的美,Yamy有酷酷的美。
可現(xiàn)在,美就像一道窄門,拿著一套嚴苛的公式,將大部分人拒之門外。
普通人胖不得,黑不得,獨特不得。
要么為了“美”削骨開刀,要么就只能默默接受外界的外貌羞辱。
曾經有人做了一個調查,問題是:
你覺得自己長得好看嗎?
在收到的兩萬多份回答中,對自己外貌不滿意的人占了35%,33%的人覺得馬馬虎虎,非常不滿意占了4%。
只有1%的人表示對自己的外貌非常滿意。
想來也是,能長成人間水蜜桃、迪士尼在逃公主,終究只是少數(shù)人的幸運。
絕大多數(shù)人,都沒有被時代審美選中的好運。
可問題是,剩下的99%的人,就要一生自卑,然后把這種外貌焦慮遺傳到下一代嗎?
在創(chuàng)造101里,每個女孩都年輕貌美,可甜可鹽,細腰長腿。
只有王菊,皮膚黝黑,身材健壯,看起來就是一個和女團毫無關系的人。
節(jié)目一開始,網絡上一篇罵聲,甚至有網友稱:王菊不下場,不看101。可沒過多久,就是大型真香現(xiàn)場。
大家全被王菊圈粉。王菊的粉絲甚至自稱陶淵明,因為陶淵明說“余獨愛菊”。
網友獨愛王菊,甚至覺得菊姐美,是因為她非常自信。
有一次拉票環(huán)節(jié),王菊站在臺上自信地說:
女團的標準已經被我吃掉了。
你們手里握著的,是重新定義女團的權利。
在臺上說這一段話的王菊,帥氣死了。
記者采訪王菊:網友翻出你以前,那么美瘦美瘦的,你還想回到那個樣子嗎?
王菊回答:不想回去。因為當時你不知道自己心里美的標準是什么,自從我做模特經紀以來,就是做自己。
其實,面對大眾挑剔質疑的外貌綁架,沒有人能一生自信,一生自我。
王菊也迷茫過,自卑過。但好在,有媽媽在鼓勵她。
在一期《創(chuàng)造101》節(jié)目中,王菊的媽媽給王菊發(fā)了一段語音。
告訴王菊:
不管你是胖的還是瘦的。
膚色是白的還是黑的。
你永遠是媽媽心中最美麗的女孩。
其他女孩聽到這句話,也被感動到涕泗橫流。
畢竟,誰不害怕自己的外貌得不到大家的喜歡,甚至被嘲笑、謾罵。
但來自家人的每一句肯定和鼓勵,都會成為日后的底氣。
2016年,有人研究過5~7歲女孩的身體焦慮問題。
實驗中,媽媽們被要求從頭到腳描述自己的身體,一組只許說負面評價,另一組只許說正面評價。
結果是什么?
當媽媽和女兒一起照鏡子時,孩子會模仿媽媽對自己身體的評價。
周國平在《不想長大》一文里說:“孩子的心靈遠比我們所認為的細膩的多,敏銳得多,我們千萬不要低估。”
如果家長有著強烈的外貌焦慮,那么言行舉止之間透露出的氣息,也勢必會影響到孩子的判斷和自我認知。
相反,如果家長并不那么被外貌綁架,也會潛移默化給孩子帶去自信。
但讓孩子擺脫外貌焦慮的終極辦法,還應當是幫助他們忽視美不美這件事情。
讓他們明白,外貌重要,但不是人生的全部。
比外貌更重要的,是一些需要艱苦努力才能獲得的東西,比如學識、眼界、智慧。
就像古羅馬作家佩特羅尼烏斯說的:
光有外表的美是不夠的,言談、智慧、表演、甜蜜的笑語都勝過自然創(chuàng)造的單純的美。
而如果僅僅只有華麗的外表,內心空虛,也只是徒有其表,而當初驕傲的外表,也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漸漸枯萎。
那個發(fā)型師安慰哭泣的小女孩時,也并不是在一味夸小女孩很美。
而是花了很長時間告訴她:
你長大之后,可以去想做你想做的任何事情。
你可以是最好的美甲師,最好的律師,最好的醫(yī)生,最好的老師。任何你想做的任何人。
當孩子從父母長輩那里得到外貌的安全感,不再對美丑抱有執(zhí)念,他們才能把時間和精力放在自己真正感興趣的事情上。
他們才能明白,比起擁有被人喜歡的外表,成為想成為的任何人才更重要。
希望全天下的小孩都能心中有愛,腳下有風,亮出最自信的笑容,勇敢成為他想成為的任何一個人。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