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臟苦欲補瀉用藥法
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甘草;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川芎;以辛補之,細辛;以酸瀉之,芍藥。肝虛以生姜、陳皮之類補之。
虛則補其母,水能生木,腎乃肝之母,補肝即補腎,苦以補腎,熟地黃、黃柏。如無他癥,錢氏地黃丸主之。
實則白芍藥瀉之,如無他癥,錢氏瀉青丸主之。實則瀉其子,心乃肝之子,以甘草瀉心。
心苦緩,急食酸以收之,五味子;心欲軟,急食咸以軟之,芒硝;以咸補之,澤瀉;以甘瀉之,人參、黃芪、甘草。心虛以炒鹽補之。
虛則補其母,木能生火,肝乃心之母,以生姜補肝。如無他癥,錢氏安神丸主之。
實則甘草瀉之,如無他癥,錢氏方中重則瀉心湯、輕則導赤散。
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白術;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甘草;以甘補之,人參;以苦瀉之,黃連。脾虛以甘草、大棗之類補之。如無他癥,錢氏益黃散主之。
虛則補其母,脾虛補心以炒鹽補之。實則枳實瀉之,以瀉黃散瀉之。實則瀉其子,肺乃脾之子,瀉脾要瀉肺,以桑白皮瀉之。
肺苦氣上逆,急食苦以瀉之,黃芩;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白芍藥;以辛瀉之,桑白皮;以酸補之,五味子。肺虛以五味子之類補之。如無他癥,錢氏阿膠散補之。
虛則補其母,脾乃肺之母,補肺即補脾,以甘草補肺。實則瀉之,以桑白皮瀉之。如無他癥,以瀉白散瀉之。實則瀉其子,腎乃肺之子,瀉肺即瀉腎,以澤瀉瀉腎。
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知母;腎欲堅,急食苦以堅之,黃柏;以苦補之,地黃;以咸瀉之,澤瀉。腎虛熟地、黃柏補之。還有錢氏補腎地黃丸。
虛則補其母,肺乃腎之母,以五味子補肺。
以上僅為梗概之語,全憑經絡穴位體征明辨,五臟分經用藥。
臟氣法時隨四氣所傷用藥法
四時之氣,行乎天地之間,人處氣交之中,必然受到氣候變化影響。春氣生而升,夏氣長而散,長夏之氣化而軟,秋氣收而斂,冬氣藏而沉。春溫夏熱,藥宜養陰,秋涼冬寒,藥宜養陽。
春傷于風,夏生飧瀉,藥宜升之、燥之。升麻、柴胡、羌活、防風之屬是也。
夏傷于暑,秋必痎瘧,藥宜清暑益氣,以除寒熱。石膏、知母、干葛、麥冬、橘皮、參苓術之屬是也。
邪若內陷,必便膿血,藥宜祛暑消滯,專保胃氣。黃連、滑石、芍藥、升麻、蓮實、人參、扁豆、甘草之屬是也。
秋傷于濕,冬生咳嗽,藥宜燥濕清熱,和表降氣保肺。桑白皮、石膏、薄荷、杏仁、甘草、桔梗、蘇子、枇杷葉之屬是也。
冬傷于寒,春必病溫,邪初在表,藥宜辛寒、苦溫、甘寒、苦寒,以解表邪,兼除內熱。羌活、石膏、葛根、前胡、知母、竹葉、柴胡、麥門冬、荊芥、甘草之屬是也。
治氣藥和治血藥結合用藥法
補氣:人參、黃芪、羊肉、小麥、糯米等。
降氣:蘇子、橘皮、麥門冬、枇杷葉、蘆根汁、甘蔗等;重者:降香、郁金、檳榔等。
調氣:木香、沉香、白豆蔻、砂仁、香附、橘皮、烏藥等。
破氣:枳實、青皮、枳殼、牽牛等。
血虛宜補:熟地、白芍、牛膝、炙草、酸棗仁、龍眼肉、鹿角膠、肉蓯蓉、枸杞子、甘菊花、人乳等。
血熱宜清宜涼:牡丹皮、赤芍藥、生地、黃芩、犀角、地榆、大小薊、茜草、黃連、山梔、大黃、青黛、天門冬、元參、荊芥等。
血瘀宜通行:當歸、紅花、桃仁、蘇木、桂、五靈脂、蒲黃、姜黃、郁金、京三棱、元胡、花蕊石、沒藥、地鱉蟲、干漆、自然銅、韭汁、童便、牡蠣、芒硝等。
秘傳五臟補瀉分經用藥
二十五味標本式
其中藥物二十五味,與人物二十五類,與五輸穴二十五穴位,都是《黃帝內經》醫學思想的精華,是對中藥治病機理的完美解釋和藥物性情高度評判。
味咸皆屬火,旋覆為之主
火中木大黃,火中火旋覆,火中土澤瀉,火中金厚樸,火中水硝石
味酸皆屬金,五味為之主
金中木枳實,金中火豆豉,金中土芍藥,金中金五味,金中水山藥
味辛皆屬木,桂為之主
木中木桂,木中火為椒,木中土為姜,木中金細辛,木中水附子
味甘皆屬土,人參為之主
土中木甘草,土中火大棗,土中土人參,土中金麥冬,土中水茯苓
味苦皆屬水,地黃為之主
水中木黃芩,水中火黃連,水中土白術,水中金竹葉,水中水地黃
注:具體治療與用藥請遵醫囑!本文選摘自《〈難經〉心典》,郭朝印著,中醫古籍出版社出版,2011.01。本公眾號僅用之進行學術交流,若有侵權請聯系刪除,轉載請注明出處。