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一年級
認知特征:身體迅速發育,自我意識明顯增強,獨立思考和處理事物能力顯著發展。
心理特征:高中生正處在心理上脫離父母的心理斷乳期,在心理和行為上表現出強烈的自主性,迫切希望從父母的束縛中解放出來。而他們的感情變得內隱,即內心世界活躍,但情感的外部表現卻并不明顯。這些特點常阻礙著父母與子女的相互了解。
溝通重點:高中的學習深度和難度較初中上升到新的臺階,跨度很大,很多學生都是上課能聽懂,課后作業也認真完成了,結果成績不理想。其實癥結在于學生的知識牽引能力差,綜合學習能力亟需提高。
家長不能盲目相信孩子自己就可以解決問題,因為高中的各科學習都是知識的延伸,應該在發現問題時,盡快與孩子一起對問題進行整理和有效解決。
高中二年級
認知特征:高一一年下來,學生在知識掌握程度方面明顯地分出層次。
心理特征:學習上的兩極分化導致不同心理狀態。對成績好的學生來說,他們的積極心理得到進一步發展,如興趣上升為樂趣,好奇轉化為求知欲和探索欲。他們充滿自信,學習已成為自覺的行為,并不斷從中得到成功的心理體驗。而另一部分學生在學習中屢遭挫折,對學習的灰心、自卑甚至害怕等心態已漸漸固化,出現興趣轉移、偏科等傾向。對成績處于中等水平的學生來說,學習熱情不高,學習目的僅希望在考試中獲得通過,處于一種淡漠的被動狀態。
到了高二,孩子對于學習成敗的歸因,更重視個體學習行為的影響即歸因的內化,而不是客觀條件即歸因的外化。對于學習成績的提高,他們更多地寄希望于改進自己的學習行為、養成良好習慣、提高時間利用率、增強學習毅力等,而不是客觀條件的改變,如學習環境的改善、老師教學水平的提高等。
高二的孩子表現出對高考的期待與恐懼,具體表現在上課和學習的時候容易走神和分心、不能集中精力學習、易受干擾、經常幻想將來等。他們感到很緊張,有的學生恨不得現在就高考,不用再擔驚受怕,這種期待容易出現焦慮心理;但是,一想到要真正高考又感到莫名的恐懼,怕自己考不上理想的大學,所以他們的潛意識有時寧愿在幻想中滿足。
溝通重點:引導和幫助孩子實現均衡發展。只要沒有嚴重偏科,即便各科都成績平平,在高考中也能取得一個不錯的成績。
引導孩子向內化歸因轉化,促進他學習主動意識的進一步增強。幫助孩子正確認識高考的必然性和普遍性,幫助他們認識到提前準備的重要性,以此減少恐懼和焦慮。
高中三年級
認知特征:此階段孩子的社會意識已經接近成熟,并逐漸形成自己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對社會現實問題有自己的獨立見解。
心理特征:隨著備考時間的減少,在思想壓力和心理上的波動都會比較突出,出現信心型、迷茫型、放棄型三種形式的分化。
-信心型的孩子,在思想上有明確的目標和遠大的理想,有濃厚的學習興趣,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基礎扎實,方法科學,學習能力強,各科平衡發展,歷次考試成績穩定,對高考充滿信心。
-迷茫型的孩子,在思想上渴望考入理想大學,但由于基礎不扎實,學習方法不當,成績經常被動,從而導致思想不穩。當成績不進步或下降時比較消極,考試進步時又充滿斗志,自感考大學有難度,對前途感到迷茫。
-放棄型的孩子,基礎太差,或者經過努力但成績沒有進步,或者學科發展很不平衡,思想進入“考大學沒指望”的誤區,以致成績越來越差,甚至最關鍵的時候自暴自棄。
溝通重點:通過與老師和孩子的溝通,了解孩子的當下情況。家長在調整自己心態的同時,多關注孩子心理狀態,切勿因自己的焦慮影響到孩子。給孩子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重視孩子的營養健康。
在國外,職業啟蒙已經從小學階段提前到幼兒園階段。美國《國家職業發展指導方針》規定,職業指導從6歲開始,要讓孩子學會對自己的興趣、專長、特點、能力等進行“自我認識”,要進行“教育與職業關系的探索”等。
如果家長能在孩子職業啟蒙的黃金期,有意識地幫助孩子對自己的性格、特點、愛好進行分析,探索適合孩子的人生道路、職業規劃,將會對孩子的職業定向產生不可估量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