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經又稱“經行腹痛”,是指經期或行經前后出現的周期性小腹疼痛。以青年女性較為多見。
一般于經期來潮前數小時即已感到疼痛,成為月經來潮之先兆。重者疼痛難忍,面青肢冷,嘔吐汗出,周身無力甚至暈厥。
針灸
治則:寒濕凝滯、氣滯血瘀者溫經散寒、化瘀止痛,針灸并用,瀉法;氣血不足者益氣養血、調補沖任,針灸并用,補法。
處方:關元、三陰交、地機、十七椎(痛經的經驗效穴)
加減:寒濕凝滯加灸水道;氣血瘀滯加合谷、太沖、次髎;氣血不足加血海、脾俞、足三里。
操作:針刺關元,宜用連續捻轉手法,使針感向下傳導;寒凝血瘀者針后在小腹部穴位加灸。
月經來潮前3~5天開始治療,發作期每日治療1~2次,間歇期可隔日1次。
穴位貼敷
取中極、關元、三陰交、腎俞、阿是穴。經前或經期用1cm見方的“痛舒寧硬膏”貼敷。每日換1次。
取嚏法
藥物:皂莢3份,冰片1份。
操作:上藥共研極細粉末裝瓶備用。凡遇痛經患者使用時,取藥末少許置患者手帕或掌中,令其捂鼻呼吸,傾刻患者張口收腹,噴嚏頻作,繼而周身微汗,精神振奮。
每日1~2次,一般患者1~3次痛經可除,1個月經周期為1療程。
臍敷
藥物:生吳茱萸粉2份,云南白藥1份,陳醋若干。
操作:上藥用陳醋調和成面團狀即為吳茱萸白藥膏。治療時每次取藥膏如蠶豆大納神闕穴,外用傷濕膏固定。
從就診當天及月經期前6天開始,至月經來潮后第6天止,每日1換,連續治療3個月經周期為1個療程。
對肝郁濕熱證患者,每次取六神丸1粒研碎和入藥膏中同敷。因云南白藥及傷濕膏均為孕婦忌用品,故已婚婦女做此治療前需排外妊娠,治療過程中需避孕。
注意事項
1 針灸對原發性痛經有顯著療效。治療宜從經前3~5天開始,直到月經期末。連續治療2~3個月經周期。一般連續治療2~4個周期能基本痊愈。
2 對繼發性痛經,運用針灸療法減輕癥狀后,應及時確診原發病變,施以相應治療。
3 經期應避免精神刺激和過度勞累,防止受涼或過食生冷。
以上穴位,均可在 大象中醫 APP中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