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自 華十二
一、SWOT分析模型
SWOT分析模型,又稱為態勢分析法,是一種戰略規劃工具。
適用:企業戰略制定、競爭對手分析
意義:幫您清晰地把握全局,分析自己在資源方面的優勢與劣勢,把握環境提供的機會,防范可能存在的風險與威脅,對我們的成功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SWOT分析有四種不同類型的戰略組合方式,考慮機會和能力的相互影響,決策優先順序:
SO組合(優勢—機會)> WO組合(弱點—機會)>ST 組合(優勢—威脅)> WT 組合(弱點—威脅)
二、PDCA管理循環
PDCA循環,又稱戴明環,是質量管理的基本方法,也是企業管理各項工作的一般規律。
適用:改進及解決質量問題
意義:每一項工作,都是一個PDCA循環,都需要計劃、實施、檢查結果,并進一步進行改進,同時進入下一個循環,只有在日積月累的漸進改善中,才可能會有質的飛躍,才可能取得完善每一項工作,完善自己的人生。
PDCA循環,可以使我們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步驟更加條理化、系統化。
PDCA循環是綜合性循環,4個階段是相對的,它們之間不是截然分開的,大環可包容小環,推動大循環,呈螺旋式上升。每轉動一周,質量就提高一步。
三、6W2H分析法
6W2H分析法,又稱八何分析法,源于二戰美國陸軍效能管理,是一種框架思維工具。
適用:項目決策和執行優化
意義:6W2H分析法有助于彌補考慮問題的疏漏,為我們工作或決策提供了一個思考框架,有助于提高我們的工作效率和工作條理化,杜絕盲目性。
在實際工作中,我們面臨的往往是多個工作項目,選擇的項目必須和首要目標一致,價值最大化。而后,再來考慮人力和財務指標。
四、SMART原則
SMART原則包含可實現目標的5個要素,缺一不可。
適用:制定工作目標、績效目標
意義:制定目標看似一件簡單的事情,每個人都有過制定目標的經歷,但是如果上升到技術的層面,那就必須學習并掌握SMART原則。
只有具備SMART化的計劃才是具有良好可實施性的,也才能指導保證計劃得以實現。
五、四象限法則
四象限法則是時間管理理論的一個重要觀念,是建立時間預約的必要方法。
適用:盲目忙碌、效能不高
意義:四象限法則就是應有重點地把主要的精力和時間集中地放在處理那些重要但不緊急的工作上,這樣可以做到未雨綢繆,防患于未然。
用日志計劃有序安排“重要不緊急”事務,用“猴子法則”縮減“緊急不重要”項目比重。
與普通人相比,高效能人士的時間安排是,把65%-80%的時間安排在“重要不緊急”的工作上,由于他們把大部分工作都提前統籌和規劃好了,其余象限的工作自然而然就少了。
六、WBS工作分解結構
WBS(Work Breakdown Structure)工作分解結構:目標→任務→工作→活動
分解原則:將主體目標逐步細化分解,最底層的日常活動可直接分派到個人去完成;每個任務原則上要求分解到不能再細分為止,日常活動要對應到人、時間和資金投入。
適用:項目進程管理
意義:學會運用WBS法,可以幫助我們保證項目結構的系統性和完整性,使得項目的形象透明化,也為后續的工作奠定了基礎,更是各部門協調的手段。
學會運用WBS法,可以讓我們的工作架構更加清晰,分解任務更加到位,任務落實更加高效,時間安排更加合理,執行操作更加優質。
七、OKR目標管理
OKR(Objectives & Key Results),即目標與關鍵成果,就是為確保達成企業目標的關鍵成果分解與實施。
適用:企業目標聚焦問題
意義:OKR的設定是在公司的使命、愿景框架下,與公司的戰略保持一致,強調短周期的執行,驅動員工目標與組織目標對齊,最后再化目標為行動。
同時,OKR的設定又不能是具體的行動,在設定好目標和關鍵結果后,為了達到這個目標,我們需要制定具體的行動計劃,這些行動計劃就是待辦事項或者任務。
每個人的OKR都是公開透明的,并不是績效考核工具,這與KPI有明顯差異:
KPI:“要我做的事”,OKR:“我要做的事”;KPI由上級制定,OKR由員工自己提出。
八、二八法則
二八法則,又稱巴萊多定律,總結果的80%是由總消耗時間中的20%所形成的。
適用:企業資源管理、個人生活整理
意義:在我們的職場和生活中也是一樣,做每件事的重要性和回報率是不一樣的。集中時間和精力做那有意義的20%,往往能帶來超過80%的效果,遠超事半功倍。
九、ABC分析法
ABC分析法,又稱分類管理法,用于把事物分為重點、一般和不重要,有區別地進行分類管理。
適用:質量管理、成本管理、營銷管理
意義:我們處理日常事務上不會應用ABC法則,往往就會“撿了芝麻,丟了西瓜”。面對紛繁雜亂的處理對象,首先進行ABC分類,處理主要問題,次要的和不重要的問題常常也會迎刃而解。
與20法則不同的是,ABC法則強調的是分清主次,劃分管理類別,20法則強調的是抓住關鍵。
十、喬哈里視窗
喬哈里視窗(Johari Window)是一種關于溝通的技巧和理論,也稱為自我意識—反饋模型。
適用:自我認知評估, 外部世界互動
意義:事業的成功,就要不斷的擴大自己的開放象限。
將隱私象限轉化為開放象限,就要自我揭示。就是主動向別人袒露自己的故事,讓更多人去了解自己,主動的讓別人鏈接我們。
將盲點象限轉化為開放象限,就要請求別人給你點撥。有哪些自己不知道的缺點?有哪些不良的習慣?
將潛能象限轉化為開放象限,需要不斷的發展挖掘。不斷地與高人接觸、讀書、旅行,雕琢自己、打磨潛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