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導讀:吳茱萸引火,梔子清火,南星化痰,大黃通腑瀉熱、釜底抽薪,看起來是一個不錯的方法。(編輯/王超)
涌泉穴外敷治口瘡
作者/關松
口瘡又稱“口瘍”,是指口舌淺表潰爛的一種病證。亦包括鵝口瘡、皰疹性口瘡、潰瘍性口瘡,可見于任何年齡的小兒,但以嬰幼兒發病較多。臨床多見小兒哭鬧不安,不愿進食,并常伴有流口水,輕者即單純應用涌泉穴外敷,重者涌泉穴敷藥的同時可應用中西醫綜合治療。經10余年觀察,對于輕癥者,單用此法一兩次即愈,重者配合其他治療,不僅可明顯縮短治療時間,對于流口水的癥狀改善亦相當明顯。
具體用法:取吳茱萸10克,生梔子5克,膽南星5克,生大黃8克。
將四味藥共研為細末,裝瓶備用。用時取細末約3克,與上等陳醋和勻(亦可加入滲透劑氮酮,每次約0.5毫升,以促進藥物透入),捏成1角硬幣大小,放置雙側涌泉穴處,用紗布外敷,再用膠布固定,每24小時換藥1次。經臨床運用,對于小兒支氣管或肺炎后痰鳴難消者,單用此法亦能較快消除痰鳴。
【病案舉例】
范某,男,1歲。3天前患皰疹性咽峽炎,在當地輸液治療2天高熱退?,F仍可見口腔內有多處皰疹,皰疹周圍發紅,拒食哭鬧,口流清涎。家長不愿再進行輸液治療。征求家長同意后,采用單獨涌泉穴外敷法,次日再診,口腔皰疹縮小,創面漸愈,再按法敷藥2次即愈。
又如治筆者之子,因當地流行小兒手足口病而不慎傳染,口腔內可見皰疹10余處,手足亦隱約可見斑疹,發熱拒食,口涎不斷,除采用中藥制劑靜脈滴注及口服超微免煎中藥外,同時采用涌泉穴外敷療法。當晚用藥,次日口涎即明顯減少。綜合用藥4天,口腔皰疹消失而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