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望遠,山西省的存在感似乎稍顯黯淡,略遜于江蘇、廣東、浙江和山東等地。然而,山西并非默默無聞之地,因其壯麗的太行山脈、聞名遐邇的壺口瀑布以及歷史悠久的省會太原,也擁有一份特殊的魅力。
山西地處內蒙古、河北、河南和陜西四個省份的交界,其與周邊省份的交界線既是山河,又是歷史。內蒙古的邊界沿著壯麗的明長城劃分,南部屬于山西,北部則為內蒙古。河北的邊界則以雄偉的太行山為界,東部為河北,西部屬于山西。與河南交界的線條蜿蜒交錯,黃河貫穿其中,連接了山西的中條山、王屋山和太行山。
從北至南,有大同盆地,占地5100平方公里,桑干河橫貫其中。大同盆地的南界是雄偉的恒山,恒山北側是忻定盆地,南側是五臺山。忻定盆地狹北寬南,忻州市東部靠南端,盆地內流經滹汾河。忻定盆地的南端與太原盆地北界相接,省會太原位于盆地北部,汾河橫貫而過,是山西的母親河之一。太原盆地面積較大,約5000平方公里。太原盆地南界臨汾盆地北部,盆地狹長北窄南寬,汾河繼續南流,流經侯馬市,然后改道東流,最終匯入黃河。汾河東段還有澮河,南端有涑水河,將臨汾盆地與運城盆地相連,形成盆地交匯的十字架。另外,山西東南部的長治盆地相對孤立,約2000平方公里,濁漳河的西源和南源在此交匯,最終北上匯入濁漳河。
自1953年至今的七十年間,山西經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種變化也顯現在人口增長上。山西總人口已達3400多萬,較1953年翻了一番有余。然而,受限于地理和其他條件,山西難以實現像福建、廣東、浙江等沿海發達地區那樣的人口大規模增長。山西的交通條件相對不便,且缺少能夠吸引大量外來人口的發達城市,因此其對外省人員的吸引力有限。
山西省共有十一個地級市,除太原和晉中外,其他城市的人口增長率均為負數。大同作為其中之一,作為古都之一,其面積為1.41萬平方公里,人口僅約310萬,人口增長率為-6.4%。夾在大同與太原之間的朔州、忻州,
以及位于太原以西的呂梁市,以及位于晉南的臨汾、長治、運城和晉城,都被稱為“地廣人稀”的城市。陽泉市位于太原東邊,稍顯活躍,其面積約4500平方公里,人口超過130萬。
然而,歷史的長河中,山西是一個兵家必爭之地,戰亂紛擾、人口流動、經濟轉型,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交織出千絲萬縷的故事。從曾經的河東太原南下統一中原的王朝,到如今的城市發展和人口變化,山西一直在歷史的舞臺上扮演著獨特的角色。
雖然山西的地理局限性使其難以像沿海發達地區一樣吸引外來人口,但山西在文化、歷史和自然風光方面擁有獨特魅力,這種魅力也在悄然地改變著山西的未來。山西正努力通過文化傳承、旅游業的發展等方式,將其存在感提升到一個新的層次。這片古老的土地,以其獨特的底蘊和發展潛力,正逐漸走出歷史的陰影,展現出勃勃生機與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