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無訟閱讀|如何認定民間借貸中“借條”的效力?

文/錢晨成 浙江杭天信律師事務所律師

本文由作者向無訟閱讀獨家供稿,轉載請注明作者和來源

 

導讀:民間借貸是民間資金融通所形成的一種特殊的借貸行為,它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以下簡稱'《合同法》')所規定的借款合同不同。傳統民間借貸的借貸雙方出于某種身份上的信賴關系,經常是以口頭協議的方式確認借貸關系,雙方約定:出借人依約交付借款,借款人依約出具借條,二者同時進行。因為傳統民間借貸有無償、小額等特點;所以在傳統民間借貸糾紛中,只要出借人能夠出具有效的借條,法院就會支持出借人要求借款人還本(付息)的訴訟請求。


然而,隨著人們對資金需求的增加和民間資金活動的加劇,傳統民間借貸逐漸向民間資本借貸方向轉變。與傳統民間借貸不同,民間資本借貸具有借貸雙方身份關系單一、借貸金額大、借貸利率高等特征。網絡貸款(P2P),民間高利貸等均屬于民間資本借貸。


如今,在司法實踐中,越來越多的民間借貸案件呈現下列問題:(1)借款人主張借款已經還清;(2)借款人未收到出借人的借款;(3)借款人收到的借款金額與借條所記載的金額不一致等。面對上述情況,若借款人無證據證明主張的事實,其是否必須按照借條所記載的內容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一、案情回顧


(一)案情簡介


陳某、黃某于2014年6月開始發生借貸關系。2014年7月18日,陳某因資金周轉需要向黃某借款60000元,于同日和第二日先后提供了一些安利產品作為質物交付給黃某,后黃某向陳某交付了借款。2014年8月22日,陳某向黃某出具借條一份,載明向黃某借款55500元,借款期限為2014年8月22日至2014年8月31日止,借款期限為10天。同日,陳某又向黃某出具借條一份,載明向黃某借款96500元,借款期限為2014年8月22日至2014年9月10日止,借款期限為20天。當日,陳某向黃某交付了另一些安利產品作為質物。雙方約定全部借款還清質物一并歸還,后因陳某資金緊張,雙方協商后重新約定分期歸還借款并分期返還質物。


陳某于2014年7月29日開始陸續向黃某歸還借款143400元(其中2014年8月22日之后還款70300元),黃某亦向陳某返還部分安利產品。后陳某以借款已全部還清為由向黃某主張返還剩余的質物,黃某則以2014年8月22日之后的借款尚未還清為由拒絕返還。故,陳某訴至法院。


(二)爭議焦點


1、2014年8月22日之后陳某向黃某借款的金額及借款目前是否已還清;


2、黃某應返還給陳某的質物數量。


(三)代理意見


陳某的代理律師認為,陳某已清償借款:


第一,2014年8月22日的96500元的借款實際并未發生。根據黃某的陳述,2014年8月22日,黃某共向陳某交付15萬元借款,其中5萬元是通過銀行轉賬,10萬元是通過其他途徑交付的。但是,在明顯不符合正常交易習慣的情況下,黃某對于10萬元借款的資金來源以及交付方式、時間等,未提供有效的證據予以明確。所以,根據相關法律的規定,雖然陳某向黃某出具的借條真實、有效,但是由于黃某未交付借款,雙方的借款關系事實上并未發生。


第二,2014年8月22日,黃某實際僅向陳某交付借款50000元。根據黃某的確認,陳某于2014年8月22日借款之后,通過銀行轉賬、支付寶轉賬的還款方式,共計向黃某償還借款70300元。


(四)裁判結果


受理法院認為,借條是證明雙方存在借貸合意和借貸關系實際發生的直接證據,現黃某已提供借條證明2014年8月22日陳某向其借款152000元,陳某雖否認收到借條上載明金額的款項,但其關于'先出借條后交付借款,黃某后來未交付借款我也就算了,就不向黃某催討'的說法明顯不符合常理。而黃某關于款項來源、款項交付時間、地點、用途的陳述符合生活常理,故法院確認款項已經實際交付。


法院認為,陳某向黃某主張返還其因借款而質押的物品,但借款目前尚未全部清償,故對陳某要求返還質物的請求本院予以部分支持。


二、借條的法理論證


(一)借條的概述


借,是暫時使用別人的財物的意思。借條亦稱借據,通常是出借人將金錢或物品出借給借用人時,由借用人向出借人出具的表明自己借用對方一定數額金錢或物品的口頭協議憑證。根據借條所載明的對象不同,借條又可分為金錢借據和物品借據。


本文中的借條特指金錢借據,即借款借據。


(二)借條的法律屬性


第一種觀點認為,借條的性質系民事平等主體之間的民間借貸合同,屬于實踐性合同;借條是借貸雙方在設立權利義務關系時,由債務人向債權人出具的債權憑證。此類觀點的學者認為,因為借條的內容基本上具有借款合同的幾個要素,包括借款期限、借款金額、借款目的等以及借款人的簽名;所以,當借款人在借條上簽字署名時,雙方的借款合同成立。


第二種觀點認為第一種觀點是錯誤的。該觀點認為,借條是借貸雙方根據口頭借貸協議在履行權利義務關系時,由債務人向債權人出具的債權憑證。但是,他們并不認可借條是借款合同。該觀點主張,借條的主要作用是證明借款合同中出借人對出借義務的履行,著重確認的是借款人的還款義務。


筆者不完全認同上述二者的觀點,筆者認為:


首先,借條不是借款合同。借條所記載的內容與借款合同所記載的內容相似,并不代表借條就可以定性為借款合同。借條屬于單方的法律行為,而借款合同是典型的雙方法律行為。


其次,借條不一定是債權憑證。借條確實是能夠從書面上反映借貸關系是否存在的憑證,但不一定是債權憑證。因為,債權憑證的前提是債權真實存在。根據《合同法》第210條的規定,自然人之間的民間借貸,屬于實踐合同。民間借貸的出借人僅有借條時,當事人雙方的借貸關系是否發生尚難以判定。若出借人要主張借條是債權憑證,還需要舉證證明其已履行了交付借款的義務,即證明民間借貸的事實已經發生。


但是,本文對于傳統民間借貸的案件,出借人持有的借條是否是債權憑證,保留肯定意見。


那么借條與民間借貸合同在法律概念上具體有哪些區別?


(三)借條與民間借貸合同


1.民間借貸合同


1.1.民間借貸合同的概述


根據《合同法》的定義,借款合同是指借款人向貸款人借款,到期返還借款并支付利息的合同。借款合同的主體是借款人與貸款人,均是具有民事行為能力的民事主體;借款合同的內容是借款到期后借款人向貸款人返還借款并支付利息所涉及的權利和義務;借款合同的客體則是借貸行為。而民間借貸是指具有民事行為能力的民事主體(除金融機構外)相互之間以貨幣借貸為內容的一種行為。


因此,筆者認為,民間借貸與借款合同從法律概念而言具有從屬關系,即民間借貸從屬于借款合同,所以可將民間借貸稱之為民間借貸合同或民間借款合同。


1.2.民間借貸合同的法律特征


既然民間借貸合同是借款合同的一類,那么民間借貸也具備借款合同的法律特征:(1)民間借貸是以貨幣為標的物的合同;(2)民間借貸是轉移貨幣所有權的合同;(3)民間借貸一般是雙務合同;(4)它一般是有償合同;(5)民間借貸一般是諾誠合同;(6)民間借貸一般是要式合同。


但是,當民間借貸的主體雙方均為自然人時,根據《合同法》第210條的規定,民間借貸的法律特征發生了變化:(1)民間借貸是單務合同;(2)民間借貸是無償合同;(3)民間借貸是實踐合同;(4)民間借貸是非要式合同。


然而,當傳統民間借貸逐漸向民間資本借貸轉變,民間借貸的法律特征再次發生了轉變:(1)自然人之間借貸的'無償'的特征逐漸弱化,取而代之的是'有償';甚至,部分民間借貸中的'有償'限度遠遠超過了法律所保護的范疇。(2)'非要是合同'受出借人權利的濫用,變成'制式借條'。始終沒有變的,就是民間借貸的'單務'和'實踐',因為它們最終決定著民間借貸是否真實發生。


2.借條與民間借貸合同


2.1.借條與民間借貸合同的內容形似


根據《合同法》第197條的規定,借款合同采用書面形式,其內容包括借款種類、幣種、用途、數額、利率、期限和還款方式等條款。而根據日常生活經驗以及交易習慣,借條通常需寫明借款人、借款用途(或借款原因)、出借人(貸款人)、借款金額、利率、還款期限等。司法實務中,借條所記載的內容還添加了違約責任、擔保條款等內容。因此,就記載的內容而言,借條與民間借貸合同形似。


但是,即便二者內容再怎么形似,它們依舊存在本質上的不同。


2.2.借條與民間借貸合同本質的區別


生活中,民間借貸中借條的出具通常是基于口頭達成的借貸合同;而借貸合同所對應的借貸關系正是出具借條行為的基礎法律關系。


民間借貸合同是一種借款合同,原則上需要合同雙方當事人的合意才能生效。雖然,民間借貸發生于自然人之間時屬于單務合同,但是民間借貸仍舊是基于雙方當事人書面或口頭的合意。所以,民間借貸是雙方民事法律行為。然而,借條是經借款人簽名或蓋章后出具給出借人的書面憑證,是基于借款人一方的意思表示就可以發生法律效力的單方民事法律行為。


所以,借條與民間借貸合同在法律概念上有著本質的區別。


三、借條效力的認定


(一)證明責任的分配


證明責任又稱為證據責任,一般是指在訴訟中,當事人對自己的主張提供證據加以證明的要求和不能證明時所應當承擔的法律后果。《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以下簡稱'《民訴證據規定》')第2條第1款規定,當事人對自己提出的訴訟請求所依據的事實或者反駁對方訴訟請求所依據的事實有責任提供證據加以證明;第2款規定,沒有證據或者證據不足以證明當事人的事實主張的,由負有舉證責任的當事人承擔不利后果。誰主張,誰舉證。


1、出借人的證明責任


根據《合同法》第210條的規定,自然人之間的借款合同,自貸款人提供借款時生效。再根據《民訴證據規定》第5條第2款的規定,對合同是否履行發生爭議的,由負有履行義務的當事人承擔舉證責任。因此,筆者認為,在民間借貸糾紛中,出借人的證明責任是:(1)證明民間借貸合同已經生效;(2)證明民間借貸合同所對應的借款已經交付。


一般在傳統民間借貸中因無償、小額等特性,出借人只要出示借款人所出具的借條,就認為已經完成了證明責任。而在民間資本借貸中,借條本身就是一個需要待證的對象。出借人為了證明自己主張的借貸關系真實發生,還需要根據《民間借貸規定》第九條的規定提供借款交付的憑證。如果出借人有借條,但是無法提供證據證明借款已交付的,則依舊會面臨敗訴的風險。


2、借款人的證明責任


借款人的證明責任,需要根據其主張來進行確認:


(1)借款人主張名為借貸實為其他法律關系。根據《民間借貸規定》第15條的規定,原告以借條等債權憑證為依據提起民間借貸訴訟的,被告以基礎法律關系提出抗辯或者反訴,需要提供證據予以證明。


(2)借款人主張借款已清償。根據《合同法》第210條的規定,民間借貸合同是實踐性合同,經雙方合意成立、經出借人履行付款義務生效。若借款人在訴訟中主張借款已清償的,會發生兩個法律效果:第一,借款人認可與出借人之間的借貸關系真實存在,并且出借人已經依約履行支付借款的義務,即免除了出借人的證明責任;第二,借款人主張借款已清償,需要舉證予以證明。如果借款人主張借款已清償,并提供了證據予以證明,那么出借人需要舉證證明雙方的借貸關系依舊存在;若無法提供證據予以證明的,則需要根據出借人提供的證據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3)借款人主張未收到借款。借款人主張未收到借款,即是主張當事人雙方的借貸關系并未發生。若借條系借款人自行書寫并出具的,那么借款人應當充分向法庭說明,為何會在原告未交付借款的前提下向原告出具借條,讓法官對款項交付事實的真實性產生合理的懷疑;若借條系出借人提供的制式借條,那么借款人的證明責任相對較輕。因為,借條僅僅是形成借貸合意的表征,但絕非是借貸行為已經發生和履行的天然最佳證明。民間借貸是實踐合同,出借人僅提供借條并未完成證明責任,還需要提供履行交付借款義務的證據。對于出借人僅提供借條,而借款人又主張未收到借款的,法院應當根據《民間借貸規定》第16條第2款的規定,結合借貸金額、款項交付、當事人的經濟能力、當地或但是人之間的交易方式、交易習慣、當事人財產變動情況以及證人證言等因素,綜合判斷查證借貸事實是否發生。


(4)借款人主張未收到足額借款。此類案件,目前在民間資本借貸中占有較大的比例,而且借款人維權難度較高。從法律效果上而言,'借款人主張未收到足額借款'與'借款人主張已清償借款'所產生的法律效果相似,但略有不同。從證明責任而言,'借款人主張未收到足額借款'的證明難度大于其他情況。因為借款人主張的是消極事實,也就是需要舉證證明出借人未按照借條記載的金額交付借款。此類案件,有一個共性,就是出借人的對于借款人主張未收到的部分會抗辯是以現金的形式交付的;而借款人又無法舉證證明未收到該筆現金。最終,法院會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90條的規定,判決借款人根據借條記載的內容還本付息。


3、第三人的證明責任


第三人即案件的利害關系人,是雖然與借條所記載的借貸關系無直接聯系,但是當借款人因借條所記載的借貸關系需向出借人履行還款義務時,認為自己權利會遭受侵害的人。


此類案件,通常伴隨惡意串通而發生。而第三人參與訴訟的是為了否定借條的效力,否定案件當事人雙方之間的借貸關系,從而實現自己合法債權得到保護目的。


(二)借條的證據效力


1、各方觀點的博弈


第一種觀點認為:借條是一種書證,是債權憑證。它記載著債務人向債權人借款的事實及債權人已向債務人交付借款的事實。該觀點認為:出借人將借款人出具的借條出示時,即可以證明雙方借貸關系成立,并有權要求借款人按照借條所記載的數額歸還借款。除非,借款人有確鑿的、相反的證據足以推翻借條所記載的事實。


第二種觀點認為:借條是一種債權憑證,但不能直接證明雙方的借貸關系的成立。該觀點認為:民間借貸,是一種實踐性合同,不能僅憑一張借條來確認當事人之間的借貸關系。司法實踐中,存在借款人還款后未向出借人索回借條;也存在借款人出具借條后,出借人并未實際交付借款;甚至存在名為民間借貸實為買賣合同、租賃合同等出具借條的多種情形。另外,還存在借款人為躲避債務而與'出借人'惡意串通所形成的民間借貸。所以,僅憑借條并不能直接證明借貸關系的成立。訴訟中,如果借款人否認并且提供了足以懷疑借貸關系存在的證據,人民法院應當駁回出借人的訴訟請求。


第三種觀點認為:借條作為一種債權憑證,需要根據借貸事實的實際情況,結合借貸雙方的身份關系、交易習慣等因素,來進一步確認借條的效力。該觀點認為,對于小額借款,出借人出示由借款人出具的借條,一般可視為其已履行了交付借款的證明責任,可以認定借貸關系真實存在。而對于數額較大的借款,若出借人主張是現金形式交付借款的,而僅有借條卻沒有其他證據的,人民法院可以要求出借人本人到庭接受對方當事人的質詢和法庭的詢問。出借人應陳述款項現金交付的原因、時間、地點、款項來源、用途等具體事實和經過。而法院可通過審查出借人自身的經濟實力、借貸雙方的身份關系、交易習慣及相關證人證言等,來判斷出借人的主張是否能夠成立。至于數額大小的判斷,由法院根據各地經濟發展水平予以確定。


對于上述三種觀點,筆者認為均有待商榷。


2、經驗法則和交易習慣


首先,筆者認為借條并不一定是債權憑證。因為,借條是否具有債權憑證的效力,也是需要經過出借人舉證來進行確認的。


其次,結合三者的觀點,筆者認為,在出借人僅有借條作為證據主張對方當事人償還借款時,我們可以運用經驗法則和交易習慣來確認借條的證據效力,從而判斷雙方借貸關系的真實性和有效性。


(1)經驗法則。《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64條賦予了法官運用經驗法則來認定證據效力的權力。經驗法則,是指人們從日常生活中歸納獲得的關于事物因果關系或屬性狀態的知識或規律。構成日常生活經驗法則的要素包括:(1)是日常生活中反復出現的常態現象;(2)為社會群體所能察覺和感受;(3)是人們在長期生產、生活所形成并經科學論證的理性認識。筆者認為,民間借貸中的經驗法則,應用于借貸雙方的身份關系、出借人的經濟狀況、借款人的借款用途、借款人的還款能力等,從而判斷借貸關系發生的可能性。


(2)交易習慣。《合同法》中多處提及'交易習慣'一詞,其中第61條對交易習慣的效力給予了明確,即在合同發生爭議時,若當事人就某一內容未約定或無法協商一致的,可以參照交易習慣進行確認。交易習慣,是指在交易行為當地或者某一領域、某一行業通常采用并為交易對方訂立合同時所知道或者應當知道的做法或當事人雙方經常使用的習慣做法。構成交易習慣的要素包括:(1)不違反法律、行政法規強制性規定;(2)在交易行為發生的地域、領域或行業通常采用的,且在訂立合同時為對方當事人所知道;或(3)當事人雙方經常使用。筆者認為,民間借貸中的交易習慣,主要應用于借款交付的合理性,判斷借款是否已經交付。


經驗法則與交易習慣不同。經驗法則是法官主觀的自由心證;交易習慣是當事人客觀的證明責任之一。


筆者建議,當處理民間借貸的糾紛因借條效力的認定陷入困境時,我們不妨先通過經驗法則,從當事人雙方的社會關系、借款來源和用途、借條格式等,讓法官從主觀上判斷借貸關系發生或存續的可能性;再通過主張交易習慣一方的舉證,讓法官從客觀上確認當事人是否已履行交付借款或償還借款的義務。最終,主、客觀相結合,從而判斷借條上所記載的借貸關系的事實是否真實發生或消滅。而對于實際交付借款金額與借條記載金額不一致的案件,則也可以通過結合經驗法則和交易習慣來確定哪一方金額更接近于事實。


(三)借條的效力認定對案件結果的影響


就本案而言:


第一,根據陳某與黃某的陳述,陳某與黃某僅是生意往來的朋友,并無實際的情感聯系。陳某向黃某借款是用于生意上的資金周轉。而記載有借款金額的借條系黃某出具的制式借條。所以,筆者認為陳某與黃某之間的民間借貸屬于民間資本借貸。另外,庭審中,黃某對其的工作性質表述并不明確,但可以確認其主要收入來源系將自己資金出借所得,通俗講就是專業民間放貸者。


第二,黃某陳述于2014年8月22日共向陳某交付15萬元借款,其中5萬元是通過銀行轉賬,10萬元是通過其他途徑交付。但是,在明顯不符合正常交易習慣的情形下,黃某對于10萬元借款的資金來源以及交付方式、時間等,未提供有效的證據予以證明。


第三,根據《合同法》第210條及《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民間借貸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以下簡稱'《民間借貸規定》')第16條的規定,陳某與黃某之間的借貸事實,應自黃某交付借款時發生,而并非是自黃某向陳某出具借條時發生;若黃某僅憑借條而無其他證據證明借款已交付的,則陳某與黃某之間的借款事實并未發生,即陳某無需就黃某未交付的借款履行清償的義務。


綜上,筆者認為,本案一審法院僅憑'2014年8月22日出具的記載有55500元和96500元的2份借條'來確認2014年8月22日黃某已向陳某支付15萬元本金,而缺乏其他有效證明借款足額交付的證據,系認定事實不清、適用法律錯誤。


(四)小結


筆者認為,針對民間借貸案件中,出借人僅有借條而主張債權的可以參照以下方式對案件進行處理:


首先,可以通過經驗法則來區分屬于傳統民間借貸還是民間資本借貸。如果出借人與借款人之間的借款關系屬于傳統民間借貸的,法院可以單憑借條確認借款關系存在,要求借款人償還借款。因為,傳統民間借貸中出借人出示借款人出具的借條時,已經履行了證明的義務,借款人具有見借條即付的義務。不過,單憑借條起訴的案件,法院應當依法要求原告出庭接受法庭的詢問,排除虛假訴訟的可能。如果出借人與借款人之間的借款關系屬于民間資本借貸的,則法院不能僅憑借條來判斷出借人已向借款人履行交付借款的義務,而應當要求出借人提供借款交付的憑證,證明借款交付的金額、時間等,從而確認借款交付的真實性。


其次,若出借人無法提供借款交付憑證的,則可以根據出借人所提供的證明交易習慣的證據,從而確認出借人已向借款人交付借款的事實。


最后,若出借人主張以現金交付借款,卻無證據證明已交付借款的,也無法陳述其合理性的,則應承擔敗訴的風險。


借款人的抗辯亦然。


四、結語


從理論上而言,隨著借條的基礎法律關系不斷多樣化,也會讓借條的效力認定結果有所不同。而實務中,因缺乏對借條法理上的論證,以及對民間借貸性質的判斷,通常法院在審理民間借貸案件時,太過于依賴于借條而對民間借貸案件的事實作出錯誤的認定。


筆者以借條效力的認定為引,主張法院在處理日益趨升的民間借貸類糾紛時:首先,應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依法妥善審理民間借貸糾紛案件促進經濟發展維護社會穩定的通知》的精神,在審理民間借貸糾紛案件時,應嚴格適用有關法律法規和司法解釋的規定,依法認定民間借貸的合同效力,保護合法、有效的借貸關系;其次,根據《民間借貸規定》結合借貸雙方的社會關系、經濟能力、借款金額、交付方式、交易習慣等情況,區分傳統民間借貸、民間資本借貸或其他不受法律保護的借貸。最后,根據借貸雙方提供的證據,對案件作出公正、公平的裁判。

 

 

 

 

實習編輯/代重陽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民間借貸中 遇上這6種情況 有借條也可能打不贏官司!
民間借貸中,名義借款人與實際使用人的法律責任如何認定?還款責任由誰承擔?
出借信用卡的行為是否屬于民間借貸?
明知是違法行為,還借錢給別人,法律后果嚴重!
【法官說法】持有借條就一定成立民間借貸嗎?
法院哪些借條不受理呢,是什么?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潼关县| 凌云县| 东莞市| 永和县| 怀集县| 搜索| 阿图什市| 章丘市| 乐陵市| 洛阳市| 西盟| 鄢陵县| 祁阳县| 水城县| 六枝特区| 德格县| 兴业县| 武宁县| 淄博市| 宣化县| 皮山县| 岐山县| 梁河县| 忻城县| 平邑县| 伊宁县| 盐亭县| 抚州市| 大石桥市| 麦盖提县| 桂东县| 南开区| 永仁县| 铁力市| 麟游县| 通河县| 瑞丽市| 海安县| 德钦县| 滦南县| 通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