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躬講述 張宗政錄音 離濤文字整理
涂繼成:號退躬,生于1953年9月9日,研究生,中共黨員,中國國學會名譽會長、中國國學會副主席、高級國學師、中國書畫收藏學會副會長、中國管理科學研究管理創新研究所副所長、中江文聯名譽主席。百余篇詩、文獲國家、省級刊物獎。
出版《涂繼成詩文選》、《退躬詩聯選》,其中《商品經濟的發展與道德進步》獲國際優秀論文獎,優秀論文《文化的反思》入選《中國當代思想寶庫》,入編《改革開放30年——四川百位改革之星》人物個性化郵票。
自創的“人才股份制”獲“世界重大創新成果特等獎”。全國獨家出版“國學年歷”19年之久,并入編《世界人物辭海》、《國際奧林匹克大辭典》獲藝術金獎。個人享有“2004中國十大管理創新人物”,“改革開放30年中國管理科學成就”,“十大杰出”(創新)人物、“鼎盛中國——100位最具影響藝術家”,“四川省優秀創業人才”,“十大巴蜀之子”,德陽市優政府津貼專家、市“勞動模范”等殊榮。
曾與許廣清先生共同主編《韓文畦文化思想存稿》,自己的文化觀點有“人才股份制”、“三生論”、“四境說”、“六明觀”。多年來在川內外公益開講國學學術講座,深獲好評。
↓↓↓↓↓↓↓
(接上期)
《道德經》用于人類社會的最高境界就是無為而治,無為而治在《道德經》里主要第一次集中體現就在第三章。后來老子的治國思想,老子的政治智慧,老子的用兵,老子的用陰謀詭計等等,無不從第三章中派生而出。老子為什么對人間道德、對圣人道德不看好、不看重,認為那是一份人為,認為人為是天為中很小的一部分。
他最同情孔子,他也最調侃孔子。
孔子去見老子的時候,老子就問,你忙不忙啊?
孔子說,忙。
你何必匆匆為天下忙哦!你這樣忙是忙不出效果的哦!
老子就是這樣告誡的孔子,你太累了,你這樣累是累不出效果的。
原因就是他把人為的道德,把人為的主張跟大自然、跟萬物的智慧主張比起來,人為的主張是渺小的。他認為真正最高的道德是天德,最高的為是天為最高的道是天道。天德、天為才是最高的為、最高的德、最高的道。老子智慧的最大特征就在這里。
所以我們讀孔子、讀老子,我們如果不能領會他們的真精神和他們的那一份最高智慧,我們往往會被儒釋道三家的經典所困,更為歷代解他們的經典見解所困。這一困,你還不要說把儒釋道三家打通,你就是把一家打通也不可能,你這一輩子也不可能。原因在哪里?你沒站到至高處,你沒懂得老子的真精神。
老子是重天道,而淡化人道,根源就在這里。他認為人的力量在萬物中,永遠都是一部分的力量。
不以人勝天啊!不以人戕天啊!這是莊子的原話,就是不要用人的意志來戕害天。而且他最有名的一句話是:牛馬四足,天為也。落馬首,穿牛鼻,人為也。以人戕天啊!就是牛有四只足,馬有四只足,這是老天爺的作為。但是人的作為是什么呢?就是把牛鼻子穿起來,把馬的頭籠做,這就是人的作為。
所以老莊都自始至終站到為天道、重天道的角度來批判人類的妄為,人類對自然的一份強加和破壞。
但是呢,我們要看到老子和莊子他們的智慧思想是有所指的,是有所針對的,是針對春秋戰國時候,天下大亂,群雄并舉,戰亂頻仍,破壞過大,老百姓很多財富和生命不是自然的而是無端的破壞了、奪取了,是活生生地讓人為的活動破壞了。
比如明明非常聰明善良的人,一瞬間就被奪去了生命;明明非常難得積累下來的財產,一場戰爭下來就浪費了。他看到這個天下太亂了,而且亂是亂了幾百年。春秋是二百五十多年,戰國又是二百二十多年,合起來是四百七十多年時間。在中華大地上一亂就亂了四百多年,你想當時天下亂到什么程度。老莊就生活在那個時代,他肯定是對過久的生活動蕩的破壞所提出的對社會的糾正。所以我們看老莊思想時看到,如果他們是在成平時期,他們不這樣看。他是在戰亂時期看,他希望盡快天下不要這樣人為的破壞了。這是老子學說的智慧和美好的一面。
這里我們也要把老子學說的誤區也要指出,老莊學說的一個最大誤區在哪里呢?他在把人類的作為警醒和透視,以及準確把握的同時,無形中、無意中卻美化了自然,他把自然看成了完美的狀態了。人為是非常的有漏、有污染、有錯誤,你們要向天看齊,不要那么多錯誤,不要那么多污染,不要那么多破壞。那么無形中就把天抬高了,完美化了,人為地完美了天,把天當成美的化身了。其實天就是一片混沌,自然就是一片本樸,它不會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但更不會故意地朝人類希望的方向去存在,自然就是自然。所以老莊在立說的同時,把人世、人為批得過多;把天為、天道呢不知道是不是他的本意,當把他的作品讀了以后,就發現無形中他美化了的天道。這也是后世的人,沒有老莊的智慧。把老莊的智慧,越追越緊,越追越多。同時,按照那個思路邏輯發展下去,構成的一份偏差。偏于基本上對人世、對人類是消極的,甚至對人生都是消極的。不但要退出社會,甚至有時候還想退出生命。這就是老莊在學說中,我們汲取他智慧的同時,不得不進行的一份警覺。只要我們警覺了這一點,我們就可以像明月一般去欣賞老莊的智慧,他是非常美的。(未完待續)
感謝閱讀,若您對傳統文化、佛道經典,香學、雅藝,修身、齊家等內容感興趣,請關注“志樸傳統文化”微信公眾平臺(ID:ctwhua333),與我一起研學!自利利他,奉獻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