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4年(大明崇禎十七年),李自成率軍攻入北京,崇禎皇帝砍殺了后宮的嬪妃、公主等女眷,在只有太監王承恩的跟隨下逃亡煤山,面對著國破家亡,山河移主,最終以身殉國。亡國之君總是遺臭萬年的。然而的亡國之君崇禎朱由檢是一個極度勤政的人,這樣的人成了回天乏力的亡國君主,更加叫人同情、可惜。朱由檢絕對不同于南陳后主陳叔寶、南唐后主李煜這樣的昏聵之人,他應該算的上是有骨氣的。在執政期間他先用雷霆手段除去魏忠賢,執政之后勤政節儉,不耽聲色,不貪歡娛,不喜錦衣華服,不用金銀器皿,一日三餐,不見珍饈奇味。他的妻子以國母之尊,親事蠶課,一件龍袍穿了十幾年,縫補得無處下針。皇宮中所費,減無可減,縮無更縮。所有的皇室內帑,從不鋪張浪費,一概盡充軍餉。對于朝政,一日都不曾荒廢。殫精竭慮、企圖中興。
崇禎皇帝明思宗:朱由檢
任何結果都不是無緣無故的,凡是都有它的必然性。明朝之所以滅亡,固然和他爺爺萬歷皇帝哥哥天啟皇帝脫不了干系,但是如果不是崇禎皇帝的剛愎自用、生性多疑,大明王朝也不會那么快的走向滅亡,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崇禎皇帝沒有知人之明。崇禎皇帝殺了最不該殺的人,重用了最不該重用的人。崇禎執政時期所面對的三個主要敵人,崛起的后金(清),農民起義軍,東林黨為首的文官集團,其中最大的敵人應該算是東林黨為首的文官集團。
第一打擊的敵人應該是東林黨人,而要打擊東林黨人就要掌控魏忠賢,雖然此人惡名昭著,如作威作福,弄權殘害忠良,但是他的業務能力很強,而且沒有謀反之心,但是皇帝不看優點只看缺點。而魏忠賢代表的大明王朝二百年政治格局——內廷。要知道,內廷是明成祖朱棣一手完善的,其存在的目的就是左右朝廷政治格局。而作為新上臺的崇禎,則因個人偏好或者是治國經驗不足,直接徹底的砍掉了內廷體系,這才使得東林黨做大,以致到后期皇帝的政令很難實施。在崇禎時期,作為制約臣權的重要機構——內廷,隨著魏忠賢的被打倒而徹底的退出了歷史舞臺,而宦官的倒臺,則使得東林黨的勢頭趁機冒起來。魏忠賢活著的時候,最起碼明朝還是安定的。而且魏忠賢能把整個朝堂局勢控制住,說明他是有兩把刷子的。而崇禎做錯的一點是,他不該把魏忠賢斬草除根,而是應該把魏忠賢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進而利用魏忠賢的力量控制整個東林黨。魏忠賢去世后,東林黨沒人制衡,君臣不是一條心,自然無力對抗內憂外患。國家機器完全掌握在了這些人手中,成為了他們攫取個人利益的工具。大臣們只關心私利和黨爭,無人去關心社稷民生,百姓已經被壓剝到了崩潰的邊緣,大明王朝的崩盤只是時間的問題。在除去皇權的忠實追隨者閹黨后,東林黨便毫無顧忌。這些群臣無人關心社稷民生,只關心自己的私人利益。面對這樣的一盤死棋,心有不甘的崇禎只能寄希望通過更換內閣大臣來撞撞運氣,希望可以撞到一個類似“張居正”式的人物來挽救危局。殊不知張居正這樣的任務是不能靠裝運氣得來的,崇禎在位十七年,換了五十個大學士,對比宋朝自從開國到元佑初百三十年,寇準、丁渭、王安石、司馬光、呂公著、呂大防、范純仁擔任宰相時,不過五十一人。崇禎提拔重用的人,入《明史·奸臣傳》的就有溫體仁、周延儒二人,而整個《明史·奸臣傳》所列者不過十人,其余明朝兩百多年中只有胡惟庸、嚴嵩、陳瑛等六個,而自命不凡的崇禎十七年就占了兩個。崇禎年間換了十一個刑部尚書,十四個兵部尚書,誅殺總督七人,殺死巡撫十一人、逼死一人。 崇禎對于自己重用的滿朝文武,全都看走了眼。他們沒有一個可以值得信賴托付生死。到了最后關頭,只有一個太監追隨生死,那些寄予了崇禎無限希望的重臣全都做了無恥叛徒。
第二不該殺袁崇煥這樣的武將,袁崇煥本來忠心耿耿。清軍的非常拙劣離間計,就能讓崇禎皇帝自己摧毀了明朝的頂梁支柱,毀掉了最后一根救命稻草。袁崇煥(1584年—1630年),字元素,明朝末年薊遼督師。萬歷四十七年(1619年)中進士,后通過自薦的方式在遼東邊關任職,得到孫承宗的器重鎮守寧遠。在抗擊清軍(后金)的戰爭中先后取得寧遠大捷、寧錦大捷,尤其是寧遠大捷擊退了不可一世的努爾哈赤,但因為不得魏忠賢歡心辭官回鄉。明思宗朱由檢即位后袁崇煥得以重新啟用,于崇禎二年(1629年)擊退皇太極,解京師之圍后,崇禎皇帝聽信讒言,再加上皇太極的反間計,袁崇煥最終被朱由檢認為與后金有密約而遭凌遲處死。一代抗清名將沒能死在清人的手上,死在了自己人的手中,可悲可嘆。
薊遼督師:袁崇煥
第三個最該重用孫承宗和孫傳庭這樣的武將,孫承宗是明朝的一員猛將,為保衛大明江山立下汗馬功勞。明朝與后金作戰時,接連戰敗,眼看著邊防告急。孫承宗奉命擔任薊遼督師,帶領十一萬軍隊,收復了四百多里失地。不僅如此,他還培養了馬世龍、袁崇煥等一批將領,安置了百萬難民。努爾哈赤被逼后退七百多里,解了明朝的燃眉之急。不過魏忠賢妒忌他,故意陷害迫使他辭官回鄉。后來皇太極再次對關內發起進攻,明朝戰事告急,孫承宗奉召入京,收復失地,重創了敵軍。無奈再次被佞臣陷害,告老還鄉。過了幾年,后金再次進攻,又是孫承宗帶著家人死守城池,保護百姓。這一次孫承宗沒能守住城池,自縊而死,一代將軍就這樣謝幕了。而他的兒子、孫子、侄孫等等族人,全部戰死沙場,可謂滿門忠烈。試想,如果崇禎皇帝沒有聽信小人讒言,而是重用孫承宗,后金根本無法突破孫承宗的防線。明朝也就不至于那么快滅亡。
孫承宗
孫傳庭,是明朝后期最重要的一根頂梁柱,為保住明朝江山征戰沙場。但是,與孫承宗一樣,經常被誣陷,還因此度過了三年牢獄生活。后來潼關之戰,孫傳庭再次出戰。但是當時瘟疫橫行,糧草不足,根本不具備出戰的條件。可朝廷卻一直逼著孫傳庭出戰,孫傳庭只能在準備不足的情況草率出戰,后來兵敗,戰死沙場。后來還傳出“傳庭死,而明亡矣”,足見孫傳庭的重要性。
孫傳庭
第四點,用了最不該用的人,這個人就是明朝兵部尚書楊嗣昌。楊嗣昌,是明朝末年歷史舞臺上的重要人物,在崇禎支持下,楊嗣昌執掌大權四年,在崇禎時期,這已經算相當長的時間了。楊嗣昌是萬歷年間進士出身,長期在戶部擔任主事、員外郎等官職,天啟年間魏忠賢作亂之時,楊嗣昌見時局混亂,一度掛冠歸隱,回到老家隱居。崇禎初年,楊嗣昌再度出山,迅速獲得了崇禎的賞識,歷任右僉都御史、宣大總督等職務。楊嗣昌在明末大臣中,算是出類拔萃的一個。他忠心不二,不貪財貨,勇于任事,他的用兵之才,在崇禎手下大臣中,也稱得上是鳳毛麟角。在鎮壓農民軍時,他提出的“四正六隅、十面張網”之策卓有成效,一度把李自成、張獻忠打的潰不成軍走投無路。在應對關外清軍時,他主張“攘外必先安內”的對策,都可圈可點。但是,楊嗣昌有幾個最大的弱點,并且造成了難以彌補的損失。第一點是他為人心胸狹隘,不能容人,對于持不同意見的將帥不能虛懷若谷,反而不惜痛下殺手。比如陜西三邊總督孫傳庭,是明末第一流的軍事人才,忠心事主,才干卓異,在黑水峪之戰捕獲第一代闖王高迎祥,又在潼關南原之戰中把李自成打成光桿司令,堪稱李自成的天敵。但就因為他生性耿直,與楊嗣昌意見不合,楊嗣昌恨之入骨,百般構陷打擊,使得孫傳庭含冤入獄,而當時正是明朝對內對外用兵的關鍵時刻,這樣難得的將帥之才卻被楊嗣昌關進大牢。宣大總督盧象升,也是明朝末年將帥中的一線人物,驍勇善戰,足智多謀,對朝廷赤膽忠心。但他同樣因為與楊嗣昌意見沖突,多次與楊嗣昌當面爭論,使得楊嗣昌懷恨在心。盧象升帶領弱勢兵力迎戰清軍,楊嗣昌挾私報復,坐擁重兵卻袖手旁觀,不發一兵一卒助戰,使得盧象升全軍覆沒,戰死沙場。孫傳庭與盧象升都是朝廷急需的數一數二的人才,卻遭楊嗣昌以一己之私痛下殺手,使得明朝形勢雪上加霜。楊嗣昌的第二個弱點,是他沒有知人之明。他向崇禎推薦的大臣熊文燦,力保其才堪大用。結果在張獻忠即將被剿滅的關鍵時刻,熊文燦卻露出草包本色,稀里糊涂上了張獻忠的當,把張獻忠的假投降信以為真,使得張獻忠躲過一劫,不久后再度造反,攻破襄陽殺死明朝襄王,給明朝留下無窮后患。可以說,正是因為崇禎重用楊嗣昌,使得明朝末年局勢不可收拾,走上了絕路。
當然不可否認的是崇禎在位的幾年,遇到了千年不遇小冰河時期的天災,天災造成的瘟疫蔓延,但是如果崇禎皇帝能像他的祖先朱元璋和朱棣一樣能力,也不會落得身死國滅的下場。最后崇禎親手把自己的王朝拱手讓人,也怪不得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