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眾所周知,無論在《三國志》還是《三國演義》里,有很多厲害角色的實力會被大大低估。畢竟在那個星羅云布的英雄年代,類似關羽、趙云這樣武功蓋世又義薄云天的人物太過耀眼,又或許只有諸葛亮、司馬懿這樣的智慧型人才才稱得上是絕世高手,最起碼也得是周瑜、姜維這樣級別的選手才有可能入圍'三國名人堂'。
然而,就在遍地群雄的時代夾縫里,有一人既無'武神''臥龍'這樣的光環加持,又無蘇、張二人縱橫捭闔神鬼莫測之法,卻仍能沖出重圍,連縱三國幾十年不倒。應該說,他與諸葛亮、司馬懿一樣,離皇帝的寶座都只有一步之遙,但是他卻始終如一、不改本色。他的名字叫做魯肅。
……………………進入正文……………………
一、諸葛亮甘當魯肅 '棋子'
魯肅的名字似乎總和'二把手'掛鉤,當年周瑜身為居巢長時,魯肅便借其三千斛糧食以解燃眉之急,用《水滸傳》里的話講,他當時干的就是梁山柴大官人的活;到了東吳后,他與周瑜二人一正一副掌管軍隊。周瑜死后,孫權又與其一主一仆。即便是與諸葛亮合作,他扮演的還是幫手的角色。
似乎魯肅一生都在為別人做嫁衣,然而就是這個'二把手'卻成就了三國時期最為顯赫的戰績——赤壁之戰。眾所周知,赤壁戰前的格局并非如《三國演義》所描述那般理想和涇渭分明,相反,孫權甚至根本看不上劉備那尚不足萬的草臺班子。盡管他有關張、趙云諸葛亮這些高人輔佐,但是沒有施展的舞臺,說啥都白扯。
另外,東吳當時也存在著潛在的危機,孫伯符新亡(公元191年),剛剛接替政權的老弟并沒有立足的資本,許多老派、實力派一心想把孫權變成第二個'漢獻帝',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了赤壁大戰前夕。諸葛亮來了,于是才有了那場與東吳老臣的經典辯論賽——舌戰群儒。
雖然后來黃蓋闖進來說:'愚聞多言獲利,不如默而無言。何不將金石之論為我主言之,乃與眾人辯論也?'那么問題來了,黃蓋早不闖晚不闖,為什么偏偏等到快掐完了才進來?答案很簡單,那就是魯肅在幕后指使,見好就收、讓眾人明白明白就得了,至少給老同志一個臺階下,一旦諸葛亮被殺,魯肅苦心布的局將會功虧一簣。
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群臣們'主降'變相來看,就是'賣主求榮'。畢竟在主降派看來,誰來做老大都不影響自己的仕途。倒是孫權就不太好說了,因為一旦投降,他的下場甚至還不如白門樓上的呂布,你以為呢!
所以與其說'聯劉抗曹',倒不如說孫權、魯肅等人在借諸葛亮這顆棋子來化解一場蓄謀已久的政治陰謀。諸葛亮也不傻,他深知迂腐酸朽的主降派'大事不會干,壞事沒少干'的本性,自己稍有差池即招殺身之禍。即便沒死,失敗灰溜溜地回到劉備陣營,那么關羽、張飛又豈能容他?輕者奚落一番,重則下場也不比在江東好到哪去!所以說,那個年代每個人都生活在夾縫中,大家都在尋找共同的利益結節。
魯肅與諸葛亮正是基于這種'求同存異''互助互利'的原則,正式打開三國的新局面。有人說,東吳真正說得算的是周瑜,魯肅只是個跑堂的。這種說法可就大錯特錯了,看過好萊塢電影《非常嫌疑犯》(凱文.史派西主演)的朋友都知道,真正的幕后大佬不一定是衣著光鮮、會彈琵琶的,相反他表面上有可能是清潔工、洗碗工,甚至是送外賣的。
二、'單刀赴會',誰才是原創?
魯肅算得上是整部《三國志》里口碑最好、人品最好,可謂'零差評'的一個好人。據史書記載,他在少年時便繼承萬貫家財,盡管飽讀詩書,但他卻仍苦練騎射、招募鄉勇,論文韜武略,其功并不在周瑜之下。倒是早年周瑜慕名前來拜見魯肅,希望魯肅能收他做小弟。
相處幾天下來,魯肅發現周瑜骨子里透著一股傲氣、英氣和豪氣,這種品格非常適合在戰爭年代指揮人馬,甚至沖鋒陷陣。為了顧全大局,魯肅最終決定'讓賢',將手底下的兵丁及三千斛糧食交付與周公瑾,從此二人成了一生的知己??梢哉f,這種胸襟和氣魄古今罕有。也正因魯肅這種'大胸懷',成就了赤壁鏖戰的勝利,間接推動了三分天下的格局。
后期,也正是在魯肅的說服下,東吳決定暫借荊州土地給劉備中轉。玄德畢竟是梟雄,既到我手便為我用,這才導致了關羽與東吳方面摩擦不斷。這其中最著名的歷史事件便是'單刀赴會'。央視版《三國演義》不惜濃墨重彩刻畫關云長義薄云天單刀赴會的場面,其實歷史上關羽是否真的單刀赴會還有待考證,倒是魯肅沒少'深入虎穴'去會關羽,《三國志·吳書·魯肅傳》原句'乃趨就羽'。
談判前,魯肅的部下勸他不要前去與關羽談判,因為這極有可能是一場鴻門宴。但為了維系兩家多年的合作關系,魯肅還是冒險前去。據《三國志.吳志.魯肅傳》記載:席間關羽一部下曰:'夫土地者,惟得所在耳,何嘗之有',魯肅'厲聲呵之,辭色甚切'……魯肅的一番慷慨陳詞,令關羽等人啞口無言
最后,孫劉兩家達成協議:平分荊州,'割湘水為界,于是罷軍。'至此,魯肅不但贏得了這場談判的勝利,還維護了孫劉聯盟的團結局面,可謂蓋世之功。然而后經朝代更迭,許多戲曲、雜劇卻將魯肅描繪成了膽小怕事、鼠目寸光的人物,倒是把'單刀赴會'硬安在了關二爺的頭上,上哪說理去!
當然,'義字當先'的漢壽亭侯從心底對魯子敬也是十分敬畏的,正所謂'英雄惜英雄',不然依他的性格,魯肅即便敢于單刀赴會,也沒命回去。所以說,'單刀赴會'人家魯肅是原創,而這段歷史佳話則屬于兩人共同的。
三、孫權與魯肅關于'榮耀'的對話
臥龍與鳳雛最大的區別是,諸葛亮是名聲在外,劉備集團是慕名而求;而龐統則是毛遂自薦,屬于應聘制。雖然兩者都一度成為集團的二號人物,但是論地位可就差得遠了。人家諸葛亮一生都在下一盤大棋,即著名的《隆中對》。甚至到了晚年,孔明仍寫就了千古名章《出師表》……龐士元留下啥了,相信大伙印象最深的就是電視里他臨窮末了那句:'白馬,主公的白馬!'
所以說,諸葛亮也許在智商方面與之不相上下,可是在情商方面不知道要勝其多少倍。不過即便如此,我們說魯肅的情商智商還是要優于龐統,至少不輸諸葛亮。理由如下——
一是戰略格局。天下人只知諸葛亮的《隆中對》,卻不聞魯肅也有一個 '東吳版隆中對',即公元200年時就提出的《榻上策》。適逢建安五年,天下大亂,北方的官渡之戰正打得如火如荼,而孫權魯肅倆人卻坐在榻榻米上、微醺……
這時,酒意正酣的魯肅忽然提出了'三分天下'以及如何治理東吳、稱霸江東的主張,孫權聽了很是感慨,直言子敬挑撥自己稱帝。其實說白了,魯肅就像諸葛亮一樣,要大佬正視自己的野心并及時付諸行動??峙鹿磐駚?,敢于像魯肅這樣的人沒幾個,而一部千古名篇竟然是在喝多的情況下誕生的,恐怕也并不多見。
二是身后影響力。魯肅死后,諸葛亮曾著孝服過江東哭喪。雖然1993年電視劇《三國演義》里'臥龍吊孝'哭的是周瑜,但歷史上諸葛亮真哭的卻是魯肅。魯肅一死,孫劉聯盟必然瓦解,盡管孫權頗有主張,然而大部分時間里,魯肅的話往往起到決定性作用。而孫權與魯肅曾有過這樣一段對話——
在赤壁大戰獲勝后,由于魯肅功勞較大,孫權隆重地給魯肅安排了慶功宴,并親自為魯肅扶鞍請他上馬。孫權問魯肅,哥這樣做足以顯示老弟的榮耀了吧。結果沒想到魯肅卻搖頭道,差的遠了去了,只有大哥您成就帝業,再用豪車鮮花來接我,那才是我魯肅真正的榮耀!
這話擱一般人早掉腦袋了,可是人家魯肅一說,至情至理,直說得孫權是銘感五內!后來孫權下令把國內所有主降派殺得殺、貶得貶、流放的流放,以后有誰再敢壞我帝業,定要他好看!其實,魯肅與年羹堯最大的區別就兩點:廣結善緣、功高不蓋主!
后記
在魯肅去世后,孫權親自吊唁,并到墓地祭拜。孫權登上祭壇,回憶魯肅'安車軟輪'的榮耀,大加稱贊其 '明于事勢'。而魯肅也確用一生踐行著自己的諾言、恪守君臣之道,甚至從他給孩子起名上,也可以看出這種延續下去的優良作風——他有一遺腹子名叫魯淑,魯淑又給其子起名叫魯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